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咸宁网车在山路上蜿蜒,人置身于竹的世界,沿途的陡壁、石缝、凹坑、凸处……无处不生长着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竹子的节长的好还是短的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竹子的节长的好还是短的好(一根竹子的高质量发展③)

竹子的节长的好还是短的好

来源:咸宁日报-咸宁网

车在山路上蜿蜒,人置身于竹的世界,沿途的陡壁、石缝、凹坑、凸处……无处不生长着竹。

一缕似有若无的清香,弥漫在四围,那是竹的馨香。这里的空气,仿佛被过滤过,空明澄清,纯澈得没有半点杂质。

置身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便能明白为何张艺谋要选这里的竹林作为电影《影》的重头戏取景地。

这个如翠玉一般纯美的村落,拥有90%的森林覆盖率,而其中90%为连片楠竹林。也正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张司边村曾是赤壁23个贫困村之一。

“国际大导演都能一眼看中咱们村的风景,咱们是不是要换个活法?”2017年5月底,送走了前来拍摄取景的剧组,张司边人开始谋划求变。

这一变,就变出个新天地。

深山小村庄,为何破天荒堵车

9月15日,记者来到张司边村委会。村前广场旁,一栋四层“张司边村旅游服务中心”令人眼前一亮,也令人惊叹——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全市少有,更别说出现在大山里的小村落。

谈起村里情况,张司边村党支部书记刘弄璋如数家珍:清朝“威震将军”刘先文出身于此,为家乡修建的石板路、石桥、水井、练马场,至今有迹可寻。历史上的焕章书院、滴翠书院、春晖书院三大书院,仍存旧址,印证着这里曾是书香之地。

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写满故事的人文景点,张艺谋的顶流效应,给了张司边人在旅游之路上迈出第一步的底气。

《影》拍摄完成后,中央、省、市媒体频频把镜头对准这个村庄,外交部向全球推介湖北宣传片来此取景,省、市文联定点在此采风创作。一时间,张司边村名声大噪。

“要想富,先修路”,刘弄璋很清楚这个道理。各级政府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刷黑10公里乡村旅游公路,让张司边人外出不再翻山越岭。

沟渠改造、自来水进村、新建网络信号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59岁的村民刘日平感慨:用“翻天覆地”形容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毫不为过。

游客越来越多,来了之后谁来对接?2019年初,张司边村旅游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无论是自驾游散客,还是团队游客,都能在旅游服务中心里享受细致服务,旅游线路介绍、特色项目推介等一应俱全,20余间大小客房干净整洁。此后,村旅游服务中心精心操办了一场“篝火贺新年”民俗晚会,来自周边城市的数百名游客在村广场品尝乡土美食、观看民俗表演,熊熊燃烧的篝火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

这几年,到张司边来旅游的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村里的公路甚至一度出现堵车的现象。

“那时候,我们才真的意识到,张司边村的乡村旅游要火起来了。”回忆着村干部一路小跑疏导交通的情景,刘弄璋说,大家都意识到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尝鲜的游客,为何“下次还找你”

第一个吃旅游这碗饭的村民,是2组的刘鹏林。

“张艺谋来拍摄电影时,群众演员和工作人员加起来400多人,村干部帮忙从镇上订盒饭,每顿开支近万元。”刘弄璋说,当时村里连小馆子都没有一个,眼睁睁看着这笔钱却挣不着。

电影火了之后,自驾到张司边村观光的外地游客逐渐增多,转一转看一看,连声夸赞风景优美,然后挥挥手就走了。“为啥?村里也没个地方接待游客吃饭。”

“要不你和媳妇在村里搞一个餐馆?”刘弄璋找到刘鹏林,开门见山地说。刘鹏林的爱人吴晚珍做得一手好菜,在当地小有名气。

说干就干,刘鹏林租下一处闲置楼,投资10余万进行装修,吴晚珍点火亮勺,2019年5月,“古村小厨”开张了。

肉是各家各户现宰的土猪肉,鸡是房前屋后满山跑的走地鸡,挂在墙上的各种腊货是吴晚珍精心熏制的,菜园就在厨房不远处,游客想吃什么摘什么……鲜竹笋、竹笋干等当地特色餐品,更是令人食指大动。

刘鹏林的微信里多了很多朋友,有武汉、长沙等地旅行团的联系人,有天津、重庆自驾过来的游客。大家交口称赞的同时,都留下一句令刘鹏林十分振奋的话:下次来这里,还找你!

纷至沓来的游客和火爆的“古村小厨”让更多村民怦然心动,在村委会的统一规划下,村里又陆续开起了几家特色农家菜馆,顾客人均消费30元可以吃得很舒适,若人均50元简直可以吃得扶墙出门。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目前,村里的农家菜馆已有8家,单餐接待能力可达500人,仅此一项为村民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9月11日,长江中游鄂湘赣三省旅游联动包车首发团抵达赤壁,200名长沙游客在张司边村游玩就餐,这让刘鹏林他们对未来更充满了期待。

数千万投资,为何青睐张司边村

满山的竹子,零星的景点,只能让游客图个新鲜感,张司边村的旅游发展绝不满足于此。

2019年农历小年,刘弄璋组织了一次返乡村民恳谈会,“趁着过年回家团圆的机会,给在外地创业的张司边人详细介绍村里发展前景,鼓励他们返乡创业,一起建设美丽家乡。”

难离是故土,难舍是乡情,况且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喜人、前景看好,一些“有实力”的人行动起来了。

54岁的村民余群东在外打拼30多年,响应恳谈会号召,回到村里筹建石龙湾山庄。

沿着水泥公路,记者来到已初步建成的石龙湾山庄。只见大气恢弘的仿古风格建筑内设有茶室、餐厅包房、民宿等多个功能区,对面山林里将建起树屋小别墅,池塘边马上要开工建设垂钓台。

“这里以前是牛都钻不进来的野窝子”,余群东说,他流转承包了这处500多亩的山林,是看中这里还有一片造型奇特、不为外界所熟悉的天然石林,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余群东还有一个“秘方”。其弟余飞虎趁着这一波村民创业热潮搞起了特色养殖,200多头藏香猪长得正欢实。余飞虎说,藏香猪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林间野生植物,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低,肉质鲜美。前不久,石龙湾山庄厨师“试菜”时,一大盘红烧肉瞬间被一扫而光。

电影拍摄基地,越野车、山路自行车赛道,民宿康养基地,四季果园有机蔬菜基地……借能人返乡东风,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张司边村,一个个项目建成运营。

刘弄璋说,目前全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已引入民间投资3000余万元,游客在村“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愿景已经实现,“我们正在筹备与合作公司研发以竹子、竹笋为主题的竹宴、竹盐、竹林康养,让张司边村的每一缕竹香在农旅之路上飘得更远!”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程昌宗 黄柱 张仰强 特约记者 童金健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咸宁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