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小结节吃无碘盐(得甲状腺是碘盐吃多了)(1)

求证:甲状腺疾病高发是因为碘盐吃多了?真相:无证据表明碘盐致甲状腺癌高发

事件

今天是“防治碘缺乏病日”。一提到碘,人们就会把它和甲状腺疾病联系起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人身边的甲状腺癌和甲状腺结节的情况越来越多,于是把板子打到了碘盐上。人们怀疑,是由于我们的食盐加碘,居民的碘摄入过量,导致了甲状腺疾病高发。

解读:甲状腺结节高发与筛查仪器有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单忠艳教授表示,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现在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实施普遍食盐加碘的国家有这种状况,没有实施普遍食盐加碘的国家也是如此。我国历次碘营养和甲状腺疾病调查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确实有所增加,从1999年的10%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0%左右。但是,从流行病学横断面的调查中,专家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和碘摄入量呈负相关,碘摄入量多的时候,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是下降的。“所以,到目前为止,如果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增高归咎于碘摄入量增多,依据是不充分的。”

单忠艳介绍,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来自于“两个增加”:一是现在使用的超声仪器敏感性增加,以前的仪器能发现1厘米的结节,现在的可以发现2毫米的结节。二是筛查频度的增加。过去人们体检时很少查甲状腺,现在很多人的体检中包含甲状腺B超,于是很多的甲状腺疾病被发现了。

记者了解到,2018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补碘指南》也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高发的现象有关联。

提示:应根据身体情况合理补碘

已经患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该如何合理补碘呢?单忠艳说,甲状腺疾病是一组疾病,包括甲亢、甲减、甲状腺抗体阳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要分别对待。对于甲亢的病人来说,甲状腺功能已经亢进了,而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所以需要限碘。甲减的病人,甲状腺功能是减退的,激素合成是减少的,即使补充碘,甲状腺也不能很好地利用碘,所以没必要限制碘的摄入。甲状腺炎的病人,要看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增高,可能会和甲亢、甲减相关联。如果出现甲亢就按照甲亢来对待,如果出现甲减就按照甲减对待。

还有一种人群,他们的甲功是正常的,只有抗体增高,对于这样的人群,建议适当限碘,保证碘的摄入量合适。如果过量补碘,会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单纯抗体阳性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增加。所以,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单纯抗体阳性的人群,可以继续吃碘盐,但是要适当限制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苔等。(记者 代丽丽)

求证:移动支付扫码隔空盗走上万元?真相:隔空盗刷万元不属实不可操

事件

一则利用手机隔空盗取资金的实验视频近日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一名网友用手机软件代替扫码枪,隔空扫码盗取多名用户资金,其中最高达到一万元,引发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的担忧。

解读:免密支付仅支持千元以下

对于该视频,记者向微信官方求证,微信官方表示,“隔空盗刷”是出现概率极低的事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隔空盗刷”上万元,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微信小额免密支付仅支持金额低于1000元的消费,当订单的金额等于或大于1000元时,需要消费者输入密码才能消费。而且,付款码具有时效性和一次有效性。”

对于视频中提到,能够通过入侵商户视频监控设备来偷刷二维码的做法,微信官方表示,这是一件技术门槛很高,风险很大的事情。“虽然理论上存在作案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此外,微信官方表示,微信支付一直在努力提高支付安全系数,针对各类潜在的不法行为进行排查。

提示:切记付款时再打开付款码

虽然微信称视频中盗刷上万元的做法并不属实,但记者注意到,今年警方曾抓获多起平均作案金额小于1000元的盗刷事件。据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2月,上海黄浦警方抓获一名隔空盗刷付款码的犯罪嫌疑人柳某,该嫌疑人瞄准排队的顾客,偷扫手机付款码,共作案5起,窃得钱款2940元人民币。3月3日,河北张家口一女子购物后发现莫名少了800元,通过监控视频发现,也是身后的人隔空把钱刷走了。

对此,支付安全专家提醒,预防盗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支付时,注意查看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第二,切记收好付款码,付款时再打开;第三,随时留意付款信息和支付通知,如有疑问可查询账单明细,发现不明支出立即报警。万一不幸遭遇盗刷,可分两步予以解决。第一,要马上报警。支持小额免密功能的商户都经过移动支付平台严格筛选并签订了相关协议,如果不幸被盗刷,可通过商户相关信息追溯资金去向。第二,可向微信的“百万保障”申请被盗赔付,客服团队在确认被盗情况属实后,会对被盗金额进行全额赔付。(记者 袁璐)

求证:防晒霜会被吸收?还要不要涂抹?真相:权衡利弊可以使用防晒霜

近日,有报道称,《美国医学会杂志》5月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内容显示,母乳、羊水、尿液中都能发现有防晒剂成分存在,这证明防晒剂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这则消息吓坏了不少注重防晒的人。

防晒霜能不能涂?怎样防晒更保险?对于公众的疑惑,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闫言说,从这篇论文报道的研究情况来看,受试者连续4天、每天4次在全身75%的面积涂抹防晒霜。实际上,一般人很难涂抹到这个剂量;同时,受试者处于室温下,而在实际生活中,涂抹防晒霜都是在室外,流汗等也会让部分防晒霜流失。该论文虽然说防晒霜被吸收,但并没有说明吸收的成分对身体有害,也没有否定防晒霜的效果。“紫外线会增加罹患皮肤肿瘤的可能性,还会导致皮肤老化。两者权衡,我建议涂抹防晒霜。”闫言表示,如果想要更加安全,可以选用物理防晒方法,比如外出时穿长衣长裤、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墨镜等。 (记者 贾晓宏)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