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1)

所谓“生娃容易养娃难”,在养娃道路上,很多宝妈都是“尝尽了苦头”。

就拿宝宝的“大小便”来说吧,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好不容易学会了自己上厕所,宝妈不再需要整天和尿不湿打交道了。

结果有的孩子却突然又开始“一言不合拉裤子”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在家里找个角落,憋红脸努力地拉粑粑,拉出来后还不让家长靠近、不让看,只能自己在哪研究,否则就会大哭,简直让人崩溃。

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2)

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你是否也曾感到欲哭无泪?是不是也会恨不得对孩子破口大骂,最后只能默念“这娃是亲生的,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恶心”的行为,很可能是他们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肛欲期,固然场面确实很恶心,但我们一定要忍住,切忌用责骂破坏了孩子“肛欲期”的正常心理发展。

什么是“肛欲期”?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了5个阶段,其中0-1岁为口欲期,1-3岁为肛欲期,3-6岁为性蕾期,6-12岁为潜伏期,12岁后为生殖期。

而“肛欲期”就是孩子人格发展的第2个阶段,它不仅是孩子养成健康排便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孩子人格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

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3)

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步对世界认知的过程,在1岁前,孩子会主要通过“口”来认知世界,喜欢把任何东西都放到嘴边,通过用嘴巴感知形状、味道、触觉,来对世界产生最基本的认识。

而与“口欲期”类似,当孩子来到“肛欲期”后,他们急需一个新的“刺激方式”,来获得更大的“快感”。

所以此时孩子会热衷于憋尿、憋屎,然后进行突然的释放,通过这样控制排便来产生新的“刺激感”,而在家长眼中,孩子就好像忽然多了一些“怪癖”。

比如有的孩子不仅会“随地大小便”,还会去触摸便便,乃至是闻便便的味道,展开“研究”,还有的孩子会变得“尿频”,每次去厕所都只排便一部分,来体验小便的“快感”,这些都是孩子进入“肛欲期”的典型表现。

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4)

“肛欲期”被破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1.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排便习惯

一般情况下,“肛欲期”的典型表现只会持续2个月左右,此阶段是孩子养成健康排便习惯的关键时期。

如果孩子的“肛欲期”被破坏,很可能会使其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改变肛欲期的进程,乃至是因此而便秘,不利于养成健康的排便习惯。

2.破坏孩子的人格完善

作为人格发展的第2阶段,肛欲期的发展障碍会对孩子的精神发育产生广泛影响。

比如强迫性人格又被称为“肛欲性格”,常表现为吝啬、顽固、有洁癖等等,一旦孩子的“肛欲期”被破坏,孩子的人格完善也会受到影响。

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5)

3.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由于“肛欲期”被破坏,会导致孩子的排便系统发育迟滞,所以当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时,很可能无法像同龄人一样独立完成大小便。

而一旦踏入校园后,如果不能及时修复的话,很容易会影响幼儿园,乃至是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孩子来到“肛欲期”,父母如何应对?

1.接纳孩子的“怪异”表现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其实孩子在“肛欲期”的一些表现是非常正常的。

对于孩子的“怪异”表现,我们一定要做到接纳和尊重,尤其不要调笑孩子拉裤子,或者是对孩子排便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情绪,否则很容易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反而使得“肛欲期”时间被延长。

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6)

2.避免强行改变孩子的排便节律

孩子来到“肛欲期”,排便节律有所改变是正常的表现,家长切忌采用一些强硬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当孩子感到害怕、担心时,他们会将这种恐惧心理与排便行为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其顺利地度过“肛欲期”。

3.不打断孩子的憋屎憋尿行为

当我们发现孩子小脸憋得通红,正在“憋屎憋尿”时,千万不要打断他们。

这不仅无法提前解决问题,反而会破坏孩子“肛欲期”的体验,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宝宝肛欲期有什么变化(宝宝肛欲期的恶心行为)(7)

歪妈结语: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自然规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顺从、接纳孩子的发展规律,而非用强硬的方式去抵抗。

尤其当孩子处于“肛欲期”时,或许暂时情况下,确实很让人崩溃,但即便宝妈再恶心,也一定要正确引导,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肛欲期”有哪些表现?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