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英国皇家科学院有一位名叫李约瑟的博士来访中国,临行前,他的好友告诉他:“中国有劳动人民,也有动人的诗歌,但却没有科学,建议你不要去。”

几个月后,李约瑟从中国返回,动情地写了一篇《贵州和广西的科学》,里面详细描写了浙江大学。

李约瑟对浙江大学大加赞赏,对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更是油然而起的敬畏。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

从此,浙江大学声名鹊起,有了“东方剑桥”之称。而那一年,正是竺可桢做浙江大学校长的第八年。

平凡的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清政府于1897年创办的求是学院。清政府倒台后,一直到国民政府当政,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虽然名字里有“国立”两个字,但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央拨款。不同于清华北大南开这样在当时的重点学院,浙江大学全得靠自己。

1936年之前,浙江大学就差点办不下去了。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2)

20世纪20年代末,此时的浙江大学校长还是国民党政客郭任远。他仗着自己国民党的裙带关系,奉行党争和专制,大肆打压进步教师和爱国学生,搞得整个学院人心惶惶。

学生不满日积月累,终于爆发,学校爆发了大规模的罢课倒郭运动。

迫于压力,在1936年2月,蒋介石决定邀请竺可桢,要他去浙江大学,成为新的校长。

那么竺可桢教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又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将浙江大学这个破败不堪的院校,变成后来位列“985”“211”的名校呢?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3)

竺可桢

竺可桢,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学者,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致力于为国家做贡献。这样的人才,立刻就被很多人看中了,他能担任浙江大学的校长,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但说到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的渊源,那也算是一波三折。

浙江大学校长这个位置,很多人都垂涎三尺,此时眼巴巴地看到落在了竺可桢身上,真是令人羡慕万分。

然而竺可桢是一个纯粹的研究者。他那时在蔡元培的扶持下,专心搭建气象站。他只喜欢搞科研,对于做校长教书育人,完全不感兴趣。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4)

更何况,要去的还是浙江大学这么一个“倒郭运动”之后的烂摊子。他想一想就觉得头大,这些政治斗争,不是他擅长的事情。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蒋介石。可惜他多次拒绝,又遭到了蒋介石的多次聘请。蒋介石看中他出身江浙,为人清流,摆明了一副非他不可的态度。

蒋介石一心想让竺可桢当校长,反而对竺可桢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当学术和政界交融,往往会让人感受到很多无奈。

学校本应该是纯洁的,学习的地方,却被政治搞得一团糟,浙江大学的师生早已厌烦了那种被政治裹挟的日子。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5)

蒋介石

竺可桢上任校长的信息传来,一大批老师因为他的到来,提交了离职申请,大家再也不想被国民政府操控了,而这一切都让竺可桢格外有压力。

竺可桢初到浙江大学

竺可桢初来乍到,又是空降,还是蒋介石亲自聘请的。

浙江大学原本的师生甚至对他很有看法,说他是蒋介石的关系户,跟之前那位郭校长一样,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同学们听说他是气象学家之后,不仅没有对他多加尊重,还说他“只会管天,不会管人。”初来乍到的竺可桢,在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排挤。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6)

要是换了别人,还真不一定能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将学校重新办好。但是幸好他提前跟蒋介石“约法三章”,才能保证自己的压力只来自于学院本身。

另外,他只答应做半年的校长,所以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忍忍也就过去了。

但是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有一股子韧劲,正如竺可桢一样,他认为既然当了校长,自己当然要尽职尽责。

他刚一上任,就忙着重新聘请教授,给他们诸多金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7)

钱和生活上的保障,让他们看到了浙江大学的前景,得到竺可桢保证的很多老师,选择重新回到自己的学生身边。

之后在国民党财政的支持下,竺可桢扩建校舍,订立学院章程,力求将浙江大学的风气给正过来。

在他任职的这半年中,每日兢兢业业,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奔走相告。而这半年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本对他颇有怀疑的人,都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知道了他和郭远完全不是一路人。

大家都说,他虽然是国民党任命的,但其实是一个专心搞教学,不在学院内大涉党争的人。人们对竺可桢的印象逐渐改观,觉得浙江大学有他,也是一件幸事。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8)

可惜此时的竺可桢仍然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半年之期一到,他立刻向国民党当时的中央秘书长陈布雷请辞了。

陈布雷自然极力劝阻,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初见成效,他怎么舍得现在放人呢?最后在陈布雷的苦苦哀求下,竺可桢心软了。

陈布雷还提出自己会增加办学经费,帮助他继续发展浙江大学,对学生们放不下心的竺可桢,也只好把这个校长继续当了下去。

浙江大学的漫漫西迁之路

竺可桢一开始是只打算当半年的校长,可是最终,他做了浙大三十年的校长。这其中的变故,不可谓不令人唏嘘。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9)

他当校长的第二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为了学校的安全,竺可桢带着全校的师生们,开启了一场漫长的西迁之路。

根据浙江大学的校史记载,这场浩大的搬迁从1937年9月开始,历时半年多,行程两千六百多千里。

迁徙过程中,要保证七百多名师生安全已经不易,更何况还要背上浙江大学的全部家当,竺可桢需要顾虑的事情有多少可想而知。

最危险的一次,七百多箱图书仪器装了足足有三十条民船,就停在金华火车站西面的河面上。当时遇到战乱,谣言四起,船员们都希望赶紧将东西扔水里,以便轻装简行,逃亡上游安全地带。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0)

危难之时,负责押运的王国松教授等人,一边亲自动手将东西分装在兵车煤车上,一边积极跟东站人员联系,这才保住了浙江大学的校产,成功运送到江西玉山。

而在这场迁徙中,他的妻子、儿子相继离去,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和自己最亲的人,有一场面对面的告别。

匆匆赶回家,处理完妻子和儿子的事情,他又马不停蹄带着全校师生们继续赶路。

悲伤、前途未卜,所有事情都压在了这个男人身上,他却不发一言,没有抱怨,只想赶紧带着浙江大学安全存活下来。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1)

竺可桢一家

可能竺可桢就是从那个时候,对这所大学有了十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到了说好的任期结束,也舍不得离开,自此也再也舍不得离开。

同在浙江大学的苏步青在回忆录中写,到了抗日战争的时候,几乎全校师生对他都改观了。他和蔡元培一样,是近代教育史上,最好的大学校长之一。

浙江大学快速发展的时光

他们的落脚地是遵义的一个小山村湄潭。

这里地处偏僻,遇到战乱的可能性极小。而且物产丰富,物价便宜合理,一元钱能买七八斤肉,或者一百个鸡蛋。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2)

这一点极大地让竺可桢满意,在这个战乱年代,学生们家庭财产来源几乎断绝,全靠浙江大学的公费财政支持。

而教师们又是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迁徙,一份工资要养全家人,也十分不容易。刚好湄潭低廉的物价,正好可以让他们在此处长期居住下去。

湄潭各界对于浙江大学的到来也是极为欢迎,大家联合起来筹集了三百多间寺庙民宅,送给了浙江大学,表示自己的殷切欢迎。

师生们都稳定下来之后,竺可桢为了学校的发展,先后邀请了众多名师加入浙江大学。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3)

浙大老师

可以说,正是因为竺可桢用心地修订过学校各项规则,又请来这么多名师,才将浙江大学的学习氛围改变得如此之好。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学习。

有了正规的师资力量,虽然条件还是艰苦,但是浙江大学却已经在飞速的壮大,学风稳健,取得了许多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谈家桢教授在这里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现象,苏步青教授在这里得到了“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的称号。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4)

浙大老师旧照

根据统计,浙江大学这七年发表的所有论文数量,超过了当时中国的所有大学,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此,浙江大学成为了一所顶尖名校,这与竺可桢的功劳密不可分。浙江大学也从一个不入流的破烂学校,成功蜕变为中国四大名校之一。

晚年的竺可桢

浙江大学回到杭州之后,此时的竺可桢,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原本一心搞科研,要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科研上。

但是现在,他却几乎将小半辈子都投入到了学院建设中,成为学生们口中的“浙大保姆”。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5)

但是正是因为竺可桢校长与全体师生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才使得浙江大学在战火中保存下来。

解放之后,竺可桢选择留在大陆,担任了中科院的副院长一职。晚年的竺可桢,不再从事科研工作,每日深居简出,专门观测气象数据,并且记录整理。

他一生都想做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者,到了晚年,他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包袱,完成自己的梦想。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6)

1774年2月7日,竺可桢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

中国人都知道,天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单位是从竺可桢开始统一的,也就是说,他统一了中国温度上的度量衡。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他最大的贡献,便是建立起国内气象观测网的雏形。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仍旧会买日本或英美的天气预报。

竺可桢对于中国的整个气象届,都有着非常杰出的贡献。可是对于浙江大学来说,他只是最好的老校长。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7)

浙江大学有一个专门的“竺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浙江大学还有一个给教师评价的公众号,虽然竺可桢校长已经去世,但至今仍有很多人给他评分。他也拿到了最高的9.9分,稳列教师排行第一。

有幸听他讲过课的学生也回顾过,他和蔼可亲,讲起课来十分用心,课后还经常留在教室给学生们解答问题。

据学校的学子说,他在自己课上,每次上课都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个,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8)

浙江大学至今仍有竺可桢校长的雕像,2018年的初雪,有两个女学生在他身边堆了一个小雪人,不让老校长独自在风雪中孤单。

可见在浙大人心中,他有多么无可比拟无法撼动的位置。

回首竺可桢校长在浙大的半生,他或许一开始并不愿意来到这里,但他到此之后,却将自己的心血全部投注了进去,帮助浙江大学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十年回顾(浙江大学曾经只是二流大学)(19)

他无疑是热爱这所他奋斗了半生的校园的,浙江大学的生死存亡时刻,他都在。他真正做到了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

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以后你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这个无上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可是在这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里,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改变了浙江大学的竺可桢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