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它是《美国往事》中那座怅惘乡愁的曼哈顿大桥;它是《教父》中欢迎移民的自由女神像;它是《出租车司机》中见证民生百态的时代广场;它是《蒂凡尼的早餐》中乡下姑娘流连的第五大道……它是一座“金钱永不眠”的欲望都市,它是一枚谁都想咬上一口的“大苹果”,它的名字叫——纽约。

  人人都知道纽约是一座城市,殊不知它也是一座由岛屿、河流与桥梁连通的湾区。纽约湾区是“世界三大黄金湾区之首”,也是唯一一座跨州建设的大都市区。

一座城是车电影(一部电影一座城)(1)

  电影《美国往事》(1984年)剧照

  大航海时代构筑了今天的世界形态,也让海湾的作用愈发凸现出来。早在17世纪,荷兰殖民者就在曼哈顿岛建立了贸易中转站。随后的英荷战争,“新阿姆斯特丹”易主,纽约就此诞生。

  美国独立战争后,纽约曾被定为首都,旋即超越费城,成为美国第一大都市。移民潮为纽约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纽约地标之一曼哈顿,也成为纽约湾区最早规划的地区之一。

  1811年出台的《委员会计划》(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可谓是纽约城市发展的纲领性规划文件。该文件为纽约设置了115条正交十字道路,覆盖了整个曼哈顿。街道、广场与公园嵌套的网格状结构,至今仍是城市规划的楷范之一。

  到了20世纪20年代,飞速发展的美国呈现出“柯立芝繁荣”,而纽约亦成为人们眼中“遍地是黄金”、充满机会的地方。1921年《纽约晨递报》专栏作家费兹·葛瑞德给纽约起的绰号“大苹果”就传开了。

  “大苹果”该怎么切?1922年,纽约召集当地政商精英成立了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RBA),并于七年后出台了纽约市第一部长远性、区域性的规划书——《纽约及周边区域规划》 Regional Plan of New York and ItsEnvirons),涵盖了经济、交通和区域空间领域,纽约开始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二战期间,美国备战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转移,为纽约经济提供了战略空间,这一时期,纽约制造业迎来了大发展。二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纽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成为了伦敦之后排名首位的世界城市。

  然而,1950年代之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轫,美国的产业结构开始调整,人口构成发生变化,劳动力向知识型转变,凭借制造业崛起的纽约,初露衰退迹象。就业的不景气,使得纽约的城市开始出现“空心化”问题。

  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再次出招,1968年,第二份区域规划横空出世。此次规划的核心是“再集中”(reconcentration),将就业集中于卫星城,恢复区域公共交通体系,不但解决了郊区混乱、城区凋敝问题,还促使曼哈顿成为了全美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开启了“城市郊区化”的步伐。

一座城是车电影(一部电影一座城)(2)

  电影《曼哈顿》(1979年)剧照

  经历了80年代的经济复苏,纽约也开始向信息化转型。轻工业改造为商、住、娱三用的综合开发区。90年代的繁荣,使纽约迎来了二战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

  新世纪前后,纽约湾区的发展开始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对此,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以“重塑交通网络”为核心的第三次区域规划(1996年)和以“人本发展”为核心的第四次区域规划(2017年)。显示了科学性、及时性与灵活性。

  看过小津安二郎摄制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的影片《早安》的朋友,会有这样的印象,东京近郊的普通家庭,处处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气氛,假如住在铁路交通枢纽附近,便能清晰感受到时代震荡的脉搏。当地居民可能还不知道,城市规划者们已经在筹建“东京首都圈”了。

  “东京首都圈”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依傍东京湾,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100万。就是这小小的“一都三县”,竟能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相颉颃,合称“世界三大黄金湾区”,这是为什么呢?

一座城是车电影(一部电影一座城)(3)

  电影《秋刀鱼之味》(1962年)剧照

  我们就要从日本的江户时代说起。江户即东京的前身,17世纪,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江户成为日本的经济中心,市民文化走向繁荣,我们看歌川广重、葛饰北斋等大师的浮世绘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城市发展面貌,比如大家熟知的《神奈川冲浪里》的地点,就在现在的东京湾区。

  1853年的“黑船事件”,也发生在神奈川。美国海 军准将佩里用炮舰叩开了日本的闭关锁国。15年后,开启了“明治维新”天皇睦仁,迁都江户,更名东京,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就此发轫。

  明治维新到一战前,日本从欧洲引进了包括纺织业、机械加工业和炼钢产业等大量先进工业体系,依托港口建成临港工业,良好的岸湾环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后,从废墟里走出来的日本,根据国情制定了“经济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由于对外扩张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如何弥补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的短板呢?日本选择了填海造陆,立体发展,环绕东京湾的90%的海滨区域,都被开发成人工海岸。

一座城是车电影(一部电影一座城)(4)

  ▲电影《东京物语》(1953年)剧照

  日本政府在填海造陆最大限度开拓湾区发展空间的基础上,还利用港口优势规划外贸产业。195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港湾法》,由运输省对全国港口进行长远规划。而具体针对东京湾区,则在1967年颁布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思》,将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横须贺港、木更津港、船桥港七大港口优势互补,形成广域联动,在其后的30年间,东京湾区港口群的吞吐量达到了世界前十。

  为了缓解东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工业分散”战略。从1960年代开始,将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向京滨、京叶地区转移,两个地区的工业藉此获得了长足发展,以银座为辐射点,向西(川崎市和神奈川县方向)延伸出京滨工业带,向东(千叶县方向)延伸出了京叶工业带。

  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集中了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截至2011年,东京湾区发展出近65000个制造业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东京湾区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之前的制造业“错位承接”战略也升级为“产研结合”。截至2013年,东京湾区拥有263所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大学生人数超过127万。

  在产业服务上,教学机构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东京湾区输出人才,在研究合作领域,以大学研究所为独立法人机构的特色形式,为湾区分配研究资源提供了更大的行政权限。

  此外,东京湾区的长远规划还具有难能可贵的持续性,不会因决策者的变更而变更,为湾区提供规划方案的是像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这样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而涉及湾区的具体开发管理,则是由日本政府的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牵头的“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会同东京湾所有的地方政府一起参加,共商战略发展大计。

  时至今日,东京湾区这个当年百废待兴的“一都三县两工业带”,终于跻身“世界黄金湾区”,为其他国家的湾区发展,提供着日本经验。(子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