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孟子是儒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子是儒家(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是儒家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372 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对孟子的教育就落在他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小孟子常常在墓间玩耍,做造坟的游戏。孟母看见了,心里想,儿子整天玩这些游戏,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情趣呢?这不是孩子应该呆的地方。 于是搬到市场旁居住。 有一天,听到小孟子在学商人叫卖,就非常担忧,觉得这样孟子就不能安心学习了。 为了孟子能健康成长,她决定第二次搬迁。 这次把家搬到了学校的旁边,过了一段时间,孟母发现小孟子在学习礼仪,这才松了一口气,欣慰地说:“这才是我的孩子该住的地方啊!”于是决定在这里长住。 后来,孟子渐渐长大了,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孟母便把孟子送到当地一所很有名望的私塾去读书。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先后带着孟子在三个地方居住,被传为佳话,为历代人所推崇。

有一天,小孟子看见邻居家杀猪,就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杀猪?”母亲骗他说:“给你吃啊。”小孟子听了,非常高兴,蹦蹦跳跳地跑了。 孟母感到很懊悔,她自言自语道:“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放正了不坐,肉不切均匀了不吃,为的是从胎里就教化儿子。 现在他懂事了却骗他,真不应该。”于是孟母果真去买了肉给孟子吃。孟母就是这样教导孟子的。

到公元前358年,孟子就拜孔子弟子子思为师,学习诗书礼仪。公元前343年起,孟子的思想已经形成,在家乡开始教徒讲学。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好人坏人之分,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影响。他把人比做山木。 他说,山上的树木本来是茂美的。 但因为它接近都市,人们对它砍伐不休,牛羊践踏不已,于是长得不成样子,能说这些树木原来是不美的吗?人也是这样,本有善良的品性,但不断被摧残,得不到发扬,最后变得同禽兽差不多,能说人的本性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孟子认为民众的问题最重要,君王的问题不占重要地位。君王在用人时,应该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最智慧的。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孟子认为统一才能安定。 他不主张用战争来实现统一,提出了“以德服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理论。但他并不反对一切统战争,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的向背。他说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义的政策,百姓就会为国君拼命。即使让他们拿着木棒也可以抵得住坚甲利兵。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王道”、“仁政”。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好的,应该把人当人看。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办法在于得民,得民的关键在得人心。孟子所说的王道,最主要的就是给予人民产业。轻徭薄赋,减少刑罚。

公元前330年起,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造福于天下百姓。

孟子向梁惠王说:“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湖里去捕鱼,水产就会吃不完。伐木者按适当的时令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水产都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能使百姓能够生活,死后有钱埋葬,没有什么不满足的。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孟子去见齐宣王说:“把泰山夹在腋下而跳过北海告诉人说'我不能’,这的确不能。替老年人按摩肢体,告诉人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王不能称王于天下,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越过北海类;王不能称王于天下,是属于按摩肢体一类。敬养自己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养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统治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一样容易。”

孟子游说列国,发现天下没有肯施行仁政的国君,相比之下倒是齐王还有接受他政治主张的可能性。他离开齐王并未立刻回家,而是逗留在齐国边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苦笑说:“我希望齐王能够觉醒,派人来找我回去。”等到希望破灭后,才遗憾地一个人走了。

从公元前310年起,孟子在邹国讲学,并写下了论述自己思想的著作。

约公元前 289 年,孟子逝世,享年 84 岁。 后人称他为儒家“亚圣”。故事启迪>>>>>>

和孔子一样,亚圣孟子的一生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他的“民贵君轻”思想,虽然统治者不提倡,但两千年来影响深远;他的仁政思想成为后世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更是深入人心;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格更是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强权,为真理正义而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