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朱力克

在音乐KOL们的努力下,一度被口诛笔伐的“华语乐坛”,最近的日子好过些了。耳帝、呆若木一、陈北及等乐评人,纷纷发布了各自的年度盘点,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证明了,华语乐坛其实没那么不堪。

只不过,在被互联网冲击了二十年之后,当下的音乐世界正如耳帝所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热火朝天、舆论沸腾,一面冷清寂寥、鲜有讨论。

音乐平台也在尝试为这些“鲜有讨论”的音乐人创造被更多人“发现”的机会。比如,在最近网易云音乐星辰集创作营学员名单和石头计划第四季的入围者里,我们就看到了被耳帝和陈北及等乐评人推荐过的海妖八仙饭店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1)

石头计划第四季入围名单中的海妖乐队

“鲜有讨论”可能是因为缺乏“共鸣”。有“共鸣”才会有讨论,而当下年轻人的作品,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有点“难懂”,但能欣赏到他们独到之处的“同类”也不少。

千人千面的“华语乐坛”

前两天,网易云音乐第三季星辰集创作营正式落幕,今年的主题是情绪策展人。按照要求,入营学员需选择一件“物品”,围绕“它”背后的情绪点进行音乐创作,打造具备情感共鸣力的歌曲。

命题中的“共鸣”二字,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也都有生而为人的共性,但只有设身处地的去为他人思考,才有可能与对方建立情感连接。

关于这一点,知名音乐制作人雷颂德曾经有过一段解读。主流音乐普遍认为较为商业化,而雷颂德认为 “商业”不代表只看重卖不卖钱,而是希望有更多人明白。

这其实是传统唱片业时代职业音乐人所秉承的创作理念,他们创作的音乐不是给自己的听的,是给大家听的,他们不是在讲自己的故事,而是在讲他人的故事,这才有了“共鸣”。这也是为什么陈奕迅“叙述性”的嗓音在80、90、00每一代年轻人当中都能吃得开的原因,《十年》、《好久不见》、《孤独患者》等流行金曲背后的“故事”是打动听众的关键。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2)

但如今的“华语乐坛”,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却更多是“千人千面”。表面上,热歌、偶像、OST“热火朝天”,但其实,都只是“点”,谈不上“面”,无法完全代表“华语乐坛”。相反,舆论场里“鲜有讨论”的部分,同样具有强大的活力。有人听周深和毛不易,也有人听蛙池和回春丹,有人追爱豆,也有人捧说唱。

就拿乐队的话题来说,大家可能更多聚焦在“网红乐队”身上,却可能没有意识到背后所暗藏的市场变化,一如刺猬乐队主唱子健不久前在微博上说:“现在市场已经比我们15年前那会好太多了,一个小乐队有一两首好作品很快就能被人知道就能有演出机会。”

15年前,“北漂”是乐队的唯一出路,Liveshouse就算在“北上广”也是“新物种”,15年后,Liveshouse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除了“北上广”,成都、太原、昆明、东莞、钦州、连平的乐队都有机会,他们的作品不成熟,却带有各自的“烟火气”。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3)

蛙池歌里的“小唐”,是小城里“替父还债”的普通人,回春丹歌里的“我”,则是“格外懦弱格外死火”,海妖的《春日部的告别》,灵感来自主唱赵辰喜欢的动漫人物蜡笔小新,海尾巴创作并演唱的歌曲《隆隆隆》,从海丰童谣取材,使用了方言演唱,听起来,海尾巴在抒发自己的怀乡之情:“看我站在海中间唱歌,抓了两三条小鱼,带回去。”

从当下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通过创作者的侧写,勾勒出他们的生活轮廓,因为音乐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个人生活的倒影。这也正是“华语乐坛”越来越多元化的原因之一。相比于二三十那个所谓的“神仙打架”的年代,如今的“华语乐坛”,要丰富得多,摇滚、电音、说唱、国风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精彩,无论是否被讨论,它们都在暗地里肆意生长着。

当下,音乐人的创作思路也在重塑用户音乐消费的偏好。与其说是听歌,不如说是体验他人的人生。我们在电影《爱情神话》里听到还潮用宁波话演唱的歌曲《旧社会顶穷的人》的那一刻,相信不少人意识到了,时代变了。

难以定义的年轻人

在音乐KOL们看来,好音乐从来没有缺席,只是,如乐评人呆若木一所言:“需要更细致的寻找和挖掘。”

“寻找和挖掘”的结果是,我们在音乐KOL的歌单里,看到了海妖、还潮、沉默演讲等陌生的名字。

关于海妖,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很少,我们只知道他们是一支山西的乐队,在网易云音乐上有1.4万粉丝,2021年12月6日发行了乐队的第一张专辑也是目前平台上能听到的唯一一张专辑。专辑中的歌曲《春日部的告别》入围了网易云音乐石头计划第四季的十强。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4)

“寻找和挖掘”是否能影响大众对于“华语乐坛”的认知?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音乐KOL们的评选,并没能在舆论场里引发广泛的讨论,而更多只是圈内小范围的共鸣。而且,音乐KOL们对于“小众音乐”偏爱,从某种程度上说,加速 “华语乐坛”认知的两极分化:有网友又提到了那个经久不衰的“疑问”:“小众就是好吗?”还有网友留言说:”原来不是华语乐坛不行,是我不行。”

然而,互联网决定了“寻找和挖掘”越细致对于作品的偏爱就越“小众”,皆因互联网全面改变了过去的产业结构,更多人有机会发布自己的作品,哪怕这些作品在传统产业标准下显得不够成熟,甚至可能不够专业,但依靠互联网传播,他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互联网专家克莱·舍基称之为“大规模的业余化”,人人都能做音乐,人人都能发布音乐,相应的,人人也都能评论音乐,于是我们步入了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无论你是创作音乐还是评论音乐,都是“创作者”。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5)

“创作者”都不愿意被定义,只不过,在前互联网时代,唱片公司的专业化制作,相对容易提炼特色,而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上,大量自主创作和发行作品的原创音乐人,让传统媒体时代的“分门别类思维”失效了。

年轻人理应个性张扬的,何况他们还成长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从互联网上吸收各式各样的信息,并按照自己的性格进行加工,最终所呈现的面貌必然是百花齐放和兼收并蓄。

市场也在帮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如今的音乐传播环境,实际上也比过去更加多元化。音乐平台的扶持、综艺节目的曝光、社交账号的运营、短视频的助推,帮年轻一代解决了分发和到达的问题,年轻人们自然更乐于通过音乐来完成自我表达。

但无论年轻人如何表达,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展示着一种令人欣喜的“自信”,就像白百EndlessWhite在“石头计划第四季”入选曲目《你被我浪漫》所演唱的那样,“我是荒野的星火山谷的风铃极地的星辰,拥抱我你才生存。”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6)

未来取决于如何“取舍”

知名音乐制作人陈耀川曾在首届星辰集创作营中说道:“音乐创造的过程中,除了创生以外,更重要和更难的是取舍。”

需要学会“取舍”,不只是音乐人们,也包括音乐平台。音乐人的“取舍”,决定是作品的活力,音乐平台的“取舍”,决定的是行业的活力。

“全民创作时代”必然带来内容爆炸,数据显示,超30万的音乐人为云村贡献了超过140万首歌曲。这样的大背景下,借助技术手段梳理内容、帮内容找到各自相应的受众,最大化地开发和挖掘音乐内容核心价值,是时代对于音乐平台提出的基本要求。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7)

第三季星辰集创作营活动现场

但音乐平台的责任并不止于此,观察中国音乐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我们看到的诸多问题,都跟传统唱片业时代发展的不充分有关,而过去二十年来,受互联网冲击造成产业链条断裂,唱片公司无力培养新人,才导致了“华语乐坛”的青黄不接。

基于“全民创作”的趋势需要,平台方如何承担起“造血”和“供血”的重任,为年轻人创造一个阶梯式成长的环境,是音乐平台未来持续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显然,网易云音乐已经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石头计划”、“星辰集创作营”等举措的出现,其实都是在“补课”。

去年,网易云音乐启动音乐人训练班,通过1V1定制化的声乐、舞台综合实践、录音、创作、舞蹈全方课程,为音乐行业培养专业歌手。从石头计划推出到音乐人训练班的启动,网易云音乐为华语乐坛的“造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也让不少才入行的音乐新声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网易云音乐还先后上线了乐谱功能Beat交易平台,在云村社区基础上,为包括普通用户、音乐玩家和音乐人在内的社区成员,创造更大的学习交流空间,拓宽成长的维度,让大家愿意留在云村里不断学习、成长、成才。

华语乐坛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 看不懂的华语乐坛(8)

网易云音乐的上述种种措施,指向一个日渐明晰的方向,实现原创音乐的工业化,把散布在互联网上不同角落里的音乐人和行业人士,重新聚合到一个产业链里,建立起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化分工,让演唱者、创作者、幕后工作者、宣发人员等不同角色能够各司其职、各有所得。当零散的力量凝结成一股绳,音乐行业的发展才能更有的放矢,音乐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发展到今天,音乐产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变,“华语乐坛”已经不再是少数“歌星”所占据的“乐坛”,而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的“乐坛”,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参与进来,已经成为维持音乐产业活力的基石,在“全民创作”之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打通各路关节,是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过去那个大家熟悉“华语乐坛”正在变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大家曾经达成过的一些共识,似乎已经分崩离析,在这个每个人都有条件在卧室里创作、录音、直播的时代,仰望天空,我们看到的是满天星辰。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