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篇主要讨论人生快乐和生死态度的问题第一章讲人生有没有至极的快乐,评世俗人们纵情于感官的快乐,指出至乐为超脱俗情纵欲而求内心恬和之乐第二章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说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忘却死生之忧第三章指出天地间无时不在变化中,人当随变化而安于变化第四章借骷髅写出人生的种种累患所以,为政之道,要使人民“不一其能,不同其事”第六章列子见骷髅而有所感言,以为人的死生当不为忧乐所执第七章写物种演化的历程本篇选经文的一、二、五、七章,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庄子的思想境界全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庄子的思想境界全文(白话庄子外篇至乐)

庄子的思想境界全文

《至乐》篇主要讨论人生快乐和生死态度的问题。第一章讲人生有没有至极的快乐,评世俗人们纵情于感官的快乐,指出至乐为超脱俗情纵欲而求内心恬和之乐。第二章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说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忘却死生之忧。第三章指出天地间无时不在变化中,人当随变化而安于变化。第四章借骷髅写出人生的种种累患。所以,为政之道,要使人民“不一其能,不同其事”。第六章列子见骷髅而有所感言,以为人的死生当不为忧乐所执。第七章写物种演化的历程。本篇选经文的一、二、五、七章。

天下有没有最大的快乐呢?有没有可以养活生命的办法呢?如果有,要做什么依据什么?避讳哪里、居住哪里?靠近什么、远离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天下的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和美名;所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逸、食物的美味、衣服和华美、颜色美好、声音的悦耳;所厌弃的,是贫贱短命和恶名;所苦恼的,身体不能安逸,食物不美味,穿不上华丽的美服,看不到美好的颜色,听不到动听的声音。如果得不到这些,就大为忧虑害怕,这样对待形体,不是太愚蠢了吗!

那些富有的人,因辛苦劳作而产生疾病,积攒了很多财富却不能完全使用,这样对待自己的身体,不是太违反常理了吗!身份高贵的人,夜以继日,考虑着名声的好坏,这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岂不是很疏忽吗!人的一生中,一直和忧惧共存。高寿的人昏昏沉沉,长久的担忧着怎样能不死,那又是多么苦恼啊!那样对待自己的身体,不是很疏远吗!烈士被天下的人称赞,却没有办法保住生命,我不知道这个美名是真的好吗?真的不好吗?如果以为好,却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如果以为不好,却救活了别人的性命。所以说:“忠心的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就退下不要非争论着进谏。”因为伍子胥进谏时争论着进谏了,所以他的身体惨遭摧残;如果他不争论着进谏,就不会成就美名。有真的好和不好吗?

如今世俗的人所做的与所快乐的,我不知道果真是快乐的就是快乐吗?果真就是不快乐吗?我看世俗之人所快乐的,就一窝蜂般的都以之为乐,如醉如痴般好像欲罢不能的样子,而大家都说这样快乐,我不知道这算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果真有快乐没有呢?我觉得无为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的人又以为无为是极大的苦恼。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声誉就是没有声誉。”

天下的是非果然是不可确定啊。虽然这样,无为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可以养活身心,只有无为或许可以做到一些。请让我尝试着说说:天无为所以清虚空邈,地无为所以宁静无事。两个无为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万物。恍恍惚惚,不知道从哪里发出来,惚惚恍恍,找不出一点迹象!万物繁多,都从无为里产生。所以说:“天地无为,却无所不为。”人有谁能学得这种无为的精神呢!

赏评:人生的目的是寻求快乐吗?如果是,快乐的人生从哪里获得?这是人们常常追问的一个问题。“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至乐”是超脱俗情纵欲之乐,“至誉”乃离弃世俗的夸奖阿谀,最大的快乐是忘却快乐,最高的赞誉是忘却声誉,唯有虚静恬淡而不纵欲生活,才能获得性情的恬愉,心灵的安然。

1、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蔬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泾泾(三点水改成言字旁,因为言字旁的jing打不出来)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