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走在大街上 肾病追踪 5天前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1)

(天桥 )

11

第三日,我们准备游览西线,因为时间关系,决定重点游玩仙人洞和花径公圆,在游览车上,我问司机,是先从仙人洞下车游玩还是先游花径?司机师傅说:从花径下车,一路游玩,听我的,准没错。姑且听司机师傅的话吧,乘坐观光车到达花径站就下车了。

我们忽忽观一眼如琴湖,就决定沿着右侧的山径小道前行,一路上有许多著名景点。至于如琴湖周围的美景,我们将返回时再细细观赏。

沿右侧的山径小道约莫前行几百米,就看到一牌匾,上书“天桥”的指引路线。传说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后朱元璋兵败被逼逃上庐山,带着残兵败将,慌不择路,逃到了悬崖边,下临深渊,后有追兵。正在这危急之时,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元璋及兵马刚刚过桥,刹时晴天霹雳巨响,龙飞桥断,追兵无法通过,朱元璋因而脱离危险。从此也就留下天桥奇观。传说流传至今。我们顺道游去,确有一个断桥。开始我并不为意,但见许多游客或蹲或立于断桥前端取景拍照,我站在不同的角度观测,发现以远处悬崖作背景,利用视差可以取得一张感觉惊险的天桥景色。我和老婆立即排队,立于断桥前端,以特定的角度拍照。好看极了。遗憾的是由于相素太大,无法展现在文章里。

现在想来,如果没有这座断桥,也就没有朱元璋的未来,也就没有明朝的辉煌。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看来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世界。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能当真的。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2)

(猴子)

12

继续前行,但见陆陆续续出现猕猴,也不怕人,但也斯文得很,不似其他地方的泼猴,来抢游客的食物甚至玩具。这里的猴子都是自娱自乐,或看看游人,或坐在树丫上休息。如有游客喂其食物,牠们自然取食。

游客们观看猴子玩耍、进食,自是增加了不少情趣。而猴子每日看见人们在此游荡,是否也把游人当做另类观看而惊奇不已呢。我想:到底是人观猴呀,还是猴观人呢。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3)

(远处的猴子不理我)

一时兴起,我也做了个猴的模样,一方面想与猴互动,一方面拍照。但猴子们对我的表现是爱理不理。罢了,我也不理牠们。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4)

(观妙亭)

13

沿途景色妙不可言,也无法一一记载,一些小小景点如礼贤门等也就略过。一路走来,但见一古老亭子,立于右侧路旁,上书"观妙亭”,而与之对面的山岩上写着"竹林寺"。

传说朱元璋打天下时,得到一个得道仙人周颠仙大力相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朱元璋得天下后问周颠仙在何处出家,答在庐山的竹林寺,朱元璋派人来寻,结果只见岩石上"竹林寺"三字而不见庙宇。来人报告朱元璋后,为一探究竟,朱元璋亲自前来,也算是故地重游。当看到岩石壁上的“竹林寺”三字时,脱口而出“妙、妙、妙"。

为纪念此事,在此地建有"观妙亭"也叫"访仙亭"。亭前小路古称“仙路”,脚踩仙路,自然是洋洋得意。原来的访仙亭已毁,现在的访仙亭是蒋介石1930年重建的新“访仙亭”。

朱元璋脱口而出的三妙,在历史上有的一说,据说是:第一妙,是指这里景色美妙,第二妙,是周颠仙为朱元璋定天下,出的计策高妙。第三妙,是朱元璋派人寻找周颠仙,结果是只见寺字不见庙(妙)。当然这只是野史。

1946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时,曾八上庐山,传说马歇尔和蒋介石曾在此休息晤谈。想到此,让人感慨万分,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世皇"。

观妙亭视野开阔,放眼眺望,山麓远近景物,尽收眼底。附近沿途崖壁之上有许多明清以来的石刻,如“竹林寺”、“梵音寺”、“同舟共济”等。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5)

(一株劲松斜立于石块之上)

14

接着,我们重点游览了仙人洞。“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主席1961游仙人洞时题的诗词让此洞名杨四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传说仙人洞是八仙之一吕洞宾修道成仙的地方。宋人白玉蟾在《授墨堂记》中说: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又得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山洞内精心修炼。

入得洞来,但觉洞内似有仙气飘飘,洞内有池,围以石栏,池内有水。池上有乳泉一滴,浮空而落,名叫“一滴泉”。据说,这滴泉水滴了上千年都不枯竭。石壁上有"天泉洞"、"静善泉"、"洞天玉液"等石刻。洞外有岩石,形如蟾蜍,伸展于陡壁上。石隙上生古松,俗称石松。后人就称此洞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洞中央有一“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

洞前左侧有一株劲松斜立在于一块巨石上,巨石悬在空中,形成一奇观。据说当年毛主席就是立于此处题词的,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影。

正当我们兴高采烈观洞拍照时,突然四周云雾缭绕,别说拍照,十米之外,人就不见。这可是大白天呀。难道吕洞宾踏祥云而归。百思不得其解,很自然的让人有膜拜之意。却又突然云开见日。难道吕洞宾已入洞内?或忽忽又别?恍恍惚惚之间,突然听到老婆笑着说:还不帮我拍照,想什么呢?才把我从梦中惊醒。

游玩了仙人洞,就去了庐山御碑亭。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6)

(御碑亭)

15

御碑亭建在庐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台上,传说周颠仙在此乘白鹿升仙而去。建造风格比较独特,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仙而建。亭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碑。碑上刻着这位皇帝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御碑高约4米、宽1.3米、厚0.23米。是彷木构造的山顶石亭。平面呈正方形。每边宽5.8米、亭高6米、整座亭子内外厚重,亭子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仅在三面有门,一面无门。三面门也已封闭,游人不能入内,我们只能在门外往内窥视。在亭子正门外刻有两幅对联:外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内联是“四壁云山九江棹,四亭烟雨万壑松”。说明了顺应民心的要求。也反映了老百姓强烈追求太平世界的愿望。

在沉迷于朱元璋和周颠仙的故事中,我们坐上游览车返回到花径站,花径站旁边是花径公园。细细的看了如琴湖。重点参观了白居易草堂。

我们一起庐山游(圆梦一游庐山3)(7)

(如琴湖)

16

庐山上一共有两个比较大的湖,一个是庐山博物馆边上的“芦林湖”,另一个是这个“如琴湖”。如琴湖位于花径公园内,1961年建成,是一个人工湖。因它在空中俯瞰形如一把小提琴,故名"如琴湖"。湖中有一座九曲桥,桥的终点是一个湖心亭,是如琴湖的标志性建筑物。

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据称,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而得名。我们沿途欣赏,但见一亭,叫花径亭,亭中有一横石,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

我们游走于花径之间,想像着古人在此观花赏月,吟讨作对,自是快活。而我们后人,每日成群结对,寻着前人的路径寻欢作乐。也不知道每个人来此游玩的目的,感觉,想法。

不想了,去看看白居易草堂,也位于花径公园内。 里面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草堂右前方不远处,站立着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草堂的左侧有一片竹林,茂盛的很,也阴凉得很。许多游客在里面休息、进食。印证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传言。

想当年白居易,因为藩镇派人刺杀了主战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身为左赞善大夫,本职工作应该是多陪陪太子。然白居易率先进谏,主张“削藩镇,为武元衡报仇”。

看来文人也有血气方刚,尽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但主和派担心惹恼了藩镇,便借口白居易越职奏事。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使白居易在此留下草堂、也写下千古绝唱的《琵琶行》。其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个中国人都知道。

白居易既是著名的文人墨客,又是一位园林艺术巨匠。他的诗文以园林为题材的,数不胜数。反应出白居易对天然景物的深入了解和对天然美的观赏能力。

曾经,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妄想写一点诗句装点门面,还写了一些打油诗在我父亲面前显摆。结果父亲立即在箱底翻出《唐诗三百首》给我看,还说:读了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写诗。随着年龄的长大。才发现天下的好诗好词都让唐朝宋朝的人承包了。试想,光白居易一个人写的诗,他自己编辑出来的就有3800余首。像我等凡夫俗子,看来只有读诗,欣赏诗词的能耐。从此再不想写诗这劳什子。

最后本来要去庐山小天池,来到景区跟前有游客说需爬800多级台阶。由于双腿经过昨天的三叠泉之旅,实在乏力、酸疼不已,只好作罢。我们便回到牯岭镇悠闲自得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