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
有个青春期的小姑娘,和妈妈吵架,一气之下,冲出家门,走了很长时间,又饿又累,可是身上连一块钱都没有。
路边有个馄饨摊的老奶奶见了后,就问:“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想吃东西?”
小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有带钱。”
老奶奶说:“没关系,我请你吃饭。”
小姑娘吃了几口,却哭了起来。
老奶奶问她原因,她说:我们不认识,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跟我妈妈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老奶奶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妈可以给你煮了十几年的饭,你怎么不感激她,还要跟她吵架,离家出走呢?
类似的场景,我在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
许多父母感慨到,我像是养了个白眼狼,别人的小恩小惠孩子感谢不尽,我养了他十多年,她却视而不见。
我说,这几乎都是你们忽视了培养孩子的逆商。
孩子的叛逆,都是来自习得性无助
离家出走、叛逆、厌学、网瘾的青春期孩子,几乎成绩都不太好,在长年的生活中,很少体验成功,多半是失败。
比如:
我怎么总是拖拉磨蹭;
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怎么总是分心;
我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我在考试的时候,怎么总是不及格;
......
直到有一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形成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只小象,被很粗的绳子绑着,
它努力过,挣扎过,都没办法摆脱绳子,
经过很多年后,小象变成了大象,绳子也从粗变成细又不牢固了,
大象完全有能力轻松摆脱绳子,
可是,它已经不知道如何挣扎了。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强调多给孩子一些快乐,锻炼孩子的自信心等等。
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应对痛苦的能力。
这是因为,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让孩子面对挫折,却忘记培养孩子锻炼挫折的能力。
就像龙应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高逆商,是能逆袭的关键
巴顿将军说: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所谓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逆商越高的人,越优秀。
澳大利亚年度青年力克·胡哲,出生时患有先天性海豹症,没有四肢。上小学时,因身体残疾,他受尽欺侮。
后来,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凭着非凡的毅力,获得双学位,还学会冲浪、踢足球,成为全球励志演讲家。
他在自传《人生不设限》中提到,自己没有健全的身躯,没有过人的情商,完全依靠耐力和信念扛过那些漫长的黑夜。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同等聪明和适应力的人中,遇到困难有些人能够坚持到底,有些人却停滞不前。
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有更高的逆商,他们能经受磨难的考验,不断突破自己。
如何培养高逆商的孩子?
那么,如何培养高逆商的孩子呢?
一、接纳孩子的错误与失败。
罗振宇说:“成长是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去了叫成长。”
但爬出来不容易。
有个男孩生于一个小城市的精英家庭,家境优渥,父母宠爱。
他一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几乎没有碰到过任何不顺。
高考前夕,他当着好友的面发誓:“我将来一定要考入北大,离开这里!”言之凿凿。
语文考试前夕,有点感冒,起床稍微迟了一些,匆匆赶往考场,没有迟到。
但情急之下,居然忘记带准考证了。
当即就慌了,大汗淋漓,匆忙跑回家拿准考证。
再回来,已经过了半个小时,无法再入考场了。
他一路痛哭回家,把自己锁在卧室里,任凭父母呼喊,也不出声。
接下来的几场考试,去都没去。
“都丢了一整门的分数了,还考什么考!”他在卧室里冲着父母嘶喊。
高考结束当晚,他打开卧室阳台窗户,从阳台上跳了下去,留下遗书:“我是个失败者。”
孩子比父母更痛恨失败。
父母应该要接纳孩子的失败,因为孩子比你更难受,更想爬出来。
但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当孩子犯错误或是失败的时候,你是如何给予孩子回应的?
当孩子拖拉磨蹭的时候,你是不是骂他慢;
当孩子成绩没考好的时候,你是不是骂懒,只知道玩不知道学;
当孩子叛逆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想,这娃就缺一顿打。
......
要知道高逆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接纳孩子错误的父母,就像前面的胡哲。
二、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如果孩子做错了,一定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对;
如果孩子失败,一定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
如果孩子不愿意行动,一定是因为他害怕;
还记得我家老大刚学车的时候,摔了一跤,从此,他对学车就有了恐惧。
我问他,你还想学车吗?
他说,不想学,还说学车一点也不好玩。
我说,要不,我扶你,不放手,你再感受一下。
他勉强同意。
于是,我就扶着他,直到他找到平衡感,然后放手。
突然,他发现自己能骑车,无比的兴奋。
我拿起手机,对他说,你再感受一下,骑车好玩吗?
他对着我的手机镜头,兴奋的说,好玩。
其实,哪有孩子不想多掌握一些本领呢。
《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剧中儿子刘星和小雨一起“控诉”妈妈,说妈妈从小没有培养他们的特长,要不然他们有可能成为作家、音乐家和电影明星……妈妈听完后嗤之以鼻,说:“这可怪不了我,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刘星听完,立马表示反对:“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旁边的弟弟小雨更是点头表示赞同,俩兄弟一起批评妈妈:“失职、失职,简直太失职了。”
如果有,那一定是他遇到了困难,家长要多坚持一下,和他一起面对困难。
最后的话:
《逆商》一书中说:人的一生,大多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逆境不一定是失业、失婚、面对病痛、死亡等重大创伤,它也可能是无处不在的挫折。比如急着用资料的时候,发现硬盘坏了,资料全没了;快要赶不上火车了,电梯前面的人堵住了左侧的快速通道;还有几天就要考试,作业没做完……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成人世界的起点,如果没有逆商做为支撑,碰到问题就是逃避,那又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呢,你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