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选择读研人数也是逐年攀升。特别是近四年以来,考研人数涨幅最大,2018年考研人数约238万人,而今年考研人数竟达到了290万人。国内的研究生教育,也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每年一到复试的时候,也总是有喜有忧,什么初试分数第一复试被刷,初试低分复试逆袭等等。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开始。当时主要是效仿德国和日本,采取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在五四运动以后,受西方教育体制影响,主要采用教学和学徒培养模式。我国的现代研究生教育,是近代中国和世界交流,并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优点的产物。
一般认为,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来源于中世纪行会中的师徒关系。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融合了各个时期的经验,形成了四种经典的培养模式: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学徒式。学徒式最早起源德国,顾名思义,就是类似于师父带徒弟一样,由导师主导,研究生以科研助理的形式,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便于学生掌握导师具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专业式强调教学和科研,以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教学指的是学生需要全面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获得所需学分,理论和实际运用并举。协作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学-研三者的融合,不仅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要求学生参与研究和生产实践,即科研成果向生产了转化。最常见具体的形式就是双导师制度。教学式,是结合了师徒式和学院制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专门管理部门--研究生院。教学事强调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更加注重课程当中的实践和案例教学。
我国在培养形式上,从学徒式不断转向专业式,通常是多种模式的结合,现在所说的分方向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培养方式,但是在实际实施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多人的眼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已经慢慢发生改变,很多学生称自己导师为“老板”,这已经在暗示国内一些导师,学生就是他们的员工,学生的发展和自己也没有很大关系,这表明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在慢慢变味,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已经影响了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些年来,不断听到有些学生因为所谓的”毕业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冷静下来想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最弱势的群体,读书改变命运的思维在脑海里回响地太久了,这似乎成了一种使命,而使命的含义就是--要么做到,要么死也要做到。他们很多人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传统的思维观念,甚至可以说封建思想残余还在影响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但是那些被侵害,被压迫的学生们,就连基本的成年人的尊重也得不到。
(大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什么看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