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其实都是因为误会而引发的。而误会的产生,则往往源于沟通不畅。向别人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准确无误地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因而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一个人的好意被别人误解或者是曲解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以前有个同事,曾经因为发烧去跟他的处长请假。处长顺口问了句:“多少度啊?”结果把那位同事气得够呛,认为处长不通情理,部下发烧这么难受不但不慰问,还乱怀疑。以我对那位处长的了解,感觉同事肯定是误会了领导的意思。因为这位处长比较实在,不善言辞。我想他的真实意思是,如果发烧度数很高,就得赶紧去医院。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误会,不仅会在与外人的交往之中发生,在亲友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也是经常发生的。

我的故乡潍坊有种名小吃——肉火烧。有一家小店做这玩意儿特别地道,多年来生意一直很火,估计老板发了大财。但是这老板很特别,他一不扩张规模、二不装修门面,始终在一处低矮陈旧的平房小院里经营。客人排队买了用草纸包着的烧饼,就坐在摆在路边的一溜小板凳上吃,看上去很乡土、很原始、很低端。但这并不妨碍我爱吃这口,有机会就去吃他几个解解馋。

有一年,我一位多年未曾回归故里的长辈亲戚,国庆期间全家十几口从南方回鲁省亲。我陪着他们转了几个地方,自然不能落下故乡潍坊。在潍坊的一天早上,一位朋友为尽地主之谊,热情地拉了我们去尝肉火烧。因为人多且产量有限,朋友一趟趟地排队、购买、分发,忙得满头大汗,好不麻烦。吃过之后,亲戚们礼貌地客气一番之后,再无他话。

前些日子,我因公去南方出差,有机会再次拜会那位亲戚。亲戚有个孙子,回山东时还是个初中生,如今已是大学生了。亲戚请吃饭的时候,他有些不解地问我:“潍坊的那位叔叔为啥非拉我们去吃那种黑乎乎的烧饼啊,我看见那附近就有永和豆浆、肯德基啥的,又干净人又少,多方便嘛。”我连忙把朋友的用意、肉烧饼的特色、吃那顿饭的费劲等等,好一顿解释。听完之后,他做恍然大悟状:“哦,是这样子的啊!”亲戚的两个南方儿媳妇也露出了相似的表情。见此情景,我明白了,他们当初一定是误会了朋友请吃肉烧饼的用意——以为他是为了省钱。误会的责任,自然主要应由我来承担,因为我没有及时地搞好解释与翻译。

每年大学新生报到之时,送子女入学的父母总会成为一时的热点谈资。今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的孩子,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同学两口子来送儿子报到的时候,我请他们吃了顿便饭。席间,同学儿子对父母来送自己很不以为然。那意思是,他不是那种除了读书啥也不会的呆子,自理能力应付这些事情小菜一碟,父母送他纯属多此一举。听他如是说,同学两口子很不爽,差点跟儿子呛呛起来。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认为父母送孩子上大学无可厚非。我的孩子去北京读大学的时候,我就郑重其事地跟领导请了两天假,理由也很理直气壮——送孩子报到。孩子上大学,这一辈子仅此一次。我送孩子去大学报到,一辈子也仅此一次,因为我只有一个孩子。我之所以要送孩子去报到,是为了体验孩子长大成人的那种满足、幸福的感觉,跟孩子的自理能力强弱无关。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难得机会,我当然不会放过。当我说出上述看法之后,同学和他的妻子深以为然,眼里似乎还有泪光闪现出来,他们的儿子也不再言声。

我的孩子在北京工作之后,她妈妈有点空就想往北京跑。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通常会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行,还是我帮你过去整整吧。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拒绝,说是我自己能行,您就别忙活了。放下电话,做妈妈的总是一声叹息:“唉,孩子翅膀硬了,用不着咱们了。”其实做妈妈的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你直接说想孩子不就结了,非得找些不着边际的借口干啥。

当我把这层意思对孩子说了之后,她也是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啊!我还以为妈妈真是不放心我,非要跑来给我洗洗衣服、整整卫生呢。我觉得妈妈上班本来就挺忙的,再为这点事儿跑来跑去的多累啊。既然这样,她以后再说要来北京,我绝不会阻止了,得赶紧表示热烈欢迎才是啊!”

上面的这些事例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当我们试图向别人表达善意的时候,除了准确完整地表达之外,请不要再去徒劳地寻找其他的一些理由或者借口,不管是为了面子还是别的什么。与此同时,我们还得学会正确地读懂别人释出的善意。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很多情况下,别人话里的一些所谓“恶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瞎琢磨出来的。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有人对自己说时光如梭怎么回复(人为什么越含蓄越易被误会)(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