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教学千万别“对牛弹琴”
原创 海城浮尘 王福强的小院 2022-11-01 06:30 发表于江西
一名语文老师在全区做公开课,本来踌躇满志、信心爆棚,却不料大失所望:公开课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无论从课堂氛围、学生活动还是教学实效来看,结果都令人不满意。这个老师很郁闷,拿着教案找到我,不解地说,他上课是借鉴了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学设计,这个设计好评如潮,既简单实用,又不乏艺术性,怎么上起课来却会这样糟糕?
我想,这个老师的疑惑,也代表了部分教师的苦恼,同样一个教学设计,为什么在这个班能够顺利施教,而到了另外一个班就磕磕绊绊?
这就涉及到一个“学情”问题,如果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优秀的教学设想也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们的教师备课时,大多会对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深思熟虑,但有多少人会真正琢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呢?没有“备学生”、“备学情”,又如何期待课堂的生动有效呢?
真正优秀的教师,都善于进行“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分析”,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每个班级的管理模式、思想状态、群体行为习惯不同,教学的内容、手段应该有所区别;每个学生成长背景各异,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这就注定了,如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班级的情况、学生的基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以下问题思考学情: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
◎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
◎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
◎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遇到哪些障碍?
◎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尚有哪些与本课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需想办法加强的?
◎不同的问题究竟应该考虑让哪些学生来回答?谁来完成练习?该让谁来板演?
这些问题,既考虑到较浅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问题,也涉及到较深层次的挖掘,了解学生的潜意识,预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涉及到单纯的知识、能力问题,也涉及到学生管理、规范建立、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
建立在这样一个对学情的细致把握的基础上,教师便可深入思考:就这个学情而言,究竟应该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内容重点讲?哪些内容简单处理?以怎样的方式去讲、去组织学习?设计哪些练习更有效?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上得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难以把握一个度,尤其是班级内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程度差异较大的时候,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就犯了愁:教的内容太浅了,怕优秀孩子吃亏;教的内容太深了,又怕一部分孩子掉队。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做到“保底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相结合。
所谓“保底性目标”,就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目标。
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与“分数”息息相关,是教师和学生的“命根”,自然不能丢,称之为“保底”,就是说全体学生都应该“达标”,这样就为一个优良的教学成绩奠定了基础。
但很多老师只看到了这样的目标,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都围绕这样的目标来进行,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教学内容过于肤浅和呆板,限制了一部分优秀孩子的发展。
除“保底性”目标之外,还需要强调“发展性目标”,即方法、情感、态度、习惯、价值观等方面,也要纳入教学中来。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成为试卷上的考题,但对学生发展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助推力。
我们去观察那些优秀的教师,他们无不是在“发展性”目标的培养上下足了功夫,从而使自己越教越轻松,越教越有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情。
优秀的课堂,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表现推着老师走。教师既不扼杀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学习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顺势而为,直抵学生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