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土地矛盾-财政死循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这是明朝最真实的写照,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在北京被攻陷那一刻也没有大规模抽调山海关守军,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至高理念。
明朝疆域图(图片引用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明朝灭亡原因之一:土地兼并,中国封建王朝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最大的矛盾就是土地矛盾。每个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便会重新分配土地,王朝之初人口少,人均土地多,呈现出国泰民安的态势。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内部稳定,土地兼并就出现了,地主、官员、勋贵,皇室占有了大量土地。农民无地可种,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便会起来造反,不管是朱元璋、黄巢还是李自成起义,都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封建王朝最大的隐患就是土地兼并,在农业时代,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兼并得不到遏制,王朝终将走向灭亡。
明朝灭亡原因之二:财政问题,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在巅峰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两千万两白银。也许大家觉得这个数字还可以,但你对比一下就会知道,这个数字是真的少。宋朝国土是明朝的一半,但南宋时期,宋朝年税收一亿六千多万贯,汉朝和隋唐时期一年收入也达到了五千万两左右,清朝一年税收也达到了八千万两左右。到了明朝末年,国家财政一年收入才四百万两。明朝商税低至3.3%,到了万历更是低至1.5%,规定年营业额低于40两白银免税。万历初年,商税占全部税收百分之10左右。同时颁布禁海令,让国人不得海外经商,禁止海外贸易。南宋之所以有钱,其中一项重要税收就是贸易税,南宋政府开放海外贸易,大量赚取外国白银,填补国内财政。所以明朝税收主要以农业税为主。明朝官员、勋贵,皇室,有功名的举人是不交税的,这些人在明朝中叶后兼并了大量土地,许多农户也十分乐意将土地挂靠着官员名下,避免交税,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基本丧失殆尽。自此之后,明朝文官集团一枝独大,成为了国家的主宰。文官集团的大本营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朝中有人好办事,更加剧了土地兼并。这样导致王朝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了,税收落在拥有少量土地的真正农民身上,遇到天灾人祸,只有变卖土地,又加剧了土地兼并,税收减少。恶性循环下去更少的农民承担着同样多的赋税,激起民变。
明朝灭亡原因之三:天灾,明朝中后期恰恰遇上小冰时期,极度的严寒让明朝的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小冰河期还引发了旱灾、蝗灾、鼠疫等连锁灾害。明末的旱灾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发生在1637至1643这6年间的崇祯大旱,此次大旱的灾情之严重,受灾范围之广大,旷古烁今。据统计,在当时一共有23个省份受灾,其中华北、河北、河南等地区甚至连续受灾五年以上,堪称赤地千里。流民四起,爆发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需要钱,又加重了财政问题,没有钱就加赋,又加重农民负担,农民变卖土地交税,又加剧了土地兼并,形成死循环。
明朝灭亡原因之四:军户制度败坏以及京营羸弱,明朝军户是有土地的,平时耕田训练,战时上战场,但是军队也有土地兼并问题,军官兼并了军户土地,成为军官佃农,受军官剥削,生活不下去,导致逃亡成为流民,甚至加入农民起义。最后形成一卫不满千余,一所不满百余。明朝军营建立之初战斗力是很强的,跟随永乐大帝五征蒙古,土木堡之役导致京营损失殆尽,京营从此成为半废状态,最后彻底失去战斗力。
明朝灭亡原因之五:农民起义和满清崛起,前面3个原因导致了农民起义,而军户制度败坏和京营羸弱导致农民军席卷大半个明朝,农民军更是一大破坏者,席卷更多的人参加破坏,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努尔哈赤13副盔甲起义到萨尔浒战役,满清正式崛起,为了抵抗满清,每年加派辽饷。明初正统时,诸边的年例只有二十二万两。到万历时,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万 两。辽东战起,自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时间,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尚余三百万两不到,而山海关一地,即年需支银四百万两。因而辽饷一项,已经弄得全国民不聊生。崇祯三年(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年(1637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辽饷”、“剿饷”、“练饷”,合称“三饷”,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万两,超过正赋数倍。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自万历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并最终星火燎原。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打仗,越加饷,越加饷,越打仗。在明朝底下做国民三饷要交,脱离明朝造反不用再交,那么农民的选择很简单,都倾家荡产了,没法交,只好造反。
明朝灭亡的恶性循环(图片自己画的,水平有限)
以上图片黄圈中恶性循环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自身的矛盾,而黄圈外的原因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恶化黄圈的循环,最终造成明朝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