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从过去艰难环境下走过来的老人,往往比较节俭,喜欢留存一些东西。

老人过世后,一般子女会把老人生前遗留的物品,清点一下,有用珍贵的留作纪念,无用不重要的处理掉。

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家住杭州西湖区的71岁老人杨大伯,在清理过世22年曾经当过兵的父亲的遗物时,无意中竟然从柜子里发现了大量违禁品。

为了让这些违禁品能够得到妥善安置,杨大伯将它们装进一个绿色的塑料袋,拎着就赶到了就近的派出所。

通过跟民警说明情况,交代清楚事情原委后,杨大伯的一桩心事也算了却。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

多次参战,落户杭州

杨大伯的父亲不是一位普通人,他名叫杨卓群,是一位身经百战、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许多贡献的抗战老兵。

老人的儿子杨大伯之所以在他去世后留下的遗物中,能够发现大量的违禁物品,还要从他年轻时的经历说起。

杨卓群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与那时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年纪轻轻就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革命活动,后来参军入伍。

在军队中,杨卓群不怕困难、勇于承担,长时间的严格要求和自我磨练,渐渐让他变得出类拔萃。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2)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随后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组织抗日运动,这时已经小有成绩的杨卓群,也被组织上安排了艰巨的任务。

1938年,皖西北抗日运动领导者张如屏和曹云露,在陕西延安经过系统学习后,回到家乡,组织成立了安徽省抗日自卫军第一路军。

很快,寿县县委得知了省里成立抗日自卫军的消息,于是杨卓群等人被寿县县委安排参加了其中教导大队的考试工作。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3)

在教导大队当中,杨卓群与同是寿县老乡的徐康明、杨岩二人,努力配合工作,积极联系团结各地进步青年,倡议大家共同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抗日运动中来。

三人的纯真友谊与默契合作,还成就了当地一段佳话,人们津津乐道的称他们为“寿县三杰”

经过三个人孜孜不倦的宣导,后来在很短时间内,他们就发展了10来名党员。

队伍得到扩充后,三人在上级部门特许以及领导下,专门建立了发展年轻党员与扶持党组织的特支队伍,杨卓群在其中担任宣传委员。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4)

炮火连天的战乱岁月,为了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摆脱战争的阴影,杨卓群跟随抗战队伍东奔西走。

与所有为祖国和人民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不辞劳苦奋战在抗战第一线。

经过数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战,1945年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

即便此时侵略者已经被赶出中国,然而作为一名战士,杨卓群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紧接着他被上级组织派往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领导当地的革命组织工作。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5)

在定远支队,杨卓群担任副政委一职,一边听从上级指挥尽职尽责履行工作安排,一边与当地人民群众深入交流,尽力处理部署好各项组织工作。

几个月以后,随着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历时几年的解放战争打响。

身在定远任职副政委的杨卓群,在组织的要求下,不久又跟着当地的革命队伍参加了解放战争。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6)

1949年,伴随蒋介石败退台湾,解放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多次参战、历尽战火艰辛的杨卓群终于复员。

复员后的杨卓群首先被安排在北方某地区工作。

两年后,工作表现优异的他又被调到了南方城市杭州参与工作,起初在省委部门任职。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调到了杭州钢铁厂,在杭州钢铁厂担任党委书记等职务,一直干到退休。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7)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南方温暖的天气与温润的风水,一直是许多人理想的居住环境。

来南方工作后,杨卓群深深被杭州的宜人气候与人文风情所吸引,于是借着工作需要,就在此安家落户了。

现年71岁的杨大伯就是父亲杨卓群到杭州工作以后,在杭州出生长大的。

2001年,由于年纪见长,加上年轻时多年战火摧残留下的创伤,已达耄耋之年的杨卓群最终不敌疾病折磨,离开了人世。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8)

柜子里的违禁品

杨卓群离世后,儿子杨大伯万分难过,幸运的是慈祥的母亲给了杨大伯许多慰藉,一直陪伴在他身旁。

至今,杨大伯的母亲仍然健在,已经100多岁,与父亲杨卓群一样,也是一位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战士。

父亲的离世尽管给了杨大伯很大打击,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不久,他与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开始着手清理父亲生前的物品。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9)

革命年代过来的老人都非常节俭,虽然会有不舍得扔东西的习惯,可是遗物中能够使用的东西也很少。

除了父亲的军功章等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剩下的该处理的都处理掉了。

唯有一个柜子让杨大伯有些诧异,这个柜子一直被一把锁锁着,钥匙在父亲手里,平时不见父亲打开过。

很多年来,都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东西。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0)

杨大伯曾想打开看看,可是四处找柜子的钥匙没找到。

考虑到母亲还健在,这些东西或许母亲还需要使用,况且父亲刚过世不久,撬锁把柜子弄坏也不好,就没太放在心上。

于是时间长了就耽搁了下来。

直到最近,杨大伯又想起这件事,经过与家人商议后,他找来开锁匠,把柜子上挂的锁打开了。

柜子里别的东西没什么特别,只有用布仔细包着的一包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1)

杨大伯把小布包慢慢的打开,映入眼帘的东西着实让他有些震惊,只见布包里包着数量不少的子弹和弹匣。

杨大伯虽然不像父亲那样多年与枪支弹药打过交道,但他深知这些东西的威力,知道这些东西在现代社会属于“违禁品”。

于是他赶紧找来一个绿色的塑料袋,把所有的子弹和弹匣装在里面,拎着就去了附近的派出所。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2)

见到民警,杨大伯激动的说:

“这是从我父亲过世后的柜子里发现的,我经常看报知道这是违禁品,就赶紧送来了派出所。”

民警打开杨大伯的绿袋子,发现弹匣和子弹还真不少,由于过去时间太长,弹匣的表面已经出现些许生锈的痕迹。

经过仔细清点,民警一共发现小口径手枪弹匣1个与子弹31枚,54式手枪弹匣1个与子弹45枚,美式M1卡宾枪弹匣1个与子弹15枚,共计弹匣3个与子弹91枚。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3)

之后,民警又从杨大伯口中了解到,他的父亲杨卓群已经过世22年,生前曾是一位征战一线多年的军人。

这些子弹和弹匣是当年上级派发给父亲的,后来没用完也没回收就被父亲锁在了柜子里。

杨大伯还向民警解释道,由于过去没有钥匙打不开柜子,直至近日想起找开锁匠开锁,才看到里面有这些“违禁品”。

民警听完杨大伯的陈述,心中升起对其父杨卓群的油然敬意。

同时他们对杨大伯能够主动上交这些“违禁品”,帮助消除社会隐患的行为,表示了赞扬和肯定。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4)

即使杨大伯没有接触过手枪,可从小受父亲经历的熏陶,以及父亲偶尔讲述的那些战争故事的影响,使他本身在军事方面比较敏感。

在与民警聊天中,杨大伯忍不住提及:

“每种子弹和弹匣其实都代表了父亲经历中的一个阶段。”

确实,杨大伯带来的3种弹匣和子弹都极具代表性,3种弹匣和子弹分别适用于3种不同的手枪。

通过了解手枪的历史和背景,后人大体可以推测出,杨大伯的父亲杨卓群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经历的故事。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5)

不同时期的经历

杨大伯从父亲柜子里发现的弹匣,首先一种是被用于M1卡宾枪之中。

M1卡宾枪由美军在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它是一种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使用,后来流入中国。

之所以研制M1卡宾枪是为了代替制式手枪,它的特点是重量轻,使用难度低,可用于安装多种型号子弹。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6)

其中可被安装的普通弹头质量约为7.1g,形状为直筒无突缘弹壳加圆弧形弹头。

从M1卡宾枪使用情况看来,弹匣可能是杨卓群在参加解放战争后留下来的。

当然从生产年代来看,参加抗日战争期间,也有可能使用过这种武器。

不过考虑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枪支弹药仍然缺乏,抗日战争时期的弹药可能会被用到解放战争中,因此推测解放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7)

除了早期的M1卡宾枪弹匣和子弹,第二种弹匣适合装配于54式手枪当中。

54式手枪顾名思义诞生于1954年,它是根据苏联TT-33半自动手枪仿造而来。

最大特点是威力大、穿透力强,近距离射击射程有效范围为50-100m,弹头规则为7.62mm×25mm。

据称在我国各种类型手枪中,54式手枪因较为简单的结构而生产量最多。

是我国第一种大批量用于军队装备的手枪,在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都发挥过一定作用。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8)

这种手枪当时研制出来后除在部队广泛应用,还多用于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

由于54式手枪在综合性能上具有优越性,至今仍然在某些组织系统中服役使用。

54式手枪的全面使用,结束了之前“万国牌”手枪的历史,之后又研发了64式、77式等在军中装备较多的手枪。

正因为54式手枪的优良特点以及广泛使用,参加工作以后,作为政府部门重要人员的杨卓群,才会被配发这样一部手枪。

按照那个年代的场景设想,这种情况在社会中也应该属于十分常见的现象。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19)

以上两种弹匣都属于7.62mm或者9mm甚至更大口径手枪范围,第三种弹匣则适合小口径手枪。

我国生产最早的小口径手枪是92式手枪,分为9mm口径和5.8mm口径两种,其中5.8mm的属于小口径手枪。

92式手枪是为促进手枪的更新换代,代替54式手枪研制而来。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20)

由于在研制之初就有了使用全新材料、工艺、结构的理念设想,并且在外形上要求美观大方,使用手感舒适,因此这款手枪在整体性能方面有了大幅提升。

小口径手枪相比大口径手枪威力更小,一般更适合于个人防卫。

不过我国92式5.8mm小口径手枪,在2000年才设计定型,而杨卓群在2001年时去世,杨大伯带到派出所的显然不可能是这种手枪的弹匣与子弹。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21)

除去我国生产的92式小口径手枪,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就曾为特工人员,专门研制了一款用于自卫的PSM(紧凑型半自动手枪)。

由于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后来我国某些政府部门人员可能也曾得到过或使用过这款手枪。

这种手枪使用5.45mm口径的子弹,主要适合用作暗杀、自卫武器。

它在5、6米范围内能轻易穿透软质防弹衣,而且比一般的手枪短、薄,具有小巧轻便、易于隐藏的特点。

82年老人走丢了(71岁老人整理过世22年父亲遗物)(22)

杨大伯的父亲作为早年从军队转业的老干部,地位级别较高,考虑到他自身安全问题,可能上级组织特别为他配发了这种自卫手枪。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治安环境也越来越安全,当今社会已经完全不需要手枪作为自卫工具。

相反枪支子弹如果在社会上流通,极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变成犯罪的工具。

杨大伯能够将父亲生前留下的弹匣与子弹及时上交是值得肯定的,在了却了他一桩心事的同时,也为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做出了贡献。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