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英国诞生了一位享誉全球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110年之后,中国上映的喜剧电影《喜剧之王》,获得了当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
媒体问主演周星驰,在他的心中,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他认真地回答道:“我自己觉得是查理(卓别林),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喜剧之王。”
他这番话并不只是谦逊。
虽然星爷有“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的美誉,但平心而论,要论全球影响力,星爷至今为止无法与卓别林比拟。
两代“喜剧之王”的共同之处
卓别林和周星驰,虽然生于不同年代,长于不同环境,但有意思的是,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
1、类似的不幸童年:卓别林和周星驰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从小父母离异,童年的生活都非常艰苦。
周星驰从小辍学,做过各种杂工,少年时在各个剧组跑龙套。
他曾在《射雕英雄传》中,饰演被梅超风一爪抓死的路人甲。戏痴周星驰向导演建议,这个囚犯虽然一转身就被抓死了,但他心里是恐惧的,他应该本能的反抗一下,怎么能站在那儿不动呢?
周星驰:“我能不能举手挡一下再死?”,结果被导演一口回绝。
这段经历后来被星爷引用在《喜剧之王》里——那个“死来死去也死不了”的尹天仇。
卓别林,在7岁时被送进孤儿院,后来离开那里,成为了一个流浪儿。
为了生存,小卓别林做过报童、佣人、小工、小伙计等等,他也在马戏团里做过喜剧表演。在之后的卓别林电影中,很多滑稽的高难度动作,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就的。
2、类似的“小人物”情怀
因为都有悲惨的童年经历,卓别林和周星驰电影中的主角,往往是天真、笨拙、甚至是狼狈的小人物,但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于自己认定的梦想,会执着的坚持下去。
除了梦想,电影中小人物的爱情,也都特别的淳朴和真切。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落魄的工人和孤女,坐在别人家的草坪上静享阳光,畅想属于他们的未来;
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跑龙套的”尹天仇在简陋的出租房里,教柳飘飘如何演戏,鼓足勇气地说:“我养你啊。”
3、类似的“坏脾气”
他们成名后,为了摆脱片商的控制,创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往往都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等职务。
不仅如此,因为对电影的质量要求都极为苛刻,他们更是片场的“暴君”。时刻爆发的暴脾气和吹毛求疵的态度,得罪了不少圈内人。
与周星驰合作过多次的王晶导演,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他就是想主宰一切的那个人,而且对演员很苛刻。一般的导演拍合格就可以了,但周星驰还会精益求精,折磨演员。
拍《少林足球》时,有一场大师兄(黄一飞饰)被瓶子敲头的戏,那是真的敲,连续敲了几十次,直到敲破了头。
而卓别林的暴脾气也是出名的。
《教父》的主演白兰度曾经是他的忠实粉丝,他和晚年的卓别林一起合作过电影《香港女伯爵》。一次,白兰度迟到了 15 分钟到片场,卓别林当着全体剧组成员的面,斥责他:是演艺界的耻辱。
后来,白兰度在自传中写道:“卓别林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残忍男人,很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有虐待狂倾向的男人”。
左边:白兰度 右边:卓别林
4、巅峰之后的“焦虑”
卓别林和周星驰在中青年时期,电影技巧和思想越发成熟,个人精力和情感也更为充沛,这也是他们从影生涯中最巅峰的时刻。
但是,人都会有老的一天。
卓别林在63岁时,拍摄了自传电影《舞台青春》。电影中,一个喜剧明星总是做一个恶梦:他费力的表演了半天,突然发现台下黑漆漆一片,没有一个观众。
这是一个演员达到巅峰之后,对于创作力枯竭、不被观众接受的恐惧。
《舞台青春》剧照
同样,如今58岁的周星驰也多少面临着这个问题。
在自己没有参与主演后,导演的最新电影《新喜剧之王》、《西游西游伏妖篇》等,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评价却不尽人意。
希望星爷后续的作品能够早日摆脱这种困境,而不是让星迷们进电影院只为补曾经的电影票。
两人成就不同的原因
卓别林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在奥斯卡、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威尼斯电影节等都获得过“终身成就奖”。
他的“粉丝团”遍布世界,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头衔,爱因斯坦给他的电影捧场(观看电影时,甚至感动到落泪)。
不仅如此,卓别林和中国也有很深的渊源,周总理曾请他吃过烤鸭,京剧大师梅兰芳是他的好友。
卓别林之所以能享誉全球,原因主要在于以下4点:
1、特殊的时代背景
卓别林所处的时代,电影业刚刚起步,但他的电影模式却表现出了异常的成熟。他用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创造性的拍摄方式,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对来说,周星驰电影发展于90年代,当时香港电影市场已经非常繁荣,虽然他的电影是妥妥的票房担当,但是“双周一成”中,还有周润发和成龙,也都表现不俗。所谓百花齐放,自然难以一枝独秀。
2、默片独有的优势
周星驰电影中许多的喜剧元素,是依靠语言的无厘头、抖包袱、玩梗来创作笑料的。中国语言的魅力博大精深,星爷可以玩的风生水起,可是要转化为世界通用语言,还要达到同等的喜剧效果,几乎是做不到的。
比如:《大话西游》中,“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
《唐伯虎点秋香》中,“小弟我就是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朵梨花压海棠的小Y虫周伯通。”
都是只有中国人才能get到的笑点。
相较而言,卓别林的默片就少了语言的障碍,“沉默”就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
破礼帽、牙膏胡、肥裤子、大头鞋,拐杖、滑稽的“鸭子步”,单靠画面,就可以让任何种族、语种的人开怀大笑。
不仅如此,因为默片少了语言的支撑,就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在讽刺。
如《大独裁者》中,卓别林不断伸出右臂来戏仿纳粹的敬手礼,笑点十足,极具讽刺意味。
近百年前的卓别林电影,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不显得过时。
3、平台大小不同
美国的电影文化产业是世界最前沿的,电影制作的工业化程度极高,甚至一度成为行业标杆。卓别林依托好莱坞这个大平台,文化输出得到了最大化保障。
1992年香港电影被称为“周星驰年”,票房前5的电影都是由星爷主演的。这5部电影收获的票房加起来约为2.12亿人民币,而同年北美票房排行榜第一的好莱坞电影《阿拉丁》,单部电影的票房就高达2.17亿美元。
由此可见,周星驰成长的香港电影平台,与好莱坞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在全球性的传播上,也会受到掣肘和约束。
4、更高层次的普世价值
周星驰曾说:“我以为我拍了很多悲剧,可是拍出来你们都觉得那是喜剧。”
他和卓别林的很多电影,都有一颗悲情的内核,剧中善良的小人物与冷酷世界的碰撞,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共情。
不同的是:周星驰电影中,更多的是小人物通过个人奋斗,来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认可,以表现底层人员在时代中的心酸和挣扎;
而卓别林的影片在关注小人物的同时,对现实世界有更高层次的探索。
比如电影《摩登时代》中:
主角作为一个底层人士,在工业时代的生产线上,无休止的做着相同的工作,被异化成“机械”。其中,对美国资本家的讽刺和抨击不言而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纳粹横行的1940年,卓别林不顾德国外交人员和美国法西斯组织的施压,冒着被暗杀的风险,上映了讥讽希特勒的电影《大独裁者》。
希特勒在看《大独裁者》后说:“我征服美国后,第一个绞死的就是他(卓别林)!”
电影的结尾,假扮希特勒的理发师,做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演讲,说出了卓别林自己对纳粹的宣言,对世界的呐喊、对民众的呼唤。
这在黑暗的二战时期,带给了很多人无限的希望。
军人,不要给那些独裁者效命!士兵们,不要为奴役而战斗要为自由而战斗!你们有力量制造机器,有力量去制造快乐。你们有力量去制造自由和美丽的生活。
现在,让我们为了自由的世界而斗争,为了废除国家的障碍而斗争,为了驱除贪婪,憎恨和不宽容而斗争,让我们为一个公正世界而斗争!
(以上为演讲内容截取,从影片截图中,也可以看到他眼中的光,强烈推荐观看全片)
卓别林的艺术成就早已盖棺定论,而周星驰的导演时代远未结束,也许我们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卓别林的伟大毋庸置疑,但周星驰也同样无可替代。
原创不易,你的点赞、关注,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文字原创,禁止转载。
关注@三儿大爷影娱 ,带你了解更多影视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