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弥勒佛是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尤其是那副耐人寻味的处世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不仅是幸福生活的偶像,同时还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被人们赋予“送子弥勒”称号。这肚大腰圆的“送子弥勒”,居然与送子观音一样,享受人间不息的香火。

笑眯眯的弥勒佛(送子弥勒那个袒胸露腹)(1)

弥勒为梵文,读作“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据《弥勒经》载,公元前6世纪,弥勒出生在印度波罗国大婆罗门,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相传,弥勒修行早于释迦牟尼,但他用功不到位,求法不快。释迦牟尼得道后,他深受启悟,决心拜释迦牟尼为师,领略真谛。在释迦牟尼的影响下,他勤于修道,苦学佛经,甚受释迦牟尼的青睐。但他先于其师而入灭,上升到兜率天内院做“补处菩萨”,即“未来佛”。弥勒佛入灭之时,释迦牟尼佛曾预言,弥勒将成天上正觉,并决定他为替班人,指定为未来佛主。其后,弥勒将遵循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华林园里的龙华树下三番说法,度脱上、中、下三种根基的芸芸众生。弥勒佛本来的塑像是眼观鼻、鼻观心,摒绝情欲,超凡脱俗,一副庄严法相。

笑眯眯的弥勒佛(送子弥勒那个袒胸露腹)(2)

弥勒佛来到中国,入乡随俗,到了中世纪以后,他便渐渐地变为祖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据《佛祖历代通载》和《弥勒和如来》等书记载,在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地面上有个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名叫契此,法号长河汀子。他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一身,后入寺为僧,在寺庙里烧水煮饭,打扫庙院,做些杂活。他勤劳节俭,乐于助人。平时,他珍惜每粒粮食,烧火做饭时见稻草、豆杆儿遗留一粒两粒稻谷、豆子,便拣起来。天长日久,便积攒了二三十筐谷豆杂粮。

笑眯眯的弥勒佛(送子弥勒那个袒胸露腹)(3)

据说有一年,遇上大旱灾,他便用多年积的粮食,熬成粥,做成饭,施舍给饥民。这以后的每年正月初一,他就背着粮袋,把布袋里的好东西,不断地施舍给穷苦百姓。为了周济贫苦民众,他便手执锡杖,杖上挑着布袋,常常入市四处化缘,见物即讨,讨回再积攒到一起,所以百姓都叫他“布袋和尚”。

笑眯眯的弥勒佛(送子弥勒那个袒胸露腹)(4)

这个布袋和尚,身材矮胖、腹肚滚圆、喜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口常开,深受百姓喜爱。再加上他行为无常,随处坐卧,与人言祸福,多很灵送于你验,引起人们的兴趣,名噪一时。比如,天要下雨时,他就穿双湿鞋;天旱时,就穿着木拖鞋。他不仅能预知阴晴,还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笑眯眯的弥勒佛(送子弥勒那个袒胸露腹)(5)

有时天旱地裂,赤地千里,百姓让他治旱,他便穿上草鞋在大地上奔跑,过不了多久,烈日便暗淡下来,乌云飞至,大雨倾盆。人们想知自己的祸福时,他常常把口袋里的东西统统倒出来叫人看,至于祸福,每言必中。时间久了,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由于他举动神奇,颇受人们的敬重。圆寂时,他曾留下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从偈语中悟出,他原来就是弥勒的化身。

人们传宗接代的光荣使命和重任,怎么交给了老爷们弥勒的呢!出自于他手中的布口袋。据说,布袋和尚的那件布口袋是件法宝,叫“人种袋”,有着无边的法力,只要往天上抛,“啦”一声,无论是什么人和多少人,统统都可以收到这件口袋中。由于弥勒佛专管“装人”的“人种袋”,所以,就有所谓“五子弥勒”和“送子弥勒”问世。还有的是更多的孩子在他的身边和身上游戏,逗得弥勒嘴都合不拢了。

笑眯眯的弥勒佛(送子弥勒那个袒胸露腹)(6)

“五子弥勒”和“送子弥勒”的经典造型,寓意着多子多福,掌管“人种袋”的大老爷们弥勒,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送子菩萨,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送子弥勒”的身望一路飘红走高,光辉形象深入人心。这正是笑口常开,有容乃大,乐观豁达,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的呢!重复一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