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16-2018)正式实施。这一天,“调和油”有了统一的名字“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说明上标注了清晰的配方。

在中国市场走过了20多个春秋的食用植物调和油,目前已牢牢占据国内食用油整体销量第二位,但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程。

面市不久迎来纷争

中国古话讲“菜米油酱醋茶”,油位列第三,可见其重要性。

食用油虽然对人体有益,但也不能过量摄入,否则也会造成热量超标,引发高血脂、肥胖等健康问题。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吃油倡导,一是适量吃,每天25-30克,二是换着吃。但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每天摄入的食用油量,和吃盐一样,远远超过指标。

而因为不同油的脂肪酸含量是不一样的,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食用油脂中3种脂肪酸比例如下: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为宜。同时,合理调配膳食中各种食用油的比例,有助于人体的营养均衡。

主要食用油所含成分: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以亚油酸为主要成分;橄榄油、油茶籽油是以油酸为主要成分;亚麻籽油、紫苏油是以亚麻酸为主要成分。这些都属不饱和脂肪酸。

研制“食用调和油”的初衷之一,正是为避免常吃单一植物油的不足,通过科学调配推出一个营养丰富而均衡的食用油新品种,同时又能让老百姓可以买得起。

配料表中的食用植物油健康吗(食用植物油标识变脸7个月)(1)

中国第一瓶食用调和油来自于金龙鱼。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亦说为1991年),金龙鱼首创以菜油为主,混合花生油和芝麻油,开创了中国调和油的先河。不过,调和油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磕碰之一,就是始创者金龙鱼的1:1:1的广告风波。

2004年,中国粮油学会发表声明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任何单一食用油或者调和油能达到1:1:1的均衡营养比例。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此后,金龙鱼回应,指出,1:1:1指的是在脂肪摄入方面,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具体比例。并表示,考虑到普通人饮食会自然摄入饱和脂肪酸,所以金龙鱼在上述三种脂肪酸的比例是0.27:1:1,通过摄入金龙鱼此款调和油有助于人体达到1:1:1的膳食脂肪酸完美比例。

但业内外并不认同,国内7家粮油名企联名向管理部门递交紧急致函,要求叫停金龙鱼广告。重压之下,金龙鱼对广告中表述不清的部分做了技术性修改。

之后,金龙鱼1:1:1风波渐平,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却风起云涌。

配方不明导致各种“乱象”

我国是食用油消耗大国,食用调和油上市后的成功,激发了消费热情,也引发了各加工企业的跟进效仿。以至于一些商超食用油区出现了这样的奇观:一半货架摆放写着“调和油”,一半货架将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各类单品食用油混在一起,标注为“其他”。

随着名目繁多的食用调和油进入市场,“高标低配”、混淆概念、以次充好等诸多乱象也逐渐出现,“调和油”竟成了商家忽悠消费者“颇为成功”的营销噱头。

配料表中的食用植物油健康吗(食用植物油标识变脸7个月)(2)

调和油的组成配料一般有2~9种,由于食用调和油标准的缺失,没有规定各种调和油的加入量和必须标明配方,最终导致加工环节良莠不齐。一些厂家在调和油的冠名上突出其最昂贵的油品,如“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山茶调和油”、“芝麻调和油”“坚果调和油”“核桃调和油”等等,而实际上,其产品主要成分为成本较低的大豆油、菜籽油等油种,售价却比等量单一品种的豆油、菜籽油贵了不少。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如果公布了配比其实就相当于公布了成本”,有业内人士更是直接指出,在利润的驱使下,只要不标配方,一些企业就可以根据原料价格,随意对各油品比例进行调节,消费者却无从知情。不仅如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这种调和油各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如长期食用,对身体营养均衡反而会弊大于利。

如此以来,食用调和油配方不公开、配比不透明如雾里看花,成了消费者选购时的一大痛点,也让食用油名企们为之“愤愤不平”。

2012年8月,中储粮推出金鼎食用调和油,率先公开了调和油配方配比,此后、中粮公布新品福临门营养家调和油的配比,成为国内首款配方比例与营养成分双公开的食用油产品。但调和油品牌中仍有大部分未对含量比例作标示,“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依然存在。

配料表中的食用植物油健康吗(食用植物油标识变脸7个月)(3)

央视记者通过长达半年多对调和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生产厂家偷工减料的现象并非个案。从浙南到福建,所调查的这些油“万变不离其宗”:出厂价基本一致,配料表大同小异,对外打着所谓高端调和油的旗号,实际上都是大量采用普通植物油勾兑出来的低端油。有一企业以转基因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工的橄榄核桃、橄榄原香等食用调和油,非但没有对转基因原料进行标示,反而在产品包装上打着非转基因的幌子对外兜售。

2018年4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王牌栏目《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这一乱象。一时间,媒体和网上针对不良调和油加工企业口诛笔伐,食用调和油也走到了“风口浪尖”。

新国标出炉“护航”

在反思食用调和油乱象的缘由之时,尽快确立“国标”成了业内外共识,有人直指十多年前就酝酿制定的《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不能再耽搁了!

据报道,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出现的随意勾兑、标识混乱等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2004年12月,官方、学界和企业代表研究确定了《食用调和油》标准制定方案,并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立项。但是,因在征求意见时各方意见不统一,加之检测方法缺失,一直未果。

此次央视的曝光和各界的呼吁,直接加速推进了食用植物油新国标的出台。

2018年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发布《GB 271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新国标是对《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6-2005)和《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GB 7102.1-2003)的整合修订。新国标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应以‘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和“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标签标识应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的要求。标准正式实施日期为2018年12月21日。

同一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要求:“食用植物油的名称应当反映食用植物油的真实属性。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用植物油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脂,产品名称应当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16—2018)的规定,标注为‘食用植物调和油’,并在标签上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配料表中的食用植物油健康吗(食用植物油标识变脸7个月)(4)

2018年版食用油新国标还具体明确,在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生产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的临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标示的字号。

如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或其它类似表意相同的标示方式标注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a.大豆油(50g/100g)、玉米油(30g/100g)、菜籽油(20g/100g);

b.大豆油(50%)、玉米油(30%)、菜籽油(20%);

c.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添加比例为5:3:2。

其中,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10%,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5%。对于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用植物调和油,可以选择在食品标签、随附文件、说明书、合同或文件中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配料表中的食用植物油健康吗(食用植物油标识变脸7个月)(5)

“油”标可依,也有标可循。统一命名、配方公开……新国标的出台终于拨开了笼罩在食用植物调和油原料比例上的层层迷雾,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了直接了解所购调和油是否货真价实的途径。

而对于标注非转基因的乱象,三部门《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也作了明确规定,“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但对于转基因食用植物油,要求按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必须显著标示。

至此,在各种食用植物调和油迎来统一大名的同时,食用植物油的包装标识与产品说明也悄然大变脸。

本文插图,图文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