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第一辆新能源车出现在国内是哪一年,是不是也一定没想到,这种以电能为驱动方式的车子出现后会带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革命,今天就来看看第一批新能源车主们他们如今是什么样子的。汽车购置税一直是消费者十分在意的一件事,特别是售价30万以上的车型,更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购置税,最近专家建议,国民车应该取消购置税,对此你又有何看法呢?同时,大众汽车中国迎来重大人事变动,新总裁正式走马上任,未来大众汽车在中国将会出现哪些新变化呢?一同来回顾上周微博热门话题
一、第一批新能源车主还好吗
阅读量:945.3万
热点回顾:2015年前后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中国家庭。经过了7年,车主和广大车友关心的问题来了,如果换车,二手车残值还剩多少?车辆的续航里程又掉了多少?如果更换电池要花多少钱?而换下来电池又去了哪里?其实,这不仅是首批新能源车主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多“观望者”想知道的。那么你身边有这样的车主吗?既然说到首批新能源汽车,你又想到哪些呢?
网友热议:
点评:“当年有多得意,如今就有多郁闷”,用这句话来形容第一批新能源车主的现状,似乎太过残忍,也不够公平。但凡事只有亲自经历了才更有发言权,第一批新能源车主们要说的话,还是相当的多。
如果将时光倒回到新能源车刚刚问世的时候,这种不以燃油作为能源的新型汽车的确让很多人抱有极大的兴趣,低碳、环保、时尚,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以及厂家不遗余力的宣传和“割韭菜”,第一批车主就这样走上了“小白鼠”的不归之路。
电动车不好嘛,当然好。省油是第一位的,以现在的油价来计算,一辆电动车的充电成本远低于燃油车的加油成本。其次动力表现更直接,普遍强于传统燃油车,其次整车的NVH静谧性更好,更安静。再次,电动车可以上绿牌,在很多限行的城市中,只有纯电车型不受限号的政策影响,天天开,天天爽。电动车还没有传统燃油车那么多零部件,不用考虑水箱的温度,油箱的大小,更不用考虑什么三元催化、国六B排放,在保养这一块上,对很多新手司机来说,确实更加友善。
但为何现在说起第一批新能源车主,仍然是一把辛酸泪呢?接下来咱就盘一盘他们的痛点都在哪?
首先,电动车最大的问题,就是续航。细心的小伙伴们一定早就发现了,从第一批新能源车问世至今,续航问题依旧是头等大问题,无论是最早的400km到现在的700多km,数据虽有上涨,但实际表现依旧不如人意。冬天续航腰斩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更低温的地区,伴随习俗而来的还有电动车的集体“猫冬”,就以北京为例,并不算很北的纬度也让一些电动车在冬季不敢肆无忌惮的打开热风,这种情况让车主们情何以堪啊?能让电动车车主们真正体会到彻底无续航担忧的日子还有多远呢?
其次,安全性。从第一辆电动车问世后,安全性也开始如影随形。自燃、爆炸、充电时起火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或许是受制于锂电池的特性,以及在充电时的特性,电动车的安全依旧不能让人十分放心。前一段时间,接连发生的比亚迪、问界M5自燃事件再次让提醒我们,电动车的安全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可懈怠。
第三,时间成本。这一点似乎很多人并不是特别在意,但细细算下来,还是很惊人的。燃油车加油,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排队加油除外),加一次油基本用时10-20分钟左右,但电动车目前还远远做不到,即便现在的快充设备,也得在30分钟以上,才可以充到80%的电量。而排队等一个充电桩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去年十一黄金周,高速服务区排长队等充电的新闻相信大家还没有忘记。保守估计,全国还需要至少500万根充电桩,才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充电需求,更不要提快充等基础设施,这些也是任重道远。
第四,二手车残值。这一点怕是第一批新能源车主最不想提及的。新能源车上最贵的就是这块电池,随着时间的消耗,电池的状态也在一点点衰退。即便第一批新能源车主们目前如果还没有换车,车上的电池也已经接近极限。换电池吗?绝不会,因为有这钱,干嘛不去买一辆新车开?
新能源车的二手车保值率在新车的前二年内,几乎与燃油车差别不大。但三年以后,几乎就是一个分水岭,同样价格的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在二手车的交易中能出现4-5万元的差值。即便是热门的“蔚小理”,也无法逃脱这个规律。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他们只关心到我的车能卖多少钱这一步,至于后面的电池会怎么办,谁来换,这与他们无关。
这时,我们就不难算出,第一批新能源车主们的痛点了。当新鲜感褪去的时候,剩下的感受只有自己才最有体会。
新能源席卷未来这是大势所趋,但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后,似乎新能源车有些“老毛病”并未得到根治,反倒是燃油车成了它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其实大可不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竞争并存,而非替代关系。更要奉劝这些新势力造车的大佬们,本本分分造好车才是王道,花拳绣腿早晚露馅。
二、专家建议取消汽车购置税
阅读量:50.5万
热点回顾:近日,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在本次峰会的《新能源、新十年: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环节表示,“现在补贴政策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新能源汽车是取消购置税的,在补贴期间取消购置税。但是随着补贴的退出,购置税又要回来。”
余卓平认为,“如果是国民车,就不应该有车辆购置税。曾经家庭私人用的轿车是作为奢侈品来定位的,奢侈品有特殊的奢侈品税。车辆的购置税,是从奢侈品税类比出来的。如果是普通国民都能够买得起的汽车,那是普通的用品,就不能再有购置税。高端的要收奢侈品税,还说得过去,但是普通的国民车不应该收。如果有这样一系列政策,我相信国民车的基座,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
网友热议:
点评:在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同时,面对这600亿元的“大红包”分到每位消费者手里之后,能省下多少钱呢?按照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如果开票价是10万、20万、30万的车,则分别省下大约为,4400元、8800元和13200元的车辆购置税。
历史上,我们有两次通过购置税对汽车消费的刺激,分别于2009年至2010年、2015年至2017年,每轮先将税率降至5%,待该类车型消费增长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将税率提高至7.5%。同时,针对新能源车类型,自2014年9月1日起一直免征购置税。
但今时不同往日,最大的变化就是在油价。在经历年内第十次油价上调之后,多地95号汽油迈入“十元时代”,92号汽油全面突破9元/升。以往我们嘴里常说的“油价10元一升我就不开车”,油价已经到了,但车呢,该开还是得开。
很多消费者在购置税和油价之间默默盘算了起来,按照现在这个涨法,油价还有极大概率继续上涨,在购置税减征政策公布后第一周内,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6.8万辆,同比下降5%,较5月仅增长6%,似乎购置税刺激的效果并不明显。或许大家都在算,省下来的这点购置税的钱,可能在接下来的半年内,都会如数还给加油站。
同样,新能源车的补贴在今年年底将结束,一直有这样探讨,这项补贴政策是否还要继续?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不好一概而论,国外也有类似的补贴政策,但并非一直纯粹的补贴,而是加强对关键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加以弥补,这恐怕才是长远之计。
三、贝瑞德将出任大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阅读量:8.7万
热点回顾:6月17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对管理架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成员贝瑞德出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负责中国业务;Stefan Mecha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以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集团销售负责人;Marcus Hafkemeyer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TO。任命均于2022年8月1日起生效。
新的架构赋予中国区更大自主权,旨在进一步巩固集团在这一充满活力的汽车市场上的领导地位。由贝瑞德领导的中国董事会将作为新管理架构核心,横跨品牌和业务实体发挥领导作用。此外,集团将更紧密地整合运用各品牌的技术资源和能力,加快“在中国、为中国”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服务的发展步伐。
点评:贝瑞德何许人也?贝瑞德此前已在大众汽车集团工作近30年,他于1993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2015年,贝瑞德被任命为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成员;2018年,贝瑞德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OO;2020年,升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近二年的表现不算很理想,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其合资企业共交付汽车330万辆,同比减少14.3%,其中大众ID。系列累计销量为7.06万辆,未完成去年年初制定的8万-10万辆的销量目标。到了2022年,大众将ID。系列在华销量目标提升至14万辆,同比预增近100%,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中国市场蕴含的潜力和表现出来的体量,都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火热的,这毫无疑问,也是任何一家车企都不能轻视的。不管谁来,经营好就是实力的体现。中国有句俗语“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大众迎来的新的管理团队,这艘汽车行业的巨轮在中国市场也再次迎来了全新的舵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四、保时捷排放作弊至少赔偿8000万美元
阅读量:90.5万
热点回顾:保时捷母公司大众汽车同意支付至少8000万美元,以了结美国保时捷买家的投诉,后者指控保时捷汽车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存在不当歪曲。根据和解协议,2005年至2020年销售的部分保时捷车主将有资格获得每辆车250美元至1109美元的赔偿。
网友热议:
点评:看完这个新闻有几个疑问,首先是感觉大众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为曾经犯下的错误做弥补,究竟大众当年做了多少弊?
其次,立刻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保时捷转向柱事件。承诺的事不做,用代金券草草了事。而如今同样是保时捷,在美国因为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存在不当歪曲,被美国车主投诉,大众为其支付8000万美金的赔偿金,且人人有份。如果换成在国内,又该如何呢?
一定也有人有了同样的看法,那就是“双标”,可能这是一个更值得去探讨的话题,哪些品牌在国内有过“双标”做法。究竟又是谁给了他们双标的底气呢?可能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自己表现出来的不够勇敢和不够有底气,国外的东西就一定比国内好吗,自主品牌的崛起有目共睹,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能够快速崛起,这样这种“双标”做法才不会再次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