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江中游和其他一些地区的农村,流传一句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是什么样的习俗要特别强调,女人在过花甲寿辰的时候,一定要穿绣花鞋呢?难道还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吗?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1)

这句俗语中的“花甲”,指六十岁。我国古代的历法采用“甲子纪年法”,由天干、地支配对组合而成,共六十对组合,每一对干支组合代表一年,六十年之后重新循环一次,其中六十年称为甲子。因为干支配对的组合,这些组合错综参杂,故称花甲子。后来,人们把年满六十岁为花甲。因此,“女过花甲穿绣鞋”之中的“过花甲”,意思是说过六十岁寿辰。

如果放在现在,六十岁的女人,无论穿得怎么漂亮,从头到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也是无可厚非,不会有人论头论脚,也不会被他人认为不正经,传出流言蜚语,人们习惯了也就很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旧时社会因受封建思想的影,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在穿衣打扮上,不敢穿得太花俏,否则就会被人戳脊梁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旧时四十岁以上的女人穿衣打扮的规矩

旧时,我国农村有一句俗语:“三十不穿红,四十不穿绿”, 据《中华风土谚志》一书中的解释:女人三十岁过后,就不能再穿红装,四十岁过后,就不能穿绿衣。那时农村还有同样的规矩,女人四十岁以后,也不能穿绣花鞋。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2)

旧时农村的这种说法,现在一些民俗资料上认为,穿红色和绿色两种颜色比较鲜艳的衣服,通常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会被人指责和耻笑。事实上,这种推测并不是很准确,原因是这些人是忽略了旧时的社会背景。那时,农村青年结婚的年龄普遍比较低,女子十六七岁出嫁,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儿子或女儿都有二十多岁,已经不再是小媳妇,是做奶奶或外婆的人了。因此,这并不是守不守妇道的问题,“媳妇熬成婆”,身份变了,已经变成了“老年人”,穿衣打扮也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份。这样,她们在年轻人面前就显得“端庄”,以便为自己“立威”。

旧时农村,女人四十岁的年龄是人们心理上的分水岭,不管女人自己承不承认,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已经提前进入了老年期,已经过了穿着打扮的年龄。旧时农村有一句俗语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除了把四十岁以上的女人比喻成“豆腐渣”,在农村,有些地方的俗语还把四十岁的妇人比喻成烂茶渣、烂冬瓜、癞蛤蟆等。这些比喻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么就是形容让人嫌弃,没有人要的东西,要么就是形容非常丑陋的东西。这明显是在贬低四十岁以上的女人。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3)

再说,旧时农村,四十岁以后的女人,大多是一些在外面抛头露面,从事特殊职业的一些女人。比如,农村一些职业媒婆,不管有多大的年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农村一些从事迷信活动的职业巫婆,要刻意进行打扮,比如孙犁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对巫婆三仙姑的描写:“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老来俏……。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四十岁的女人,如果是放在现在,由于生活条件好了, 爱美的人多了,打扮得非常精致,正是显示女人成熟之美的时候,因此,现在四十多岁的女人,她们特有的气质、成熟本身就是一道亮丽风景。

实际上,现在有的人还带有一些老观念,看到四十多岁的漂亮女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问到:“不会吧,这个女人哪有四十多岁?”往往问得四十多岁的女人心花怒放,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而在过去,女人多了四十岁以后,如果还爱打扮,那就是“老来俏”了。

旧时,“老来俏”的说法,在过去农村就是一句戏谑的话,含贬意。主要是那时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有限。过去农村有一句俗语说:“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实际上,过去农村,很多人上了五十岁以后就不再做新衣服了。主要原因是觉得人老了,不知哪天双脚一蹬,离开人世,做起的衣服就是一种浪费,还是把布料留给年轻人。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4)

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也解除了旧思想的束缚,老年人也非常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普遍喜欢穿着打扮,年纪再大,每年都要添加数件新衣服,即使老人自己舍不得,子女也会给老人买。花样繁多,色彩鲜艳夺目的老年人衣服比比皆是。因此,现在农村如果有人说老人“老来俏”,其意思已经反过来了,不再是戏谑、讥讽老年人,大多数的语境中含有赞美的意思,是说人虽然老了,还非常注意穿衣打扮,讲究自己的外表形象。现在社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共同愿望,老年人也同样如此。

2、“女过花甲穿绣鞋”的民俗含义

那么是不是说,旧时农村四十岁以上的女人,从此以后,就再也不能在穿衣打扮上,不能穿太花俏和鲜艳的衣服和绣鞋了呢?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那时四十岁以上的女人,在特殊的年份,特殊的日子,还是可以穿花俏和鲜艳衣服和绣鞋的,不过那就是另外的民俗含义了。农村四十岁以上的女人穿花俏和鲜艳衣服和绣鞋主要有两种风俗。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5)

一是一些农村民俗中认为,在女人年岁之中的“关口”时,可以穿花俏和鲜艳衣服和绣鞋。比如,女人过花甲时穿绣鞋,就是出于这种情况。

二是女人去世后,有些地方习俗,可以入棺时就可以穿花俏和鲜艳衣服和绣鞋。比如,古荆楚之地的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嫁衣在出嫁的时候穿过后,就要收入箱底,直到去世后才拿出来给穿上作为陪葬之物。而女人去世后,她们的寿鞋一定要是绣鞋,则是旧时农村较为普遍的习俗。

以上第一种情况,实际上还是来自第二种,旧时农村迷信说法认为,这样做可以提前破忌,也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才可以延年益寿。

这样,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女过花甲穿绣鞋”这句俗语的民俗含义了。旧时,一些农村迷信地认为,男人年岁上的“关口”是“明九”和“暗九”,而女人年岁上的“关口”则是“逢十”。因此,很多农村,在男人和女人过生日和过寿时,讲究“男上女满”,意思是,男人的大生日做“九”,女人的大生日做“十”。而女人“过花甲”(六十岁)这一年,被一些农村人认为是“大关口”,人们迷信地认为,只要在六十岁这一年穿了绣鞋,就可以安全地度过这道“大关口”,可以健康长寿。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6)

旧进农村的这种做法,在迷信说法面前,为了求得心安,是一种心理作用,实际上,女人在过六十寿辰这一年,与是否穿绣鞋没有任何联系。在旧时农村民俗中,类似的做法有很多。

比如,我国民间习俗中,人在碰到本命年的时候,也被认为是“关口”,因此,民间有本命年扎红的习俗。也就是本命年的人要穿红色内裤、扎红色腰带、红色衣服、红色头绳、红色首饰等,希望自己在本命年能够一帆风顺。我国民间历来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一种吉祥的颜色,可以趋吉避凶,能够抵御不祥。

再比如,我国民间习俗中,有一种很有趣的做法。过去农地,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一般是五十岁或六十岁),可以准备寿衣服和寿木。按照一般的常识,寿衣服和寿木,通常只要老人去世以后才可以穿寿衣,放入寿木,因此,人们对这种东西都比较忌讳,年轻人大多心存畏惧。但是,在过去农村有一种习俗说,“六月六,皇帝晒龙袍,百姓晒被子,老人晒寿服”。农历六月六这一天,一些农村习俗,老人不仅晒寿服,还要穿寿服,穿上寿服后,要到外面走上一圈,要外面的人看到。这样做的民间说法,人们认为老人可以健康增寿。同样,有些农村习俗,寿木做好后,老人每年要到寿木内躲一下,有的还在寿木内睡上一到三晚,这其中的说法也是为了老人能够健康增寿。

寡妇穿寿衣好不好(农村俗语女过花甲穿绣鞋)(7)

“女过花甲穿绣鞋”的地方习俗,同样也是这种迷信的说法。人们认为,女人四十岁以后就不能穿绣鞋,而要到去世时才能够穿。过六十那一年穿绣鞋,等于提前“破关”,也能安全“过关”,之后就可以长寿。再说。六十一个甲子,之后要重新轮回,这样做就等于是一种生命的重生,又是一个起点的开始。

如此,“女过花甲穿绣鞋”显然是一种迷信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足为信。只不过是过去农村民众,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一种心理作用罢了。

现在农村,通过多年的科学知识普及,人们的科学思想观念增强了,绝大多数人不再相信旧时的迷信,旧时的一些陈规陋俗也被摈弃。像女人“三十不穿红,四十不穿绿”这种说法,再也没有市场了,女人不管多大年纪,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不再受到限制。同样,女人穿绣鞋也不受年龄限制,只有喜欢,不管什么年龄,也不管什么时候,想穿就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