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文豪苏轼的一生因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上司政见不合而被多次流放。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逆境中,成就了他集美食家、文学家于一身,并在基层工作中以浪漫的实干家著称呢?揭开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了穿梭于山川大地、朝堂百姓间,那颗有趣的灵魂的成长历程。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1)

人杰地灵,彭老山钟灵毓秀赋予苏轼的使命。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在那个人杰地灵的宝地,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被人们赋予了神秘色彩,伴随着自带仙气的苏轼,流传于民间。

相传宋仁宗景祐三年,即1036年的某一天,四川眉山原本郁郁葱葱的彭老山上忽然间草木枯萎、鲜花凋零。

这一派枯木凋零的现象持续了近60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再次枝繁叶茂,恢复了郁郁葱葱的勃勃生机。

这一离奇的景观,使当地的人们惊异地发现,彭老山重焕生机的那年,正是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的时段。

由此,眉山的乡亲们断定,当年彭老山上的灵气都集中在了刚刚出生的苏轼的身上。苏轼带着彭老山上的钟灵毓秀,为建设这美好的人世间,在这世间走了一遭。

苏轼在常州去世后,彭老山的灵气完成了使命,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由此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宋张瑞义《贵耳集》)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2)

这些空灵飘逸、富含乡亲们亲切的人间气的传说,赋予了东坡痴狂的仙气,使人们对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向往之情。

苏轼的家乡四川孕育了诗仙李白,西汉著名的辞赋家、音乐家司马相如等众多的名人雅士。

尤其是苏轼出生的眉山,更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宋太祖赵匡胤借鉴了五代十国长期战乱的经验教训,建国初期便以“杯酒释兵权”,建立了重文抑武的治国理政方案。

并以儒学精华为核心树立北宋的社会价值观。通过科举取士等方式将这种抑制武人,重用文臣的治国方略加以引导。

为文人广开言路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倡导读书学习的新风尚。在当时,只要是考中进士,便可封官,并拿到可观的俸禄。

尤其是1024年,苏轼24岁的二伯父苏涣考中进士,轰动了全蜀。整个眉山学风劲吹,一时之间读书之风吹遍了眉山小城。

由此,四川眉山虽然不大,但是读书的氛围却十分的浓郁。眉山民风淳朴,被岷江水浸润着的眉山,土地资源丰富,物产肥沃。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3)

人们过着前院栽花后院种菜的闲适生活,在花草怡情的同时,人们更是以品茗读书为乐。在那里,即使是贫困一点的人家也都有一定的藏书。

由此,苏轼父子三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年,眉山举荐参加进士考试的四十五人中,竟有十三人考中了进士。这个中榜率在当时的北宋中期曾经引起了轰动效应。

宋代的眉山,不仅文化氛围好,更是当代全国三大雕刻印刷的中心之一。(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外,其他三大发明都出自于宋代,并在宋代逐渐完善,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宋代被称为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4)

百年树人,“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在眉山这座颇有韵味的小城,苏轼家属于典型的耕读之家。

由于苏轼的祖父苏序(即苏氏家族的第一代)虽然自己学问不精,却颇有远见。

苏序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虚心求学的同时,给家里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在宋太祖赵匡胤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苏序的次子苏涣,耕读有方,年方二十四考上了进士。成为了眉山第一个考上进士的人。此举轰动了全蜀,成就了眉山的好学之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经在《苏君墓志》中称道“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此后,两宋近三百年间,眉山便出了近八百多名进士,甚至超过了成都。以至于连执政四十多年的宋仁宗也无不感慨地称赞“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5)

苏涣在眉山起到的榜样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苏序的三子苏洵(苏轼之父)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学习,虽然苏洵没有考中进士,但是苏洵在宋代文学界的影响力也有目共睹。

尤其是苏洵所作的《六国论》立意深远,逻辑清晰,以纵横之势,博辩宏伟。

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赶考之际,蜀人张方平将苏洵所作《六国论》呈送给欧阳修,意欲推荐苏洵。

欧阳修一口气看完了《六国论》,情不自禁地连声称好,认为这篇文章可与荀子相媲美。

一时之间,苏洵的《六国论》名声大振,京城名士们竞相传看。

苏轼在《凫绎先生文集序》中也曾经这样由衷地赞美自己的父亲“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

苏轼、苏辙在礼部尚书考试中脱颖而出,兄弟二人同时考取了嘉佑二年的进士。三苏父子名声大噪,苏氏家族进入了巅峰时期。

《三字经》中记载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讲的就是宋代“三苏”之中的苏洵。

三苏父子后来在仕途上虽然并不是很顺利,但是他们的才华却使他们名垂千古。

蜀人视他们为骄傲,在三苏的故乡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便形象地比喻了三苏汲取眉山草木的精华,成就了文学史上的辉煌。

严父慈母,在潜移默化中孕育了眉山奇秀。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眉山的毓秀孕育了文学领域的苏轼父子。

但是苏轼的成长更是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苏洵一生虽然没有做什么大官,但是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却是非常的严格。

苏轼曾经在六十多岁时写了一首《夜梦》,全诗如下: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寐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诗的前半部分形象的描述了幼年的自己因为贪玩,而没有完成父亲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

由于怕父亲前来检查,年幼的苏轼由此提心吊胆的从睡梦中惊醒,犹如嘴里挂上鱼钩的小鱼儿一样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6)

苏轼的母亲程氏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苏洵结为良缘后,程氏与苏洵举案齐眉,潜心相夫教子。

苏轼十岁那年,母亲程氏给苏轼讲解《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听的津津有味。

范滂原本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公正严明、铁面无私。在当朝查办贪官污吏时,影响了当时朝廷一些奸臣的利益,动力奸臣的利益蛋糕。

为此,范滂遭到了奸臣的陷害,被处于死刑。范滂临上刑场前与母亲诀别,内心非常惭愧的说“我即将跟随父亲奔赴九泉之下了,唯一遗憾的是,母亲养育我长大成人,我却不能够为母亲养老送终。今后,只能由弟弟代我尽孝了。”

“孩儿只求母亲大人不要因我而徒增悲伤。”

范滂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深明大义的人,只见泪眼婆娑的母亲移步上前,像是对待幼年的范滂一样,将范滂轻轻地揽入怀中,轻抚着范滂的头说“你今天能够与历史上的忠义之臣齐名,便是为母的骄傲,何来遗憾?”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7)

“更何况你已享有了美名还要盼望长寿,这又怎么可能两全呢?你做的一切母亲都支持你,你是母亲的骄傲!”

这个为了理想、为了伸张正义而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故事感染力极强。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激动地站起来说“母亲,倘若孩儿也做范滂一样的人,您愿意吗?”

只见苏轼的母亲程氏温柔的看着苏轼的眼睛,目光坚定的说“如果你能够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够做范滂的母亲呢?”

不得不说苏轼的母亲的确是一位有格局、有思想、识大局的人。

苏轼母亲的这个回答从三个方面对苏轼进行了人格教育:首先是对苏轼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对一个十岁男孩人格培育的第一步,“你选择的我都支持,但是你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由此树立了男孩儿的自信心。

其次是,“只要是正确的选择,你能做,我便陪你去做!”给孩子打气的同时,暗示孩子,我会一直陪着你。无论是怎样的艰难险阻,我都会陪你迎难而上!

再次是“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勇于担责的责任意识。

苏东坡的一生深度解读(苏东坡一生坎坷)(8)

苏轼的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各种文章4500多篇。这些文学瑰宝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人、引领人、激励人,一方面取决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多的是他字里行间的人格魅力在深深的吸引着我们。

在这千年的文明传承中,这些散发着耀眼的理想光辉的思想,如同启明星一样,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

《康震讲三苏》 中华书局

《康震讲苏东坡》 中华书局

《苏东坡》 湖南人民出版社

更多精彩,静待下期分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