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右骁卫将军甘守诚,不经三司审议,私定人罪,明日成时评文,传扬天下。”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

昨夜正好《长安十二时辰》再迎更新,作为不是那么忠实的粉丝,还是从晚上9点多开始一口气把三集给看完了。

说真的马伯庸马亲王和编剧真的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这剧里本来不那么出众的人,逐渐丰满起来,表现出来的不再只是一面,而是很多面。像姚汝能的蜕变、张小敬的退又不退。

并且,也从很多细小的方面去烘托整篇文章的气氛,像李必陷入长安的阴暗面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向观众提问——这样的长安,值得付出那么多忠诚的生命救么?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2)

想要守护长安百姓的张小敬、想要护着太子的李必、想要长安久盛的徐宾、想要复仇的何孚、想要实现自我的姚汝能、想要建功的元载吉温,以及左相、右相和骠骑大将军郭爷爷郭利仕,还有茫茫多的长安百姓,他们眼中都看到了不同的长安。而这就是他们内心里有不同答案的原因吧。

可长安是什么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三集逐渐走到了最后,弹幕突然也变得非常活跃,抬头一看大家都在“哈哈哈哈”、“大唐营销号”、“大唐自媒体”的刷,倒回去仔细看了看,突然发现原来在这里才是这部剧的点睛之笔(当然,也许后面未播放的部分还有更多精彩)。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3)

在何监被两拨人马夹在中间的时候,翰林院的“愣头青”在宁王孙的带领下迈着大步入场了。

翰林院在唐朝开始设立,宋后成为正式官职。翰林院有翰林学士与翰林供奉,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供奉没有什么实权。

至于他们的功能,用李必的话说“他们都是文章高手,最擅长造舆论,在他们手里,这笔也是刀”。接着宁王孙的一句话也非常有趣“记,右骁卫将军甘守诚,不经三司审议,私定人罪,明日成时评文,传扬天下。”

本应是中科院院士的翰林们,此刻真真的像极了生活中的自媒体、营销号、水军。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4)

何监作为天下文人之首、作为宁王孙的老师,引得翰林院出面维护,确实理所应当,但老何官场沉浮几十年,人情判断准确无比,又怎会被眼前的小场面给吓着。

无论三方怎么争夺,何监明白,无论是跟着郭将军走,还是跟着“自媒体”走,在圣人眼里,这就是心虚,这就是有罪的表现。右相那边虽然凶险万分,但右相不敢拿他如何,右相还是要按唐律,在有限的范围内做点故事,才能名正言顺的扫清太子党,巩固自己的相权。

只要圣人不留疑,此事就还有回还的余地,并且,何监去右相府应该是早有这样的计划。而且,我个人觉得这计划与铺垫许久的伏火雷不同,应该是另一条故事线。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5)

《长安十二时辰》剧里有另外一条隐秘的故事线,始终是在对比大唐表面的繁盛与暗地里的混乱黑暗。

这换做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如何一个时代也都是如此,毕竟光明照射之处便有黑暗。

而在何监身上,始终都有大唐虚假繁华持续不了多久的忧虑、圣人自比尧舜不该在这时候只看到虚假,应该励精图治的内心独白。

他看到了黑暗正在一步步壮大,而光明越来越无力、圣人看到了虚假的繁华,看到了有延寿的可能。

对历代君王来说,在权利之极,能追求的都得到了,再想要的就是长寿,而他的身边恰巧有人给他提供了这些。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6)

这不正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么?

我所看到、所拥有,影响我所求,而我所求会让我看不到生活中很多我该看到的东西。

那生活中又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看到的东西呢?

作为现在的我们,每天都会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而这些信息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没有察觉,但信息还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你不信么?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7)

在你看到一条信息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有一个自我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从你的角度去判断你所看到的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利用、是否合你的口味。

符合你的口味,你自然会在文章上面停留的时间久,自然会去点赞、分享,或者打赏。自然就给作者带来了收益。

而自媒体人,就是靠着粉丝和流量来存活的。所以他们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增加自己的流量,而如何增加。

像很多人在写作课上说的一样,你要去弄懂平台的规则,你要去弄懂你的读者,你要去借助热点,你要去丰富你与读者之间的联系等等,说的再直白点,你要去成为一个能讨好平台和读者的自媒体人。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8)

那么最终,我们只看到我们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可世界、生活包括我们自己,都不只是只有我们想看到的这一面,在这一面之外,还有更多。而我们所看到的再加上我们没看到的,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生活本来的样子、我们本来的样子。

可当我们只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只会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所有、我们看到的就是对的。

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太过担忧的,因为你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段文字,可你想一想,圣人为了想要追求长生不老,逐渐忘记了去体恤民间疾苦,百官为了圣人的颜面,又不肯实报,只说大唐千秋万世,他所看到的大唐便只是虚假的大唐,而那么多的暗流涌动,会借着圣人被蒙蔽的机会,逐渐成长,并最终覆灭他和大唐。

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9)

何监看了翰林院来的人,只道一句“你本不该来”,这说的是他心有计较,说的是你不该引火烧身。换做现在的话就是,我知道你有心助我,可蹭我这个热点,真的对你不好。

宁王孙是为了护老师,可那些以流量和数据为生的人,他们会放弃热点么?他们会放弃将自己的写作公式化么?他们会放弃在消息没有确定之前,就开始捕风捉影么?

“可疑个老娘,人家明明是在说看戏吗。圣人喜欢梨园清乐,几个老家伙约着看个戏,这有什么不对了。事情坏就坏在你们这帮人,捕风捉影,断章取义”,郭将军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这活生生的例子可就来了。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0)

昨夜HUGO自主注销了自己的公众号,而在新榜上它是排在第九的知名情感自媒体。而在今年,有诸如咪蒙、今夜九零后、信托圈等众多情感、财经、健康类自媒体被封禁。

在稍前,周杰伦与蔡徐坤的数据大战刚结束,蔡徐坤粉丝团发声明退出数据争夺,新浪微博也被约谈。

以数据和流量为目标使出浑身解数、日夜奋斗的人们,开始生生咽下自己的恶果。

如果说大唐的阴暗面在葛老的世界里,那这就是自媒体的阴暗面。

就像周蔡数据大战结束后,有人说最大赢家是新浪微博一样,周杰伦的粉丝还是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周杰伦,蔡徐坤的粉丝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蔡徐坤,微博的一波流量激增带来的却是真金白银。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1)

而任何平台,对于一些有热度的话题都有流量支持,以流量支持来让更多人看到,借以使话题从有热度,变为很热、非常热。

可什么话题容易带来热度呢?

微博热搜之前的榜单基本上是被明星所占据的,后来美其名曰“自带流量”,接着才爆出有人为操作流量的“黑灰产”。

周杰伦出道的时候,没有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凭借着自己的作品一步步赢得人心,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在很多地方只要周杰伦的歌一响起就能引发合唱。他的歌陪伴着很多代人,这些人不会因为他长时间不出作品而抛弃他,因为他和他的歌,代表了这些人的青春。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2)

蔡徐坤就不同了。当经纪公司用着各种方式让他带有满满的流量之后,似乎他火了,能与一线明星比肩了。

这时候粉丝上涨了,数据上涨了,粉丝就会为爱豆花钱。但少了入人心的作品,这类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弱的。

而推手又必须要赚钱,为了维持热度,就只能继续做数据、用帅和努力来做文章。因为现在的他确实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噱头。

不否认也许几年后,他有了作品的积淀,也会像现在的杰伦粉丝一样,不需要数据也能维持这么喜欢,但至少现在,维持热度必须用很多营销味道很浓的技巧来扩大他的影响力和形象。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3)

而那些不断分析平台规则、用户喜好、将写作变成填词游戏的自媒体人,他们是否也在用着这种思路来提高自己的数据?

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就像心理学上常说的,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影响认知,写作是在展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写作本身也会影响作者的思想和灵魂。

当我们惯用了技巧之后,我们确实能够看到一些数据的提升、收益的提升,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顶多懂了一些技巧,灵魂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太多的提高,一辈子只能写套路文。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4)

通过固定套路吸引来的读者,不是被我们自身吸引,这又如何能留得住呢?

而每天读着套路文、营销文,甚至断章取义文的我们,收获的是负能量。

可笑么?每天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各大平台上,不仅被不断强化自己的世界,看不到不同,还要被负能量侵扰。我们图什么呢?

我们图的是真正的理解、客观、有用,图的是一个有光芒的灵魂。

这就像为什么有作品的周杰伦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引发这么多的共鸣。

而何监,难道只是因为是为人师、为文人之首,才引得他人的回护么?你自己的好朋友,你是因为他的什么而将他视为好朋友呢?

这都是回归到灵魂二字。而何监之所以不跟将军和“大唐自媒体”走的原因,就是在贯彻自己的灵魂——“还请诸公都记得,何谋今日无论做了什么,都是为了能让大唐,千秋万代的好”。

大唐最后和谁在一起了(何监盯着大唐自媒体)(15)

我不排斥技巧,但我觉得自媒体、媒体最重要的是良知,而所有读者包括媒体人,都必须有一颗敢于贯彻自己、不被信息和流量束缚的灵魂。

感谢你的阅读。

作者: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无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