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万杰故居麒麟照壁尚存,为榕城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的祠堂照壁建筑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1)

位置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2)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3)

罗氏祠堂位于马山巷西侧,为潮州后七贤之一罗万杰的府第,因所处地理称蟹地,俗称“蟹地罗”。“蟹地罗”祠堂坐北向南,整体建筑由主座和左右两座“抛狮”组成,座与座之间由一通巷隔开。主座为罗氏祠堂,祠堂大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中厅、后厅及其它厢房保存完整,天井被简易建筑物覆盖,梁、柱及木雕大部分完好无损,甚至连梁架上的木瓜及其它雕刻仍保留金漆风韵。遗憾的是整座祠堂现在仍为揭阳无线电元件一厂工场,未被收回保护,更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右侧为威武第,门匾在“文化大革命”时被人为用泥灰涂抹,字迹依稀可见;左侧一座门匾书“天官第”。

罗氏祠堂前原有一个小池塘,称蟹地罗池,据说池中有蟹眼泉,日夜清流如注,流经池边小溪与马山滘河相通形成活水,池南面建有一幅麒麟照壁。蟹地罗池后来被埋填建成民房,麒麟照壁尚存,为榕城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的祠堂照壁建筑。

榕城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的祠堂照壁建筑现状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4)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5)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6)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7)

八宝和祥云线条清晰,风采依旧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8)

古城里的石结构“古建筑”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9)

全国同类古建是“寥寥无几”的申明亭

揭阳古城内真正原汁原味保存着的古代公共建筑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10)

揭阳寥寥无几的古牌坊

广东唯一尚存且形制独特的节孝祠(坊)

后厅神龛由三块并立的巨型石板构筑而成。这三块独特的石板,正面齐平,同高约2.8米,总宽2.9米,中间石板厚0.44米,两侧石板厚均为0.3米;中间石板为神椟石,其上半部为高约1米的凹肚神椟,竖刻楷书“皇清钦赐建坊祠祀旌表节孝曾母陈太孺人禄寿位”,下半部为雕狮脚底座,神椟石板四周饰以人物花鸟石雕图案;两侧石板正面为巨幅福寿人物浮雕图案。或许因为这一特殊巨制,“破四旧”时龛石才没有被人们轻易搬动而得以保存,今龛石正面被木板封存。(现被青狮展牌挡住)

曾厝祠形制独特,是榕城一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我国古代妇女要受到旌表,须有当地士绅制作其履历并附上相关人事的“甘结”(旧时向官府定的保证书),再层层向上汇禀。往往是“有力之家,尚能上达,而乡村贫穷之人,则多湮没。”曾氏不但受到旌表获准建造“节孝垂芒”坊,而且与自家祠堂并建,成为独具特色的节孝祠坊,可见曾家在当时应是“有力之家”。据载,祠坊主之子曾学思及其父祖三代均为国学生(监生),建祠坊之前曾家有善行义举见载于旧县志。如清版《揭阳县志·乡善》(卷六)载:“曾学思,字大经,在城人,雍正丁未(1727年)设粥以济饥。又助贮谷当社,邑令屡奖之。”曾家富贵且有善义,这为该祠坊的节孝文化增添了可贵的人文内涵和价值亮点。据调查,在广东省现存古代女祠中,榕城曾厝祠是唯一尚存且形制独特的节孝祠(坊),具有唯一性文物价值特点,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揭阳郡遗址(揭阳古城发现明代麒麟照壁)(11)

佘氏节孝流芳坊

节孝流芳坊位于榕城西马路榕江中学内,为清雍正乙卯年(1735)建造,坐东南朝西北,为四柱三门三层流檐飞脊庑殿顶石坊。此坊是在2015年榕江中学改造校舍时发现,是目前揭阳老城内尚存的两个古代节孝坊之一(另一节孝坊为曾厝祠节孝垂芳坊

先贤故居、祠堂、古庙等具有历史的建筑,都是揭阳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零零散散的古建筑,那揭阳又有什么底气谈历史文化名城。

去年,为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榕城区人大常委会成立工作组,从去年4月开始,开展揭阳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活动。对古城范围内的祠堂、民居、牌坊等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掌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为加强揭阳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上月27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揭阳古城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三审通过后将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期待《揭阳古城保护条例》的早日实施,我们的古城将再度启航

资料整理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