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云胜

吃食其实都带着地域特征,比如北方喜吃面,南方喜吃米,而且大米还能加工出许多品种。合肥地区有名的就有米饺、面线、米扎等。

沙河粉有哪几种做法(扬米面与沙河粉)(1)

粉扎的选材极其重要,要采用优质杂交米,添加黄豆或绿豆,七三比例。然后要泡十二个小时,接着是磨浆。

以前做粉扎都是用石磨手工磨出来,来回推,几人轮换着来。而摊粉扎,讲究的是火候和节奏,稍不注意,一张粉扎饼就毁了。先用竹把沾点油,在热锅面上,三两下刷一下,舀一勺米浆,沿顺时针先浇淋一个圆,再用摊板把米浆摊厚薄均匀。大约几分钟后,一张热腾腾的粉扎饼出锅了。

关于粉扎的来历,还有个动人的故事。

1134年冬天发生在庐州城北面的那一仗,是岳家军以少胜多战胜金兀术的著名战役,一度使金兵南下的步伐停滞不前。当时金兀术的军队攻破了寿州,占领了滁州,将目标锁定了庐州城。可惜的是运气不好,第一次进攻就被岳家军牛皋的牤牛阵打得大败,只好退回到自己的老巢。

战场就在离此不远的岗集,为了感谢岳家军的奋战,周边的村民,家家户户连夜做粉扎,去犒劳岳家军,牛皋吃了对此美味赞不绝口。从此,粉扎在合肥周边一带流行开来,肥西、长丰等地的老百姓都对此情有独钟,甚至影响了合肥城里人的口味。

肥西还有另一道美食扬米面,请教了合肥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他们解释说和粉扎相比主要是原粉略有不同,扬米面用的是米粉,一般不加豆类。传说扬米面是由“养子面”谐音而来,因为过去三河一带妇女做月子吃的。

说到粉扎,它的故事可以一直追溯到闽粤大地,那里有一种美食河粉,据说也是从古庐州传过去。

1877年(光绪三年),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随行的“树”字营驻扎在广州城郊的沙河埔、长洲岛等地。因为张树声本人就是肥西人,军中庐州人更多,于是将粉扎带到了广州。久而久之,粉扎以沙河粉之名在当地流传开来。也有一说,由于粤语里“三河”与“沙河”发音相近,时间久了,三河粉扎就音转为沙河粉了。

只是粉扎到了广州,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逐渐由晾制改为鲜食,并且有了自己的各种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