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丽:

我的《大包子情结》,经缪根山编辑,加上“家乡情缘”歌曲配乐,让文章更增添感情色彩。让有的上海好友看了“流哈喇子”。哈哈!画了个“饼”给大家,不好意思。让我没想到的是,战友和好友们对大包子的感情如此深厚,那自身经历和感受的精彩评论,幽默风趣的语言,堪称佳作,已超越了文章本身的叙述。

三年前,在我的烟台好友老崔家吃大包子的欢快场景,记忆犹新。老崔是栖霞人,也曾是军嫂,她说着爽快的栖霞话,我就说烟台话,我俩边说边大笑,倍感亲切。她在家里好菜好酒招待我们祖孙三人,我一眼看中的是老崔蒸的大包子。“快拿来,快拿来!这才是我最爱吃的”。我捧着大包子,带着夸张一口包子一口大葱,那包子的鲜香味儿和爽朗的笑声在屋子里回荡,让我永远难忘。那是大包子牵的家乡情、战友情,咱就再来说说大包子,我把好友们的热评摘编如下:

薛丽的身份证是什么(战友薛丽的大包子情结一文引好友热议)(1)

薛丽的身份证是什么(战友薛丽的大包子情结一文引好友热议)(2)

崔文娟:

薛丽你写得太真实了,你真会写文章,把咱家乡的大包子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上次包的是给自己吃的,没有准备,下次我包质量好的给你吃,咱们胶东大包子就是好吃。今年夏天来烟台吧,我们去洗海澡,一起包大包子吃。

张学习:

拜读你的佳作《大包子情结》,深感乡情味十足,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山东是我第二故乡,莱阳是我离开家乡的第一站,1974年12月17日下午到达莱阳河洛营房,1976年2月11日,因77师和76师换防到文登,但是都有胶东大包子。《大包子情结》在胶东当过兵的人深有感触,基本上每周末都能吃上一顿包子,特别是生产、施工,有了大白菜肉包子,战士们的干劲就来了,深受战士的喜爱!给你点赞!

王玉兰:

又闻到胶东大包子的香味儿,记得第一次读你这篇文章后,就馋的不行,马上自己就动手包,按照你文章写的那样,包子大大的,满满的菜和肉。真的用心做的胶东大包子就是香。今天又读到这篇文章,还是那么有诱惑,馋意又升起,赶明又要包,包一个象你那样的麦穗褶的胶东大包子。又漂亮又好吃的胶东大包子。好文章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能吸引人,能调动人的思维,引起共鸣。为你的好文章点赞 。

薛丽的身份证是什么(战友薛丽的大包子情结一文引好友热议)(3)

王玉兰的画作 事事如意

王祖明:

我与薛丽同年入伍,一个连的战友,她喜欢写作、书法、唱歌,在连队时办黑板报,是连队的文艺骨干。《大包子情结》写的真好,是每个胶东人的共同感受。难忘连队农场劳动、野营拉练时吃大包子的情景。吃上8个的叫“过黄河”,10个的叫“过长江”,那个埸面很是壮观。期待疫情早日结束,老战友们重聚烟台,租一处民宅,自己动手包大包子。喜欢吃啥馅的就包啥馅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种心情舒畅,其乐融融,幸福感满满的时刻,会让人回味无穷,终身难忘。

薛丽的身份证是什么(战友薛丽的大包子情结一文引好友热议)(4)

孙明勇摄影 烟台毓璜顶

孙明勇:

薛丽的“包文”写得太好了,真有“胶东大包子”的香味!我是栖霞人,从小吃着不同的面粉做包子皮、包着不同肉、菜馅的大包子长大了,变老了,现在正临近八十了。一辈子都沒吃夠。胶东大包子传统的很,尽管时代变了,经济发展了,但胶东大包子不仅随着时代的车轮传延下来,而且百花盛开。胶东大包子与南方精美的各种小包子相比是各有千秋,我是喜欢胶东大包子!为薛丽大赞!

张吉文 :

读着薛丽的文章,如亲临其境,好想再吃上胶东大包子!

丁怀华:

今下午外出办事,刚到家,打开手机,就被你的《大包子情结》所深深吸引,如同吃了一顿满嘴流油馅香味美的山东大包子!你的山东大包子,胜过上海小包子,一年四季,时令菜翻新,品种多,花样鲜,浓浓的家乡亲情,让我不禁怀念第二故乡——胶东半岛,怀念在烟台丶莱阳等军营,吃大包子如同过年似的高兴快乐!部队的大包子特大,一个能有半斤多,里面是五花猪肉馅,加上切碎白菜或萝卜,拌个纯绿色花生油,一出锅喷香,离的很远都很吸引人,很增加人的食欲。有的大个子老兵,一顿能吃七八个,撑的弯不下腰。大包子也出战斗力。我们在野营拉练路上,吃上大包子,浑身来精神,跋山涉水也不觉累。记得看电视剧《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焦裕禄带领支前民工,给前线送来了大包子,战士们吃饱了,精神抖擞,冲锋陷阵,取得了最后胜利。

薛丽的身份证是什么(战友薛丽的大包子情结一文引好友热议)(5)

尚庆明摄影 烟台山海边惊涛骇浪

尚庆明:

图文并茂,音乐悠扬,语言通顺,写的非常好,点赞支持!

许宏杰:

赏读了《大包子情结》一文,就好像一下子掀开了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大锅盖,那个个身穿漂亮麦穗褶儿,白白胖胖的大包子,顿时让人垂涎欲滴。随着香气四溢而来的,还有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薛丽,真盼望咱们战友再相聚,咱们一起吃胶东大包子,共叙战友之情,战友们随时欢迎你!

崔文秋:

薛丽你真行啊,《大包子情结》写的真不错,赞!

陆 敏:

生动有趣,勾我流口水。槐花包子,头一次听你介绍,不知是啥味道。好文!

吴 贾:

你们胶东的大包子引得我流哈喇子啦!

孙金花:

美文,望文欲饱,垂涎欲滴。

乔爱婷:

好文,小山东吃大包子,大上海吃小包子。里面的歌为啥不自己唱啊!

赵卫星:

我也馋了,点赞!

张玉洪:

垂涎欲滴,美赞!

赵淑丽:

身为胶东人,常吃大包子,皮薄多种菜,只为营养全。铁锅蒸包子,味道好极了。

张首吉:

胶东大包子、大饽饽、鲅鱼水饺,名冠齐鲁,誉满华夏,孕育滋养了一方独特的美食文化,体现了浓浓的胶东风情。为美篇点赞!

高小平:

军味,香味,家味,味味皆有情缘。点赞!

陈俊才:

青春的记忆,守备五师农场的回想。山东大包子就着大蒜瓣子的味,至今都在吃着。谢谢薛丽,把我拽到了通信连的场景。

杨国庆:

美篇好,又引起我当兵时的记忆。在莱阳,我在一连和高机连时,在炊事班上士岗位干了四年,对山东的大包子情有独钟,其味胜过我们扬州的三丁包。那时的猪没有现在的人工饲料,都是香猪肉。种大白菜很少有农药化肥。包子皮是发面,猪肉切成肉丁,我一顿能吃六个,香!

赵希庄:

农场传着一个段子,一个战士吃了十个大包子,去看电影觉得不得劲,溜出去找个草垛倚着,指导员找到他问,不看电影跑这里干什么?他说,叫你吃上十个大包子,你还能坐着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