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童谣挖出真宝藏,真金白银铺满了河床!四川省江口镇岷江水下惊现富可敌国的宝藏,考古专家在河道内,发现了数万余件文物,这次文物发掘可谓战果丰硕,出土了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等各类金银首饰。其中以虎钮金印、五十两金锭、金质封册为代表的珍重文物陆续出水现世。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2)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3)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4)

当考古队员谈到工作感受时表示:“只要进入发掘现场,连水都没时间喝,因为出水的文物太多,为文物拍照,胳膊酸到抬不起来。”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5)

在2015年,因为要开始建设引水工程,施工部门在江口镇“老虎滩”附近进行挖掘,铲出了10枚银锭,银子上标注的年份是“崇祯十六年”。专家们经过鉴定之后,也发现银子确实是明朝时期所有,而且银子发现的地点也和张献忠宝藏有很大关联。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6)

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说是在三百多年前,张献忠攻陷成都时,不仅把蜀王府中富可敌国的财宝“尽数充公”,还招募了数千名工匠打造了几百艘宝船,用于存放搜刮来的金银财宝。

但在与明朝将领杨展在江口镇激战时,不擅水战的张献忠被杨展击败,于是张献忠将宝船做上记号沉入江底,以便日后取出。这就是四川民间关于“张献忠宝藏”的传说。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7)

除了这些传说之外,还有那首特别知名的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四川成都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关于张献忠宝藏的民谣。三百多年来,无数人都曾垂涎过张献忠在江口镇留下的宝藏,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8)

前往江口镇希望能找到点蛛丝马迹的也不计其数,但都是一无所获。这让很多人对“张献忠江口沉银”开始怀疑其真假,张献忠宝藏是否真的存在,地址又在哪?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争议。

直到后来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盗掘文物案,人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民谣当中说的地方就是江口镇,只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盗墓贼早就发现了此处,

而且还早就从里面盗走了许多文物,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追缴,追回一千多件文物,价值3亿以上,当然还有很多文物至今还在追缴当中!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9)

据当地村民回忆:每到夜深人静时,就会有船只在江面从不同方向驶来,目的地只有一个:“江口沉银遗址”外百米左右的岷江江心位置。这些带马达的船只出现的时间往往在深夜,有时22点左右,

有时则是凌晨以后。和普通的打渔船不同。打渔船会在江中来回穿梭。这些船只到了江心后,则抛锚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拨打110报警。派出所民警赶到后,对方随即逃之夭夭。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0)

一年多时间里,最为猖獗的是冬春枯水季节,“有时一晚上,两公里的江面上,就有十多艘船在寻宝。这些船只不大,但都是机动船。前脚刚把对方撵走,转个身子这些船又回来了。”

事实上,由于江口沉银这一传说,此前,江口镇附近这一段岷江,早已多次上演过疯狂的寻宝。2012年4月清明小长假,岷江彭山段更是上演过轰轰烈烈的千人寻宝。运气好的,不过捡到几枚铜钱。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1)

运气差的,挖到手竟是一枚手雷,进而被引为笑谈。最为悲剧的则是双江村一位梁姓村民。该村民身着潜水衣,潜入岷江中试图寻宝。最后溺亡在了水下的一道大梁子处。

2017年6月,考古工作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搭好围栏,然后出动70台高功率抽水机,并在同一时刻启动,经过3个月不分昼夜的抽水,2000多平方米内的水终于抽干了,露出一个“江中小岛”。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2)

在现场,考古专家李飞说,此次考古,可以说是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甚至应用了卫星、航天飞机、无人机等进行不同空间的探测。目前已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在全国都堪称重大考古成果。

随着一大批沉银的发掘,民间有关“张献忠沉宝”的传说得到了证实。那张献忠的财富从哪来的?经济实力到底有多强?他打算用这些钱做什么?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得到确切的答案。

张献忠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曾转战数省创立大西政权。《明史》记载:“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性狡谲。”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初随王嘉胤,作战勇敢,身先士卒,累功进至“西营八大王”之一。之后,他和李自成参加了高迎祥的队伍,攻陷凤阳,转战两湖,盘踞巴蜀,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义军力量。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3)

建立军功的背后,是张献忠迅速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根据史籍记载,张献忠搜刮钱财,主要有缴获战利、没收官产、搜刮民财和严抓军纪等四种途径。他袭取武昌后,将楚王朱华奎投江溺毙,自己“尽取王宫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

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破成都,“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张献忠轻而易举地攫取了蜀王名下数以千万的白银,其个人财产迅速膨胀,富甲一方,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4)

搜刮民产也是张献忠巨额财富的来源之一。在江口沉银中,其中有十多个刻有铸造地点、时间和工匠姓名的银锭。它们分别来自于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这与张献忠的进军线路一致,表明他曾向当地富民巨贾劫掠财富。进入四川后,张献忠严格限制民间金银数量,规定:“有金银必缴。藏一两者斩,十两剥皮。”在严酷的政策下,民间财富向张献忠快速集聚。

张献忠还注重义军内部财物收缴。“为了防范士兵私藏金银,“金银重赀,恐兵富而易逃也,其令挟赀而则杀之,时时搜索。”足见军纪之严。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5)

张献忠将蜀王的财富据为已有。有关专家估算张献忠至少拥有一亿两白银。成都当地流传张献忠斗宝的传说。他为了炫耀个人财富,曾将24间屋子装满奇珍异宝,金宝银锭,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崇祯和他相比,不过是个小富即安的小资而已。以明末一两银子折合600元的购买力计算,张献忠的经济实力之强,足以称雄当世。

除了积蓄之外,张献忠的财富另有用处。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督治昌镇侍郎范景文上疏称:“今沿边新兵月食一两五,多者两两。”而明末各路起义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士兵待遇等方面,和明军不相上下,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明军。由此判断,张献忠积累巨额财富,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军饷,以此保证军队正常运作。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6)

银锭:

明中期,这么一枚银锭可以购买10000公斤大米,即便是到了明朝末年货币贬值,一枚50两的银锭还是足够一个大户人家几年的口粮。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7)

金锭:

明朝的时候,一两黄金等值于五两白银,五十两黄金相当于二百五十两白银,按照当时五十两白银可以买粮一万公斤计算,这枚金锭可以换回的粮食就是五万公斤。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8)

“西王赏功”金币

据说相同的纯金金币前些年在香港拍卖,以二百七十万人民币成交。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19)

再来看这次展出的镇展之宝——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印章中的“永昌大元帅”究竟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自文物面世以来,众说纷纭。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20)

最终确定“永昌大元帅”就是张献忠本人。这是张献忠在称帝的前一年,效仿李自成,自封的元帅之印。该印章是江口古战场发现的核心文物,因为它直接和张献忠本人所挂钩,对考证遗址的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这枚虎钮金印文物被盗后,先是被犯罪嫌疑人以八百万出手,之后文物贩子一倒手,就卖出了三千二百万人民币的天价。所幸,犯罪嫌疑人和文物贩子都被公安机关绳之以法,这件价值连城的文物也被追回。

此次考古发掘的亲历者,考古队领队解释说,现在确定的水下遗址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此次发掘的2万平方米只占五十分之一。按照史书记载,当年张献忠沉船数量多达上千艘,所以水下应该还留有大量的文物,如果按照现在发掘面积和出土文物的比例,那么在岷江沿线的河水之下,可能还埋葬着超过150万件文物。对于这种情况,考古队在适当的时机,还会再次进行发掘,尽可能多的还原当年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历史。

江口沉银考古书籍(古童谣挖出真宝藏)(21)

你对张献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