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而不是被视作解决生计或者担纲社会的准备手段新版守则中的改动,就顺应了这点,也显现出教育理念的微调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学生行为守则怎么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学生行为守则怎么背(新版学生守则不再是)

中学生行为守则怎么背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而不是被视作解决生计或者担纲社会的准备手段。新版守则中的改动,就顺应了这点,也显现出教育理念的微调。

日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没了“热爱人民”和“见义勇为”等内容,却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控制上网时间”等守则。这也被网民认为“接地气多了”。而这种变化,也引起热门解读。

通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比对旧版守则,不难发现,它确实亮点颇多,体现了基础教育某些理念上方向性的调整。

应看到,现行的2004版守则,加之配套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共计70条,可谓高大上。问题在于,若让尚不满十岁的小学生,记住并践行几十条行为规范,未免太严苛。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们从小就被导向了可以无视规则的意识与习惯。而新版守则删繁就简,浓缩成“三爱”、“三讲”、“三护”9条准则,务实多了。

再者,新版的更接地气。旧版守则中不乏“热爱人民”、“增强法律意识”等抽象空泛的表述,可刚背起书包的小学生,对于“人民”和“法律意识”等概念的理解,注定是懵懂无知的,于守则本身来讲,只剩下“自美其美”。而新版守则既删除了“热爱人民”,也将后者修订为“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则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将“不抄袭不作弊”、“控制上网时间”等写入守则,具体而明晰。

还有删除争议性内容,如“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为上,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成人社会教育孩子的正确切入点,相反,鼓励他们担当成人的责任与义务,就是一个人性化悖论。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而不是早早背负起若干社会担当;是合乎孩子心性,而不是视其为解决生计或者担纲社会的准备手段。这一点,从新版守则中,可以看到教育理念的微调。再大而言之,作家梁晓声曾把文化归结为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新版守则贯穿着修身养性等,符合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

当然,与美国等国家的小学生守则相比,它仍有些理念性要求太多,具体实务规范偏少,多规范学生责任、少涉及学生权益。像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就规定: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而有些国家的守则还设置了紧急避险、疏散的条款。这些,都有待公开征求意见后进一步完善。

但可以肯定的是,跟现行守则“拽着孩子跑”的做法比,新版守则更注重“引着孩子走”,更顺应孩子的成长需要,这种理念顺延到教育理路中,也势必让教育变得更真实,也更有人文味道。

□燕云飞(教师)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