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为师之道(什么是时代需要的)(1)

今天教师节,“师道尊严”成为热门词。

何为“师道”?韩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鲁迅说,“古之师道,实在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尊师重教是我们数千年不绝的优良传统,但每个时代所需要的“师道”不尽一致。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师道”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沸沸扬扬的“学生20年后打老师”案在法律上已尘埃落定,打人者正在服刑。案件在舆论场引发的争议其实显示出时代变化的脚步。体罚曾被认为是十分正当的教育手段,所谓“严师出高徒”乃至“打你是为你好”。而在体罚阴影下长大的一群人,有了权利意识和新的教育理念,本能地对当年曾遭体罚者产生了同情。判决书已清楚表明,暴力复仇为法律所断然禁止。不过因此而起的师生关系大讨论是有益的。

观念的水位不断抬升。在中小学校园里,体罚已经失去其原有的正当性。在大学校园里,近年也出现一些极端案例,引起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性质的探讨。社会取得的基本共识是,现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学徒式的人身依附必须破除,在学术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要有界线。

教师群体需要聆听学生、家长和社会发出的新声音。当然,外界也要尊重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自主权。

与此同时,教师群体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让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优秀人才主动加入教师队伍,需要落实到教师的实际获得感。值得欣慰的是,提高教师待遇不断得到政策层面的重申,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比例等改革也在进行中。

各界对教师形象的理解和期许,也应该超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传统范畴。正视教师身上的凡人属性,才是尊重教育规律。

新时期有新规则、新气象,也有新困惑、新苦恼。比如有些老师担心孩子过于敏感或家长过度维权,导致在正常的施教中畏首畏尾。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可谓应时之举。

不难发现,各种变化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规则化。今后,无论是教师群体的待遇保障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手段,都将是基于规则的。此外,教育部门对师德师风的考核也越来越制度化。维护师道尊严,既需要教师群体的自律,也离不开外部的监督。只有规则清晰,才能明辨对错,推动教书育人成为更加干净、体面的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