前不久的WWDC2015上,苹果最新发布的iOS9系统,拥有Spotlight搜索和专为iPad定制的分屏多任务等设计。我们在感叹系统愈加完善的同时,也想到了另外两大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Windows。三大系统混战,谁更胜一筹?有人说iOS、Android和Windows越来越像,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Window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系列操作系统。它问世于1985年,起初仅是MS-DOS之下的桌面环境,而后其后续版本逐渐发展成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的垄断地位。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
虽然三个系统开发的时间不同,最开始针对的设备也不一样,但目前都广泛用于平板电脑。那么三大系统在界面、应用程序、续航管理等方面有何表现呢?比比看。
界面简洁程度对比:
Android:全新的“Material Design”风格
Android系统我们以Android L举例,该系统可以说是开启了全新的“Material Design”风格,将其和简单的动画结合,创建出全新的谷歌平台及应用程序风格,在此基础上,不同厂商加以定制,使其更加简单、美观。
iOS:扁平及鲜艳,景深切换看上去也非常炫酷
以iOS 8举例,告别了原来的拟物化设计,其设计风格变得扁平及鲜艳,景深切换看上去也非常炫酷。苹果之前在iOS 7.1中对界面显示进行了一些改进,所以并没有在iOS 8中对操作系统的外观和使用体验进行大幅升级。
Windows:兼顾娱乐和办公,简单色调有种特殊的美
Windows 8系统,能够兼顾娱乐和办公,色调简单,看够了花花绿绿的安卓和iOS,windows的简单色调有种特殊的美。
Windows系统定位更适合白领等用户,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试用产品来娱乐,而更多的时候是拿来办公,使用户移动办公更加方便、便捷。当然,除去办公之外,对于一些常见游戏,该系统也是能够轻松应对。
UI优化对比:
Android :提供了2种视图控制方式
在Android4.0规范出来之后,Android提出了2种视图控制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标题下加入一个触控按钮,点击后会弹出切换栏目的菜单(比如日历应用点击后可以切换不同的视图)。另外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下面加入了一个视图控制栏,和iOS的tab bar很像,不过是仅放在了上面,而且提倡支持手势滑动切换。
iOS:经典的“tab bar”
在iOS应用内如果要切换不同的模块,或者页面内要切换不同的栏目,往往都会用到“tab bar”这一形式的控件。这个经典设计从iOS早期沿用至今,大部分iOS应用都是这样设计的。当然tab bar一直是最受欢迎也最好被用户认知的方式。此外,iOS是没有实体返回按键的,所有返回都是通过导航栏的back按钮来完成。
Windows:优势不在于设计,而在于传统和熟悉感与pc端一致
在Win 8系统广泛用于平板电脑之后,全新的Metro UI设计来了。其实Windows优势不在于设计,而在于传统和熟悉感与pc端一致,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更加熟悉。将传统界面开始菜单部分Metro化,使得平板界面成为用户的必经之地,也会鼓励用户更多使用Metro风格的应用。
一句话总结界面对比:三大主流系统都开始向界面简洁、扁平、易操作和多彩的风格变化。而最大的不同就是由于许多Android平板厂商都专门自己定制了操作系统,因此还有许多变化。在界面的多样性上,Android要强过iOS和Windows。
应用程序对比:
数量上,Windows要远远落后于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
根据统计,去年各个平台上的应用数量都有所增加,iOS平台应用数量为120万左右,Android应用数量为将近120万,Windows平台应用达到58.5万(Windows商店应用目前超过20万,Windows Phone商店应用数目为38.5万)。
相对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软件来说,Windows应用数量存在明显差距,一些热门的应用和流行的游戏在Windows商店中经常无处可寻,这也是Windows用户数量少的原因。
质量上,iOS应用质量较高
Android平台上应用的整体水平或者说平均水平,要比iOS平台上应用的水平差,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审核机制、建立运营和开发人员水平相对较低。
Android Market的审核机制相对于APP Store的审核机制来较为薄弱,开发者只需要有一个Google Checkout账号,便可以直接在Android Market上发布自己的应用,至于你的应用具体内容和质量,Google则不会过问,全部是开发者自己决定。
APP Store则不是,即使开发者给自己的应用名字后面加一个beta的字样,可能都会被审查员以“你的应用还处于测试版本”类似的缘由给你退回来,审查严苛。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Android Market像是一个大的菜市场,你只要交了地税就可以进去卖菜了,而APP Sotre就是一个大型超市,而且超市还有自己的品牌,他通过租售货架给你来获取收入分成,后者的品质优于前者,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Windows 8平台从新整合等因素,其质量并不高,而微软计划合并Windows商店和Windows Phone商店为统一的Windows10商店,并且加大力度推广Windows通用应用,可以一次开发,同时适配包括电脑、平板、手机、Xbox One平台。
一句话总结应用表现对比:iOS可以说是开发者最喜欢的平台,虽然最近Android似乎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并且Google Play商店的免费应用和游戏越来越多,但是在种类和质量上,还是无法与iOS相提并论。而Windows商店的增长速度是依据应用数量和活跃用户的数量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其根本是近年来微软Windows及Windows Phone设备的普及。相对而言,在应用表现上,iOS更出色。
安全性对比:
大部分的恶意应用针对的目标都是Android设备。
目前从移动设备来讲,大部分的恶意应用针对的目标都是Android设备,不过只要用户们能够做到不再非Google Play商店下载App,就不会面对太多的安全问题。而像联想、三星这样的大厂自己开发的应用商店,也有不错的安全保障。
而苹果在这方面则做得非常到位,对于普通消费者的安全非常有保障,尤其是最新的Touch ID指纹识别,可以帮助苹果更好的保证客户的安全。
Windows系统,目前由于普及程度还不够,因此并没有太多的恶意软件对其感兴趣。不过微软在商业用户中的安全口碑也是比较不错的。
如果产品不慎丢失,iOS设备安全保护机制更强。
自iOS 7系统之后,苹果增加了安全保护机制,即如果进行二次刷机或强行开启手机的锁屏密码,必须要输入原有的Apple ID的密码进行解锁才行。我们不能防止iPad被偷,但至少可以保证我们设备内的资料或隐私不被居心不良者窃取,小偷拿走产品后最多当配件廉价的卖掉。
Android系统虽然同样有密码保护机制,但相比苹果而言就要逊色一些,稍微懂点的人只要进入Recovery后,就能刷机或清理数据,产品密码形同虚设,虽然有少部分产品做到了二次加密,但大多数的Android系统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脆弱。
Windows系统的保护机制同样较为逊色,很多用户并没有使用微软账号登陆其设备,保护措施较为薄弱。
可定制元素上,Android拥有绝对优势。
虽然三大系统都有不少可以定制的元素,但Android在这方面是有绝对优势,新Pad到手,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各种设置,还可以安装桌面启动器,改变系统的操作界面;设置锁屏界面、多背景切换、任意调整桌面部件大小和快速启动图标。
相比之下,iOS和Windows只能提供有限的选项,设置背景和快速启动图标等因素。iOS 8虽然可以添加一些小部件,但是数量很少。
数据转移上,iOS操作步骤更加繁琐一些。
数据转移是很多用户在意的。在iOS 8上,用户想要将平板上的数据转移到电脑,只能够通过iTunes或者第三方管理软件来实现,在操作步骤上是要更加繁琐一些;而Android的设备只需要连上数据线,便能够自由进行操作。
Windows平板一个U盘等便携工具就可以搞定,iOS保持着原来的设计,在这一方面依然是没有作出改变。
一句话总结安全性对比:iOS凭借着审核机制的优势与系统本身安全性,可以带给用户更放心的操作体验,虽然Android系统先天不足,但在定制元素体验方面表现非常优秀。而在数据转移方面Windows平板的表现可以说是最为方便、快捷的。
相对而言,iOS系统更侧重娱乐,其运行苹果自己专门开发的程序,能够给人很好的体验,但使用其他的应用程序iOS系统的缺陷相当明显,并不支持Flash,使得不少网站都无法正常浏览,此外就是iOS系统独特的同步模式也让苹果初级用户相当头疼。
而Android系统固有的开源“性格”,决定了其大众化的特性,与iOS相比,在用户体验上尚有距离。
微软的Windows在商用办公领域,具有其他操作系统不具备的优势。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三大主流系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iOS在用户体验、应用质量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而且它更加倾向于娱乐,即使之前没有使用过也很容易上手。
Android的表现则比较全面,并且它的成长速度也是最快的,开源的特性为其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比而言,Windows现在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仍与另外两款系统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微软的底蕴还是不可忽视的,相信在解决了开发者的问题后Windows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Android、iOS还是Windows,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不知道算互相借鉴还是互相抄袭,只能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体验。毕竟,即使再美好的生态构想,最终还是要落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上。至于到底哪个是最好的,更多时候还是看你个人的使用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