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这句诗,充分说明琉璃保存不易。

但在山西,古代琉璃保存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久,在全国无出其右。可以说,山西琉璃,是中国琉璃的集大成者。而山西琉璃中,又以介休琉璃最具代表性。距今约1500余年。介休现存琉璃建筑众多,远自南北宋时期,近至大清光绪年间,众多令人惊艳的琉璃建筑列为国保。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1)

介休琉璃主要集中在和岩牌楼、祆神楼、城隍庙、后土庙和张壁古堡,特别是张壁古堡,每一处楼台殿阁,均有华美的琉璃饰顶,精美壮观,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历经数年而不变色。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2)

在张壁古堡的许多建筑上都可以看到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还有罕见的琉璃碑,通体琉璃烧造,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釉子为进口天然原料“孔雀蓝”,因年代久远,现制作工艺已失传,非常少见了,可以说这个碑文已经成为稀有物品了。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3)

琉璃的烧制,从选料到加工再到塑形,烧制,上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益求精,之后经过需要数月的耐心坚持,仔细打磨,方能光滑莹洁,美轮美奂,这也许也是琉璃稀少的原因吧。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4)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5)

如今的介休琉璃烧制不再是人人从事的工作,唯有一户人家,依然坚守着,传承琉璃烧制的技艺。他从小受洪山窑文化影响,对琉璃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他的坚持不懈努力下,失传一百多年的孔雀蓝琉璃釉重见天日。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6)

错金博山炉一级文物(介休惊现明代琉璃樽)(7)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介休琉璃已不仅仅是个物件,更多是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含义与寓意,有时间一定要去介休亲眼看一看那一片片色彩斑斓的琉璃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