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天高云淡的高原水乡,一曲曲甸北田埂调扣人心弦,唱一声“阿小妹,弦子弹到你门前”,爱情也就轻轻倚在你的门口,倚成人世间最动人的春色。
张树先弹着龙头小三弦唱着田埂调同样动人,甚至更动人。只不过,他看不见,三岁那年一场天花引发的高烧,把他的眼睛烧坏了,让他永远身处黑暗之中。只有三弦弹起来,田埂调唱起来,才有了光,有了色彩,有了动人心弦的灿烂。鹤庆人说:“阿先哥的调子,是‘把人的心都割走了’那种。”
会把人心割走,大概有三个原因:
张树先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弹奏方法他1949年生于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父亲张金照是村里洞经班的班主。早些年在鹤庆甸北,几乎个个会弹弦子,人人能对田埂调。在鹤庆白族特有的“月亮街”以及各种集会上,白族青年男子手抱三弦和心爱的姑娘互对情歌的场景随处可见。在洞经音乐与对歌声中成长的张树先,和父亲先后学会了三弦、笛子、胡琴、唢呐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并把鹤庆一带流传的经典对歌、民歌曲调,以及常见的洞经乐谱等熟记于心,加以融合、创造,终于形成自己的一套弹奏方法,即在前人弹奏的基础上,对弹拨方式和揉弦技法进行了改进,并注入了他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因而他弹奏的三弦,音乐跌宕起伏,婉转动听,乐声似断非断,如泣如诉,细腻动人,极具感染力。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张树先活跃在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中,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
金属弦线所致
三弦是大理民间常见的乐器,在石宝山歌会由来的传说中,是将一头恶龙杀死,将龙的肋骨和龙皮制成鼓、以龙头作头、龙筋作弦、直骨作弦干、手指和脚趾骨作弦轴、龙爪作拨珠而成。常见的三弦个头大,为丝弦或尼龙弦,鹤庆三弦则小得多,且弦线由铜丝制成,声音细腻中更显坚韧而富于金属质感,更具穿透力,其至钢至柔处,声声割人心肝。
张树先的父亲曾花十斗大米,换过一把邻村人制作的三弦,那位制琴师傅早已作古,那把三弦却还收藏在张树先家中,成为他众多三弦中琴龄最长的一把——80余年。就是这把三弦,和他一起,弹出鹤庆,弹出大理,弹到北京,还曾被日本三弦大师相邀到日本切磋技艺,尽管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精湛的三弦弹奏已征服了日本三弦高手。2015年,白族小三弦演奏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大理州非遗保护名录。2016年,张树先应邀赴中央音乐学院参加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活动演奏,引起轰动,专家们称他的龙头小三弦为“国宝”。
张树先丝丝缕缕的苍凉嗓音
三弦弹奏间隙,当他那一声带血的歌喉如千年红杜鹃向万丈苍穹怒放,说不清是调子的苍凉还是歌声的苍凉,只觉一腔饱蘸生活百味的悲怆裂石穿空,让天地山川黯然失色,让听者无不催心伤肝。
2013年初冬,张树先的名气引来了音乐人汪峰,汪峰引来了活跃在大理古城的乐手们。确切地说,是旅游卫视《探寻大理音乐的十字路口》拍摄,让田埂调邂逅摇滚,于是出现这样的场面:一头鹤发的民间老艺人张树先,用一片树叶吹响了一线摇滚歌手汪峰的《怒放的生命》。那应该是一片充满生命韧性的老叶,在很多叶子相继凋零的初冬,任由他熟稔地吹出一个个激荡的音符,那些音符经过树叶的清凉,竟然含着细腻和忧伤了。
汪峰说:“在中央音乐学院听到过类似的洞经音乐,老人们的演奏非常珍贵,一定要好好传承;而田埂调很像外国一种叫Blues的音乐,那也是一种民间音乐,以后会把一些田埂调的元素运用到音乐创作中。”
“茶壶有嘴不说话,三弦无嘴话又多;板凳有脚不走路,三弦无脚闯四方……”时间一天天过去,当田埂调再次响起,龙头小三弦第一万次绽放张树先的心声,高扬时激流喷溅,低回处窃窃私语,细腻中如泣如诉,奔放里野马脱缰。
你一定会难忘的!
来源:大理日报(文\图 又凡)
编辑:刘文波
审核:李政波
终审:李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