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看上去“反常”的事情太多了,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漫天飞虫,铺天盖地仿佛形成了黑雾,而近期湖南沅江天空中出现了无数飞舞的蜉蝣,灯光的照射下,感觉如漫天飞雪一样,虽然没有风,但却有一种飞雪狂舞的感觉。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1)

如此数量的蜉蝣一起在空中飞翔,当地人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往年虽然也会遇见,但数量这么多还是第一次见。其实8月份的时候,河南邓州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蜉蝣遮天蔽日,密密麻麻,密集恐惧症的人都不敢注视,数量实在太多了。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2)

多个地方出现蜉蝣,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确定地说跟自然灾害没有太大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为什么这样说,咱们接着往下看。

蜉蝣的一生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3)

人们形容蜉蝣这种生物往往用“朝生暮死”来概括,仿佛这种生物的寿命只有短短的一天。《淮南子》中记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考虑到人类的寿命最长能够活到100多岁,蜉蝣与人类相比无比的渺小,以至于文人雅客特别钟情这种短暂绽放的小精灵。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4)

别看人家只是小昆虫,蜉蝣可是古老而原始的生物,它们起源于石炭纪,大约有2亿年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祖先出现的年份,只不过蜉蝣始终没有进一步进化,目前依然保持着古老昆虫的部分特点。实际上,蜉蝣的寿命并非这么短,准确的说成虫的寿命确实只有一天,但蜉蝣的一生要经过4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完成整个一生的寿命甚至能够超过3年。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5)

蜉蝣成虫将卵产下,卵在水中孵化,稚虫在水里面甚至要经过1年的时间才能够孵化成成虫,而稚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草类、藻类和孑孓(蚊子的幼虫),同时本身也会变成鱼类的食物。这个阶段的稚虫是生态链的一环,活下来的稚虫经历10-50次蜕皮,逐渐地变成亚成虫,再次蜕皮后则会变成成虫。

从卵到成虫,蜉蝣蛰伏3年才有了成虫绽放的一刻,人类成年阶段时间最长,蜉蝣反而未成年期最长,它们所有的努力似乎都为了最后的那一天。即便如此,蜉蝣完成成虫蜕变的时候也需要集体羽化。蜉蝣太弱小了,自然界遍地都是天敌,只有集体蜕变才能够完成族群繁衍的任务,甚至需要牺牲一部分来保证其他蜉蝣求偶成功,这也是蜉蝣漫天飞舞的原因,每次聚集的蜉蝣数量高达数十亿只。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6)

我们看到的蜉蝣飞舞的画面,就是成虫蜉蝣一生中最为忙碌的时候,它们需要完成找对象,求偶,产卵于水中的整个过程。由于成虫口器退化,故不能进食,只有做其他的事情。蜉蝣从幼虫进化到成虫时需要完成能量积累,而成功的雌性蜉蝣胸部到腹部里面布满了虫卵,诞下卵后积蓄的能量就会彻底的耗尽。

为何说蜉蝣出行是好事?

成虫阶段的蜉蝣由于没有口器,本身无毒无害,也不会对庄稼造成影响。蜉蝣出行甚至会变成部分鸟类的狂欢盛宴。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7)

蜉蝣对水质的好坏是特别敏感,蜉蝣大量出现,说明当地水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作为环境指示生物,蜉蝣对缺氧、酸性环境尤其敏感,一旦环境污染,蜉蝣的数量就会大幅下滑,与之带来的则是鱼群的食物减少,数量降低。一些国家拿蜉蝣的幼虫来监测水质的标准,蜉蝣越多意味着水质越好、环境越好。虽然蜉蝣的数量密密麻麻,看上去吓人,但除了影响出行外,真没必要过于担心。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8)

蜉蝣的大量出现说明了我们在环境保护这块取得的成果喜人,今年邓州、沅江等地方出现了蜉蝣,未来我们或许能够在更多的地方看到类似的蜉蝣集体飞舞的场景,跟自然灾害没联系,也不算异常现象,只要生态环境变好,蜉蝣就是最好的见证。

蜉蝣存在的意义

蜉蝣成虫一生中存在的目的或许就是完成繁衍的任务,十分悲壮,这种渺小的生物存在的目的只是为这个么?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9)

它们从2亿年前延续到今天,历经了生物大灭绝以及极端的气候变化,依然存活到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大型动物都消失在尘埃中,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统治地球高达1.6亿年,最终也抵不过自然灾害,彻底地消失了。

寿命最短的动物蜉蝣(多地出现大量蜉蝣飞舞)(10)

但蜉蝣存活了下来,淘汰了无数的竞争对手。蜉蝣存在的意义跟其他生物没有区别,物竞天择,能够活下来就有价值,更别说蜉蝣无论是幼虫还是成虫阶段都是生态链中的一环,对于生物圈来说,蜉蝣的价值非常大。蜉蝣成虫仅有一天的时间来繁衍生息,但至少保证了族群的延续,这种模式对于它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也是最适合它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