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雷公透过炮管向里面瞄了一眼,意味深长。这一眼,看似检查装备,实际上望向了未来,望向了我们……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1)

志愿军是在几乎变态的炮火中冲锋的,伤亡巨大,乃至于直接打“夜战”终于美国人喊出一句名言:月亮是中国的!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各种轻重武器的呼啸声、爆炸声划过黑暗,刺耳的军号声短促刺耳,回响在寒冷的夜空中。”——美国陆军军史、美军亲历者志愿军夜战回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5万门炮呢?解放战争离抗美援朝才仅仅几个月!

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炮火那么猛,为什么抗美援朝时,火力输出“下降”了?这些火炮去哪了?

本文一边说炮,一边理性吐糟电影,军迷看电影有时候会想得多点——电影开始美国空军对地轰炸的时候,航弹的威力过于夸大,除非是汽油弹,不然是没有那么多火焰的,不过这不妨碍这是一部好电影!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2)

据统计: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我军共缴获大小火炮54430门。

5万多门火炮!

但这些火炮不都是 “大炮”。

解放战争中缴获火炮的具体类别及数量构成:

54430门火炮中有“大炮”:3482门,占解放战争中缴获火炮总数的6.4%。

山炮2187门、野炮681门、榴弹炮587门、加农炮27门。

其他大量是迫击炮——44490门!

60炮25051门、轻迫击炮11896门、50炮6772门、重迫击炮771门。

缴获了5万多门炮, 其中有4万多门迫击炮——占缴获火炮总数的81.7%。

解放战争中的炮火支援,大部分是迫击炮干的。

此外还包括2338具火箭筒——按说火箭筒不算火炮,但我军太缺炮了,连掷弹筒都算火炮了。而美式火箭筒这种“高精尖”武器就显得有些特别。

此外,还缴获步兵炮、机关炮、战防炮、高射炮2342门,

还缴获杂类火炮1778门。

就这么多炮,全用上了吗?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3)

不可能都有用!

其中有的损坏后可以修复再使用,坏到彻底的直接变成数字。

考虑到武器的制式、寿命,有些型号太杂、而且严重老化的部分会淘汰。

有的火炮备弹太少、口径特殊,不具备量产炮弹的价值——比如你不能因为某门炮造一条生产线,而且那时候的工业能力也有限,所以也会淘汰一部分。

而且因为边缴获边作战,有些直接就因战损而淘汰。

所以这5万多门炮,在1950年还是有的。

而且能用的火炮,成规模的,我军普及到了各级炮兵。

营连级用小口径迫击炮、团级:中口径迫击炮和步兵炮、

师级:用野炮、山炮、大口径迫击炮,军以上的独立炮兵部队用榴弹炮和野炮。

比如东北野战军炮火最齐,战力最强大。军级有炮兵纵队、步兵纵队有炮兵团、步兵师有山炮营、步兵团有迫击炮连。

不过这个强大仅仅针对我国战场环境而言如此——东野,100万军队,有9000多门火炮,真正的山野榴加炮的总数是618门跟其他二战大国横向一比,其实配置就出现巨大差距了。9000火炮里除了 “大炮”其他有4000门掷弹筒, 3000门60炮,

辽沈战役双方上百万人的大战中,东野消耗炮弹156190发,对于我军火力输出来讲是空前的;但这种级别的战役中,炮弹消耗显然不够多。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相隔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比如:1950年4月,4野战军的第40军还在海南岛上摧枯拉朽;仅半年之后,就跨过鸭绿江了。

《长津湖》运兵军列车厢被拉开的一刹那,主角为云雾缭绕的长城所震撼。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4)

七连从南方北上:汉家男儿正出关,满眼皆为好河山。

长城是如此的雄伟,壮阔和瑰丽。此时荧幕前的观众和电影里的伍氏兄弟,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一样——保家卫国!

这段镜头绝了,有网友戏谑地称这个镜头至少值10亿,此言大善!

电影中:美军航母处于运输模式,而出现的那些航母基本上是护航航母——这些航母是无法起飞的,因为护航航母的甲板短于正规航母,这一点是个槽点,欢迎拍砖,不过这一点说明了一个问题!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是两个不同的时代的战争烈度,“火力恐惧症”就显而易见了。

继续说炮!

为了适应对美军作战,初期入朝的志愿军都是专门进行强化了的。

比如60炮下到步兵连,每个连装备3门;

营级编制81/82毫米迫击炮,每个营装备3门;

团编制炮连和重迫击炮连(3到4门步兵炮或重迫击炮)。

师有山炮营:装备日式75毫米山炮或者12门美式;

军有火箭炮营,装备数门国产的六管火箭炮。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5)

解放战争中缴获的野炮、榴弹炮能留下多少来?

而出动4个步兵军(后来加了50军和66军),就配3个炮兵师,原东野的炮团纵队都抽去合编为预备炮兵了,抗美援朝时,炮兵3个师,共计装备野炮、榴弹炮284门。基本上精锐尽出。

比如:著名的万岁军——38军装备有471门炮。但已经没有军属炮团了

36门75毫米山炮、34门92式步兵炮、4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5门国产六管火箭炮、

50具火箭筒、31门重迫击炮、86门81/82毫米迫击炮、225门60炮、100具掷弹筒。

这个数字,在解放战争中火力配置就是顶级了,但迫击炮仍然占绝大部分,真正的大炮不足50门。对国军精锐部队也有绝对优势。

国军美械军之类的。在正牌美军面前,算个啥?

国军的五大主力军,连一辆坦克也没有,军属105毫米榴弹炮营都没有配齐

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军队的美国,带着10多个小弟带着绝对精锐参战(比如英国)

美军一个步兵师就140多辆坦克; 有54门105毫米榴弹炮,118门55毫米榴弹炮。

说到这里,电影《长津湖》就有点 “过了”

美军在朝鲜战场大量使用了M26潘兴与M4谢尔曼坦克,但是问题出在了吴京身上!

因为国民党只有M3轻型坦克而且驾驶方式等与美军投入谢尔曼中型坦克以及M潘兴重型坦克是不一样的!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6)

所以,五千里应该不会开!

剧情上出了一处特别大的纰漏就是,吴京所饰演的五千里将炸药包塞到M4中型坦克下面引爆后,居然将枪探入破洞内击杀了三人,而实际上美国M4坦克的炮塔下面是有钢板防护的

无论是M4谢尔曼还是M26坦克都是无法在底盘被炸药炸出一个洞,把枪探进去射杀成员,然后缴获以后继续开!

如果被炸弹在底盘上炸出一个洞的话,这辆坦克就完蛋了——传动机构完蛋了代表着这辆坦克完全动不了的

其次,美军坦克的弹药架位于传动轴的两侧,如果炮弹被爆炸波及很有可能造成殉爆——会彻底杀死坦克内的所有成员并彻底摧毁该坦克,

吴京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士兵带着另一个不会开坦克的士兵开着一辆没有多少弹药而且传动轴被炸断了的坦克,和美军两辆车组至少是从二战打到抗美援朝时期的谢尔曼战斗并且击毁了这两辆坦克,过于主角光环。

好了,别跑偏,继续说美军火力!

美军坦克凶猛,而且,美军的步兵师另外还配有1个师属防空炮营(32门双管40毫米高炮和4管12.7毫米高射机枪)。

美军步兵团配备炮连(12门重迫击)和坦克连(22辆)

步兵营配备各类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46门。

还有大量车辆弹药的携带量大,机动能力强。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7)

志愿军当时的配备跟国军的美械军不相上下,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军开始把志愿军战力等同于国军的原因

不用谈补给上的武器代差,美军战斗火力具有碾压性优势。

这还没提到美国空军——能给志愿军炮兵造成致命威胁。

上千架美国战机就死盯着狭窄的朝鲜北部,都是用空前的出动密度和强度狂轰我军补给线和炮兵。

我军3个机动炮兵师,骡马运输在美国空军的压制下做到基本的机动都极为困难。师属山炮、团属步兵炮,重迫击炮都被压制。

在上甘岭,美军1天之内就倾泻30万枚炮弹

出动飞机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弹

平均每秒就有6发炮弹砸下,其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2战。

整个山头被削平2米,冲击波之猛烈让坑道中不少志愿军都磕破了舌头跟嘴唇,就在这片地狱中志愿军跟美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共击退美军900多次冲锋。

在第一次战役中我军炮兵仅5个营参战,打出了505发炮弹;

第二次战役中我机动炮兵仅48门参战,打出了549发炮弹。

如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仅打出了75毫米炮弹22发、70毫米步兵炮弹121发。

我军的炮火支援大部分都是步兵突击的81/82毫米迫击炮和60炮。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8)

在看看美国的著名范弗里特弹药量——1951年,范弗里特在一个小时内,向我军阵地疯狂倾泻了4500吨炮弹,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这一记录被写入了世界军事史。

志愿军冒着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行军,冲锋……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是一步步打拼出来的,这个过程可歌可泣!

《长津湖》关于冬季棉衣未能及时下发,以及难以补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不过多赘述。

总之,第9兵团第27军率先前往东北,但战士还穿着南方的薄棉衣。他们还不知道最低-40℃的极寒将成为美军之外更残酷的敌人。

第9兵团基本都是从江南辑进入朝鲜,先把解放军的标识拿掉,到朝鲜临时首都江界还有火车,再往南就完全要靠野外行军。

全军既无运兵车辆,也没有空军支援,15万大军在平均-20℃的气温下,行进于平均海拔1000-2000米的朝鲜北部高山密林,那年又遇到朝鲜5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入朝第一天就有近800人冻伤。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9)

装备极端困难,几乎没有任何补给的条件下,第9兵团20军4个师,27军3个师近10万人隐蔽行军,11月26日、悄然进入长津湖指定位置,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多说一句:

史密斯不顾阿尔蒙德的愤怒,修了机场,并严格控制陆战1师的前进速度。

陆战1师的伤员要感谢他们师长修机场这个先见之明,很多伤员都是从这个机场被运回兴南港,免于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被冻死。

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路程仅有18公里,陆战1师用了4天;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仅有22公里路程,竟然用时1周……

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志愿军的大量伤员却无法转移,很多人受伤后其实还活着,但只能不幸被冰封在战场。

最冷的冬天,欲哭无泪……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10)

1951年,6月10日夜,志愿军很久没有大规模炮火反击,一线火炮,二线火箭炮,在步兵的掩护下,悄无声息的进入了美军控制范围。

志愿军第一枚黄磷燃烧弹冲天而起,军直炮兵团、火箭炮营都参加战斗。特别是187师的伴随炮——63军的炮弹齐飞,一时间,从数十几个点上一起朝美军阵地狂轰猛炸,向敌军突然倾泻了数千发炮弹,在20多分钟内,美军上百辆坦克围成的龟阵,顿时灰飞烟灭。

铁原的阵地在燃烧,这火光让全世界知道,即便一切占尽上风,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仍要付出最沉重的代价。

此战,迫使五角大楼作出停战谈判决定,直接促成了一个月后的板门店谈判

长津湖双方武器对比(看长津湖10亿镜头)(11)

直到今天,铁原仍然是一片废墟,而在这废墟的背后,记录着人类轻步兵之王光辉战术,也记录着一个民族比钢铁还要坚韧的意志。

汉军请长缨,乘长风破万里浪

志愿军运把轻步兵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人类轻步兵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