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学校集体备课需要四个转型)(1)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一个教学管理规范的学校,不可能任由教师单打独斗,一定会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抱团协作机制。

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指向教学质量的整体优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跑偏走形,有些学校甚至演变成形式主义——

各备课组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等要求,把老师们聚集到了一起,由牵头负责人说一些纪律要求,再各个角度拍照,然后请几个人不疼不痒地发言,由记录人简明扼要做个记录,最后做个微信推送出来,便万事大吉。

我见过的学校集体备课,大致会因为以下几“难”而影响活动的效率:

其一,人员召集难。如果学校没有迟到、缺席扣钱之类的规定,集体备课时间到了,总会有一些老师会姗姗来迟,或者“千唤万唤不出来”。老师们也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手头上有比集体备课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其二,挤出时间难。从周一到周五,很难找到一个同学科老师都空闲的时间段。有时通过调课方式,用一节课时间碰碰,难免不因时间仓促而草草收场。特别是课后延时服务后,过往的让学生提前放学、教师集中备课的模式受到了挑战。

其三,找人记录难。上级检查学校集体备课情况,惯用痕迹思维。没有记录、不认真记录,就无法在上级的考核中获得满意的分。在不少备课组里,通常想找个人做好记录不容易,往往要么组长靠个人交情找人记一下,要么自己代劳,或事后补记。

其四,深度研讨难。相当多的集体备课往往因为参加人员怀揣等待、应付心理,只参加活动而不参与贡献观点,变成了组长和个别业务骨干一言堂。或者组内没有业务上相对突出者,造成了“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低水平徘徊状况。

在提高课堂质量呼声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集体备课亟待同步整合优化。集体备课如何从“劳命伤财”式的应付折腾,转向于“众智成城”的积极参与?我认为,这需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01

在理念上

要变管理教师参加为引领教师参与

在管住教师的理念下,学校的集体备课呈现出强制性特征,教师基本上都是被动参加。集体备课的时间、规则等众多要求都是由学校统一要求的,老师往往觉得集体备课是学校做给上面看的作秀,个体从中得不到任何收益,只是在耗费时间而已,应付应付也就不足为怪。

有的学校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使用统一打印的教案,强调要全部手写。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少数教师偷懒。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因噎废食、把教师管死的思维。

引领教师参与,贵在坚守解放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基本理念。所谓解放教师,就是减去老师们手头上那些繁文缛节式无效的劳动,让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比如与其强迫老师们做教案的“抄写工”,不如解放教师让他们做各种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的“收集者”“加工师”。

所谓发展教师、成就教师,就是要让老师们通过参与有效的思想碰撞,在相互交换思想的过程中获更多的思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样,独教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借助有效的集体备课,教师很容易在他人的经验台阶上拾级而上。人都具有趋利的特性。如果一项活动能够给其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他一定会趋之若鹜。

如果学校在集体备课成果作品上,标注该作品原始人、重要观点策略的贡献者、学术把关人等之类的“被看见”的信息,就会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好老师也是如此。

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学校集体备课需要四个转型)(2)

02

在立场上

要变教学设计为助学设计

高质量的课堂正在从“教堂”向“学堂”转轨,如果集体备课仍然带着老师们在“如何教”上打转转,只不过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既不可能推动课堂转型,也是容易导致老师们因为老生常谈而心生倦怠。

多年来,备课、集体备课把很多精力花在如何教上,市面上充斥着很多教案之类的材料信息,其中不乏特级、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说,在教的设计上已经出现了信息冗余。如果只关注教,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把老师聚集一起集体备课,只要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供其修修补补足矣。其实,当下相当多的集体备课就是这个套路。

一些参与过课堂变革研究的老师慨叹:教案好写,但助学案难做。之所以难是因为可供借鉴的资料实在太少,且因为不同班级、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学情千变万化。如何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置适切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一片茫然。新的集体备课的任务,就是要带领老师们在“助学案”设计这片正待开垦的原野上踏出一条新路来。

一个促进学习真正发生的助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件:可检测的学习目标,而不是诸如“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之类的概念化表达;少而精的学习任务,包含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和课后续学单,任务与任务之间形成从低级认识向高级认知攀升的阶梯;丰富的学习资源集成,这些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背景材料,可以是视频 、音频、图片、文档等;清晰的助学流程,对预学、课中学、续学任务完成的步骤、时长、方法等进行前置规划。

这样的助学案设计,绝大多数老师是完全陌生的,没有团队力量的加持,很难行稳致远。集体备课应当把着力点聚焦到从研究教案设计到研究助学案的设计上来,使集体备课成为推动课堂变革的引擎。当老师们带着站在学的立场建构的助学案走进课堂后,课堂的基本结构就能够实现“以学为主”的保底性变化。

03

在时空上

要变定时定点为灵活出入

集体备课能够实现“定时间”“定地点”固然很好,那样可以面对面地”眉目传情“,深度沟通。但是现实中偶尔集中一两次还不算难,但是如果参与集体备课的人数较多、组织频次较高,把所有人召集在一起就特别难。强制老师参与,他们会在心里强烈反感。

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随着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单轨学校自身无法组织集体备课的背景下,由一所龙头学校牵头,多所学校缔结成集体备课联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组织形态,再强调线下面对面集体备课,显然很不经济。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腾讯、钉钉、小鹅通、cctlak等网络交流工具,已经为人际沟通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信息化技术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沟通随时随地发生。集体备课如果不懂得分享信息化的红利,真是十分可惜。

我以为理想的线上集体备课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全体成员进驻“飞书”平台(罗胖语:世界上最先进的组织都在用飞书),由主备人准备一个用于集体讨论的超链接文档(该文档可以集文字、图表、音视频、网址链接、问卷调查等于一体),并开放该文档的共同编辑功能。如果有共创的任务,可在文档中插入@的对象。接受任务的对象,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入文档提供自己的材料、观点。如有集中讨论的必要,可以约定时间同时在线,利用飞书会议组织线上讨论,并由飞书妙记同步完成视频和文字的记录。共创任务完成了,所有成员也就同步获得了可以共享的集体备课成果。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集体备课如果不在工具革命上有所突破,就难以打破低效高耗的天花板。

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学校集体备课需要四个转型)(3)

04

在内容上

要变零敲碎打为专题探究

通常,我们把集体备课固化在为上课而做准备的课前研究活动上,以为大家一起就是谋一谋上课的教案、作业等。这样的集体备课,往往以教材的顺序为经纬,汇聚零散的经验、观点,不会形成关于如何改进教,更不会形成如何优化学的系统化策略。

集体备课的目的指向于质量提升,而质量提升并非备课一个环节就能解决。如果将集体备课的视野放大到教学活动的全要素上思考,并以专题化的方式演进,和观课议课的课例研讨融合在一起,这样的集体备课就有更大的格局。

有效的集体备课,每次或每阶段应突出一个专题,不求面上挖坑、面面俱到,但求点上打井、一备一得。比如,关于学习目标的设定,就可以设定为一个专题,以某个学习内容助学案为案例,讨论目标如何体现学科本质、单元要素,如何体现目标语言描述的学生语境,如何体现目标可检测性的特性等。同时,后续还要跟进课例研讨,由上课教师讲述对目标在课堂落地的情况等。经历如此的一个个闭环式的主题式探究,集体备课就被赋予了学术研究的味道。

— END —

来源 | 转载自“静夜思享”公众号

作者 | 林忠玲

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学校集体备课需要四个转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