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真核细胞
▲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分类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种类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即没有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细胞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细胞分裂
二分体、出芽;▲没有有丝分裂
▲能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
代表生物
放线菌、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酵母菌、蘑菇)、植物、动物
▲原核生物蓝藻包括颤藻、念珠藻、蓝球藻、发菜。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红细胞和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注意点:
1.有细胞壁的生物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植物和真菌都有细胞壁;只是原核生物和真菌的细胞壁成分和植物不同
2.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但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液泡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只有植物见光的细胞才有,根细胞没有
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如团藻,绿藻)特有的,其他的植物一般是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有中心体的生物,▲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有关,在分裂间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4.只有真核生物有染色体,原核生物和病毒没有染色体,
5.病毒的培养,必须要用细胞培养:如培养P的噬菌体:先用含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去培养噬菌体。同样若得到含S的噬菌体,先用含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去培养噬菌体
四、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放大倍数:是长度和宽度的放大,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例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0×,是指长度和宽度分别放大了100倍,面积被放大了10000倍。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目镜
显微镜
▲▲应用:如果在10×物镜下看到在视野中充满了64个细胞,换上40×物镜后,看到4个细胞;
如果10×物镜下64个细胞排成一行,换上40×物镜后,看到16个细胞。
(3)显微镜呈倒像:要把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注释:象b这类试题将试卷上下倒转看到的就是答案。
(4)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头离装片越近。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6)▲高倍镜使用:千万不能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调节粗准焦螺旋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注意:高倍镜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7)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移动装片或转动目镜)
(8)低倍镜:亮、多、小
高倍镜:暗、少、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