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可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无厘头,中国人就是华人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啊,就像日本人是“大和民族”,英国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中国就是华夏啊,这有什么问题么?

俗话说“内事不觉问度娘”,我们先看看度娘怎么解释的。

此生无悔入华夏是谁说的(此生无悔入华夏)(1)

度娘“华夏”词条,看得人云里雾里

看完这个词条,不禁让人云里雾里,“华夏”指周王朝及其附属诸侯国,那为什么不叫“诸周”?而要叫“华夏”?后面“神州”、“汉地”就更加不知所谓了,要知道“汉族”、“汉地”这些与“汉”相关的概念是大汉朝建立之后才有的,而华夏的概念在周朝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讲究传承有序,中国文字也是严谨准确的,不可能指“周”为“夏”,除非周人认为自己是夏人——是的,周人还真就认为自己是夏人。

清朝学者朱骏声认为“夏”有西方的意思,他的理由是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孙子叫:公孙夏,字子西;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夏。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可见至少在东周时代,“夏”有“西”的意思。

此生无悔入华夏是谁说的(此生无悔入华夏)(2)

武王伐纣

大家都知道周人出于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周原位于中国的西部,而史书有“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可见夏王朝也是从西面入主中原的。而一般认为灭了夏朝的商人是东夷的后代,这样看来周灭商也就有点“反商复夏”的意思了。因此周自称为(例证《尚书·周书·康诰》:“王若(即周公)曰:用肇造我区,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周朝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例证《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我们再来看看“夏”字的写法,夏字是出篆入楷中变化比较大的一个字:

此生无悔入华夏是谁说的(此生无悔入华夏)(3)

“夏”是一个会意字

夏字是一个会意字,直到小篆,我们都可以看出夏字生动的形象:一个带着帽子、正经危坐的人。(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jù),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形状)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写到:(夏)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可见夏指的是一个族群,这个族群的人文明开化,克己复礼,有别于周边的蛮族,因此周朝以后在中原生活的人便都称为“夏”。


那“华夏”又是怎么来的呢?

此生无悔入华夏是谁说的(此生无悔入华夏)(4)

小篆华字:宛如一朵绽放的鲜花

“早在春秋时期的文献就有称呼诸侯国为“诸夏”、“诸华”的记载,“华夏”一词则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华”字古音“花”,本意就是花或者开花的意思(中国古文名词动词多不加区分),《尔雅·释草》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后来引申为华美之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用现代白话来说“华夏”就是“知书达理穿着得体的体面人”。可见自孔子以降,华夏的判断标准早就不是一个狭隘的地域或者血缘概念,而是看文化(服饰、礼仪、思想、道德等)认同,正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昌黎先生语)

此生无悔入华夏是谁说的(此生无悔入华夏)(5)

禹贡九州图

总结一下:华夏来自于“夏”,夏最初指西北地区,后泛指中原,华夏则是整个中原文化圈的代称,我们自称华人就是源于对这个传承五千年的文化的认同感。有人说华夏是地域概念这是不对的,从华夏两字的原始字义来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凡热爱中华历史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都可自称华夏子孙。


说个题外话:

有一种说法“华”、“夏”可以互训,既“华”就是“夏”,“夏”就是“华”,这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周朝建立之后夏就不再是西北一隅的概念了,而是泛指整个中原地区,因此“夏”就有了“大”的意思,而“华”从“花”的本意出发,也有“繁盛、宏大”的意思。只是训诂学而言,“华”、“夏”这两个字字形差别很大,读音也相差甚远,怎么看也不像能互训的样子。

笔者特意去查了这两个字的古音,华的读音差不多是XWA或者HWA(老祖宗经常X、H不分),夏是HYA。你别说,HWA和HYA还真有点像。

不过古音都是现代人根据文献估摸出来的,古代也没有录音机,咱也不知道老祖宗到底是怎么发音的。其实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去探寻古音读法,笔者是上海人,沪音(吴方言)中“华”念WU(中华念Zong-Wu),“夏”也是WU(夏天念Wu-Ti),你看这传承两千多年的“华夏”文化基因不是还好好的藏在我们的方言当中么?

那么你家乡的方言“华夏”是什么读音呢?欢迎留言交流

此生无悔入华夏是谁说的(此生无悔入华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