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5月,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利害关系)”当时,苏美对抗日趋激烈,这句名言,则折射了冷战格局下充满变数的国际关系而同样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分别建立了北约、华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其中,在苏联主导的华约集团中,有一个国家,由于在国际事务中时刻紧跟着苏联,而被称为对苏联最忠诚的国家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克罗地亚和苏联有关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克罗地亚和苏联有关系吗(曾经和苏联相当铁)

克罗地亚和苏联有关系吗

1968年5月,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利害关系)”。当时,苏美对抗日趋激烈,这句名言,则折射了冷战格局下充满变数的国际关系。而同样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分别建立了北约、华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其中,在苏联主导的华约集团中,有一个国家,由于在国际事务中时刻紧跟着苏联,而被称为对苏联最忠诚的国家之一。

这个国家就是保加利亚。二战早期,保加利亚最初追随德国,由此实现了国土扩张;1944年9月,德国败象已显,保加利亚则凭借远离德国本土等优势,及时举行武装起义,转而投靠苏联。二战结束后,保加利亚模仿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体制,成为了苏联阵营的一员。由于保共和苏共关系密切,并且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同文同宗,加之保、苏两国历史纠葛较少。所以在冷战时期,保加利亚走上了亲苏道路。

在冷战时期,每逢苏东阵营发生重大事件,保加利亚总是会和苏联站在一起。50年代,东德、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出现乱局,保加利亚则保持了相对稳定;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保加利亚配合苏联进行干预;70年代,苏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保加利亚积极策应苏联这一战略;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变,保加利亚仍尽力维持着对苏联的忠诚,并且是最后一个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

保加利亚走亲苏路线,最大的好处,便是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二战之前,保加利亚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全国大部分民众以农业为生。二战结束后,保加利亚在苏联的援助和支持下,经济快速发展。50~80年代,保加利亚建立起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其电子工业成就尤其瞩目,一度自称“世界第六大电子生产国”。与此同时,保加利亚还是东欧少数生产香烟和巧克力的国家。整体来看,保加利亚的国民经济有了质的提升。

在苏联的支持与帮助下,保加利亚还建立起一支实力不俗的人民军队。由于同土耳其、希腊这两个北约国家接壤,保加利亚获得了大量的苏式武器装备,并且在军事建设上也不敢怠慢。部分资料显示,冷战后期,保加利亚武装力量拥有20余万兵力,装备着3000辆坦克、2000辆装甲车、2500门大口径火炮,在巴尔干半岛地区颇具军事威慑力。整体来看,保加利亚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

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个亲苏的国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却也逐渐倒向了西方的“怀抱”。1989年下旬,在东欧各国相继崩溃后,保加利亚的“变色”也不可避免。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辞职,保共逐渐被排挤出政权。1990年初,保共失势,保加利亚的政权性质彻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一个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随着政权的更替,保加利亚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整个90年代,西方国家对保加利亚境内的投资越来越多,保加利亚日渐“向西方看齐”。与此同时,北约集团的不断东扩,让保加利亚感觉到了压力。21世纪初,在“西方压倒东风”的大环境下,保加利亚加入了北约集团,成为了西方阵营的“马前卒”。在此之后,保加利亚同俄罗斯的摩擦日渐增多,最近几年更是有增无减。近日,俄罗斯宣布驱逐保加利亚外交官,引发各方热议,便是这一复杂矛盾的表象化。

从昔日苏联的亲密盟友,到如今俄罗斯的冤家,保加利亚的变化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首先,学会左右逢源,几乎是小国的生存之道。保加利亚自19世纪俄土战争独立以来,在经历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后,最终在二战时期学会了站队的技巧。于是,德国强盛时,保加利亚追随德国;苏联兴盛时,保加利亚追随苏联;苏联解体后,在西方的不断渗透下,保加利亚则逐渐向西方靠拢。

其次,现实利益,往往会胜过历史情怀。不可否认,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宗教文化趋近,保共和苏共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保加利亚人对苏联的感情更是不一般。但是在苏东剧变后的国际大环境中,恢复与发展乃是第一要务。当时,保加利亚经济连年衰退,原苏联各加盟国也自顾不暇。在此情况下,只有西方发达国家能帮助保加利亚渡过难关。于是,在西方资本的影响下,保加利亚和西方越走越近。

总体来说,保加利亚在冷战时期站在苏联一方,在苏联解体后又逐渐向西方接近,这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因素,体现出国际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换用一句更通俗的名言,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参考资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列国志·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