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成熙
几年前,我在贝鲁特最文艺的地标纸杯书店(Paper Cup),抢到过当时贝鲁特最热门的本地旅行指南《Beyroutes-A Guide to Beirut》的最后一本。一位建筑师在书中的一幅手绘地图上标注了一行小字:虽然贝鲁特和死亡的关系千丝万缕,但它依然生机勃勃。
贝鲁特市中心钟楼下,年轻的当地女孩儿 图 庄方
或者也可以用“向死而生”来形容贝鲁特,中东战争、内战、黎以冲突…… 对贝鲁特来说,动乱的时代太频繁也太近,但也造就了贝鲁特人不知明日,反而努力活在当下的热情。自由、开放、时髦、多元,它一直奇迹般地是“中东巴黎”。
毫无疑问,贝鲁特港的大爆炸再一次在这座城市身上造成了巨大创伤,但检验以下几个关键词,也许我们就能相信,贝鲁特知道如何治愈。
绿线(Green Line)
要了解现在的贝鲁特,就要从绿线开始。
虽然无论是在贝鲁特最新版地图上,还是实际走过城市,现在你都无法发现贝鲁特曾经有过的一道细细的绿色街道的痕迹。但绿线是贝鲁特避不掉的话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贝鲁特本身。
1975至1990年黎巴嫩内战期间,它代表的是一段被疯狂生长植物填满的荒芜地带,沿着城市中央的大马士革路蜿蜒到海边,将整个城市剖为东西两半,成为天然的停火线。穆斯林和基督徒隔着草木间那些伤痕累累、已无法居住的旧家废墟遥遥相望,在战争的间隙里喘一口气。
一位艺术家根据地图创作的作品,绿线如一道缝合的伤口贯穿贝鲁特
曾经的绿线
现在的大马士革路一角
内战结束后,黎巴嫩开始重建,绿线也渐渐消失。如今的“绿线”,或者说大马士革路,宽敞、繁华,两侧多了不少新建的光鲜建筑,车河流动,创口愈合。不过你如果仔细看,依然能在路两旁的那些有些年头的建筑上,见到陈年的弹孔,就像在贝鲁特的任何一个角落一样。
它的起始点便在海边的港区。
贝鲁特港
坐落在地中海以东,位于一处面向地中海突出的海岬上的贝鲁特是一座贸易之城,它的贸易史甚至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定居的时代。
腓尼基人极善于航海和贸易,在环地中海的重要国家和城邦,从希腊到撒丁岛,从迦太基到埃及,都建立了贸易点。黎巴嫩的雪松木,造就了所罗门王的圣殿,也造就了埃及的宫殿和神庙。罗马元老和皇帝身上的紫袍,即是用产自黎巴嫩的特殊贝类提取的颜料染成,这种颜料珍贵无比,永不褪色,埃及人当年用黄金换取它。由于是被腓尼基人行销到各地,它也因此得名腓尼基。
爆炸前的贝鲁特港
爆炸后的贝鲁特港
在其后的时代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贸易支撑着贝鲁特的繁荣,到了奥斯曼土耳其时期,贝鲁特已成为中东的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今天的贝鲁特港便始建于当时的1887年。到发生爆炸前,贝鲁特港一直是地中海东岸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不过,因其内部腐败,它也得了一个“阿里巴巴和40大盗的山洞”的诨名。
令人无法忽略的是,这座“山洞”就位于城市以北,紧邻着贝鲁特最繁华的市中心。
萨菲村(Saifi Village)
距爆炸点步行距离1.8公里
贝鲁特爆炸发生后,一段新娘的视频广为流传。视频中,身着白纱的新娘在一处优雅的小广场上正对着镜头微笑,下一秒,爆炸产生的气浪将这幸福的一切化为瓦砾、尘土和惊慌失措的尖叫。
从视频上,我一眼便认出,这里是萨菲村(Saifi Village),可以说是贝鲁特最漂亮的一处街区,也是贝鲁特的时尚地标。在贝鲁特旅行期间,我几乎天天要来这里。或是闲逛,或是约了朋友聊天,或是用餐,或是参加农夫市集,或是单纯地,想在它的绿荫下歇歇脚。
它坐落在绿线的一端,黎巴嫩内战期间,这处现在看起来平静又昂贵的小广场曾是贝鲁特的前线地带。
萨菲村日常,宁静、漂亮、深具欧洲情调
由于是前线,这片区域曾被战争完全摧毁。内战结束后,2000年,一家房地产开发商Solidere将这里变成了一处高尚住宅区。由于黎巴嫩曾是法国殖民地,深受法国文化影响,这处广场也颇具欧洲风格,有弹石路、法国式样的公寓和住宅、花园和绿荫。逐渐的,从奢侈品、黎巴嫩的新兴设计师品牌到当代艺术画廊、古董店、时尚买手店……都以在萨菲村上有一席之地为荣。它的别名更加一目了然:Le Quartier de Arts,艺术区。每周六,小广场上还会开设农夫市集,来自全黎巴嫩的居民都乐意来这里摆摊,出售自己菜地或是果园里的新鲜玩意儿。
萨菲村内的一间古董店 图 庄方
因此不难理解,萨菲村成了贝鲁特最热门的婚纱照取景地之一。不幸的是,它离爆炸点太近了。爆炸后一天,劫后余生的新娘和丈夫返回了这里,用视频记录下了现在已经满目狼藉的萨菲村。而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爆炸点的方圆两英里外,都能看到被震破的碎玻璃和建筑物碎片。
视频中的新娘Israa Seblani 和丈夫返回爆炸后的萨菲村
Al-Abed钟楼
距爆炸点步行距离1.9公里
贝鲁特的地标。这座钟楼位于市中心的尼日迈广场上,可以说是整个贝鲁特的心脏位置。它建于1930年代,带有当时的装饰艺术风格,也是少部分在内战中完整幸存下来的建筑之一。
钟楼顶部的四面劳力士时钟俯瞰着从广场辐射出去的八条街道,它们或通向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或通向国会,或通向天主教堂,或通向烈士广场。无论什么时候,钟楼下都挤满了当地人和游客。
八条街中,El Maarad街是最热闹的。咖啡馆和各种风味的餐厅鳞次栉比,美丽的拱廊让人想起欧洲,但从下午就开始缭绕不散的香甜的水烟味则提醒着你,这里是一座如假包换的阿拉伯城市。到了夏日傍晚,暑气渐消,不宽的步行街上就已经摆满了桌椅,电视机上播放着球赛,男女老少坐得满满当当,整条街被包裹在喧嚣的人声,和食物的气息中。
热闹的El Maarad街
滨海
我曾站在和地中海一街之隔的贝鲁特四季酒店的露台上望向海边,那里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发着滨海区,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贝鲁特,重归地图。
滨海区以Zaituna海湾为中心——它与发生爆炸的港区只隔着一个岬角。那里建有游艇码头、高级住宅、豪华酒店——比如五百多美元一晚上的四季酒店,以及咖啡馆和餐厅。可以说,这里是贝鲁特最为昂贵的地区。
Zaituna海湾被高楼大厦环抱
四季酒店距离爆炸点2.1公里,爆炸中,酒店承受了猛烈的冲击波,多处受损,目前已暂时关闭,好在无人伤亡。
沿着海岸向西而去,是棕榈树影摇曳下的滨海大道,也是贝鲁特最让人觉得惬意的所在之一。漫长又整洁的滨海大道,一直通向贝鲁特美国大学漂亮的校区。它修筑得宽阔平整,早晚都有人慢跑,孩子们在玩滑板,不远处有一处乐园,五彩摩天轮缓缓转动。
宽阔的滨海大道
蜿蜒的海岸线上,有人钓鱼,有人游泳。走在这里,你还会经过贝鲁特最著名的自然景观——鸽子岩,由两个风化的拱门状岩石突出海面而构成。青年们会在鸽子岩上抽水烟,玩跳水,无论动静都有着好看的身形。
鸽子岩
在礁石上玩乐的年轻人
夜生活和天空酒吧
距爆炸点直线距离约1.5公里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巴比伦。”《WallPaper》杂志的中东版编辑Warren曾在黎巴嫩首家设计酒店Le Gray酒店的大堂里这样对我说(如今的Le Gray酒店也在爆炸中被波及,严重损毁)。既然是巴比伦,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必然是它的标签,连餐厅都喧闹到午夜,酒吧则遍布市中心。
不过,要说最有“巴比伦”感的,当属滨海。在隔离开Zaituna海湾和贝鲁特港的岬角上,竟然藏着另一处贝鲁特的时髦地带。
这里曾是港区的一部分,依然留着当年的仓库和建筑,逐渐被改造成现在被称为“海边体育场(Seaside Arena)”的区域。
纸醉金迷的天空酒吧
这里是许多大型展会和音乐会的举办地,即便没有这些活动,每天晚上,这里也是夜夜笙歌。许多酒吧和夜店选址在这里,营造出粗糙的工业感和纸醉金迷之间的强烈对比。其中最出名的要属天空酒吧(Sky Bar),在其官网上,天空酒吧写道,始建于2004年的它塑造了今日的贝鲁特夜生活。而直到今天,它依然是贝鲁特夜生活的标志,如果你以贝鲁特夜生活去搜索关键词,十有八九会看到天空酒吧的照片。
俊男靓女在门口排队,这里像迈阿密一样,保安拥有决定先放谁进去的无限权力,但十厘米的高跟鞋绝对是一块敲门砖。穿着超短裙的女孩和男伴互相亲吻脸颊,举着Ipad的女招待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记录客人点单。
大家都挤在面向地中海的超大露台上,那里灯火通明地映照着海水,映照着海对面的贝鲁特港和市中心的万家灯火。
烈士广场
距爆炸点步行距离1.9公里
以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为背景,烈士广场是贝鲁特另一处无法被忽略的地标。它纪念的是1916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者处决的黎巴嫩反抗英雄,而现在每一个游客到此,为的是看一眼广场上的雕像。
虽然世界上有无数个纪念广场上有无数座英雄雕像,但贝鲁特的烈士广场的雕像应该是最特别的——两座雕像全身上下,伤痕累累,弹孔遍布。
雕像上的弹孔
作为内战的遗存和纪念,贝鲁特人决定将它原样保留。英雄雕像的手臂满布疮痍,依然高高举起,遥指地中海的方向。
罗马浴场
距爆炸点步行距离2公里
像环地中海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样,黎巴嫩曾是古罗马的一部分。1960年代,就在贝鲁特的市中心区域,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整片古罗马浴场遗址。据考证,它始建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在位期间,毁于公元六世纪的大地震。
罗马浴场遗址
这片遗址于1990年代中期修复完毕,在山坡上,为一片住宅区所环绕。虽然沿山坡一路向下便可以走到最繁华的尼日迈广场,但这片遗址始终非常安静。贝鲁特的新婚夫妇也喜欢在日落时分,来这里拍婚纱照。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