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枘工巧:坐卧之间,赏器论道

采访/吴少菊 图片提供/万乾堂

展览名片

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0年11月18日~2010年12月7日

展览地点:北京751时尚设计广场木真了艺术馆

发起人:万乾堂刘传生、华艺大荣蒋念慈、文成堂张春林

策展人:于山

凿枘工巧——中国古卧具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2年4月19日~5月20日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观复博物馆

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3年12月12日~2014年1月8日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观复博物馆

策展人名片

刘传生,收藏家,万乾堂古典家具艺术馆创始人,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家具设计师。"凿枘工巧"古代家具系列展发起人、策划人之一,著有《大漆家具》一书。

刘传生:当时在雅昌艺术论坛上,有很多古典家具爱好者,平时在网上交流探讨,每年也都会有一次木版网友的聚会。2010年的木版网友会在北京召开,我作为时任的大会执行主席来组织活动。在北京,资源方面占据一定优势——木版网友比较多,木器的资源也多,但组织大家去"挨家挨户"地看,不仅费时也不能尽兴。如何将这次网友会办得丰实,使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感到不虚此行?与业内几个有影响力的专家、行家、藏家等一起商量之后,我们决定自掏腰包组织一场展览,既配合网友会的活动,便于大家学习和探讨;也是有意识地向社会进行宣传和推广,使爱好者们得到一次养眼的欣赏和精神的享受。

记者:从2012年古卧具展到2013年古坐具展,移师中华世纪坛的"凿枘工巧"系列展影响愈盛。这两次展览较之2010年的展览有哪些改善?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特点(凿枘工巧坐卧之间)(1)

刘传生:可以说2010年的古代家具艺术展,奠定了之后展览的基础。尽管时间、人力、经验各方面都不足,但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展览举办得非常成功,而且产生的社会效益、影响力也非常大,得到了社会地广泛认知与认可。在这基础上,我们又紧接着研究如何有步骤、有计划地把中国古典家具的文化推广出去,由此便衍生出了"凿枘工巧"卧具、坐具、承具、庋具、杂具五大系列展。

目前推出的两次展览与798那次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水平更高,更专业,因为我们把展览的内容归结到了一个点上,在组织、展品征选、向社会大众表达的意识等方面,主题把握得非常明确;二是得到了更多国内外藏家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三是社会的影响力更大了。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特点(凿枘工巧坐卧之间)(2)

"凿枘工巧——中国古卧具艺术展",做床榻的单项展,因其体量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尽管如此,我们也尽量地从床的制式、年代、材质、工艺、文化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三十余件作品,以"史·追本溯源"、"礼·载道于器"、"文·江山卧游"、"安·生息所系"、"艺·匠心独具"五个主题单元,对中国卧具艺术展开探讨。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特点(凿枘工巧坐卧之间)(3)

紧接着就是"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这次展览应该说办得更好,可以说是在有限的能力之下,大家集资共同打造了一场文化的盛宴——从制式来看,展览坐具等级由高到低,高到故宫提供展出的宝座,低到民间的一个蒲团,凡是坐具当中应有的制式和品种,我们都尽量找齐了;从材质上讲,这次展品囊括了传世古代家具的几乎所有材料。展览分澄古、立象、味外、天真、造诣五个板块,共展出一百七十多件来自国内外五十余位藏家的经典珍藏。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这次古坐具展还增加了一个互动环节,将现代多媒体与实物结合,通过视频、坐具制作、专家问答等形式与观众互动。比如现场我们利用现代科技将榫卯结构制成图形,参展者还可以动手参与操作,通过拼接、拆卸,更充分地了解榫卯,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古人制器的理念与其中蕴含的文化。

好的家具展览,靠展品本身说话

记者:"凿枘工巧"系列展览面向大众展示家具文化,这一出发点给策展带来哪些难点?有哪些应对方法?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特点(凿枘工巧坐卧之间)(4)

刘传生:"凿枘工巧"系列展所面向的受众参差不齐,口味不一。就业内人士来讲,有的人也玩家具几十年了,收藏了不少家具,但对于古典家具的文化脉络,了解和认知仍有深有浅;而对于更多的社会大众而言,有的人甚至从来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古典家具,在这方面存在着许多盲点。如何让懂行的人挑不出毛病,叫不懂的人能看进去,这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为此,我们尽量以最简单的手法,从展品本身入手,选最真实的东西。不用我们去多说,家具本身能开口说话,叫外行的人一看,你不想跟它交流,它也能跟你交流,整个展览的效果更好。

当然,一个好的家具展览不是单从哪一个方面就能做到的,它一定是多方面的组合呈现。展品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之外,展厅的设计也很重要,这片绿叶,要想达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烘托展品和整个展场氛围难度也是很大的。另外还要注意文字的注解、资料的运用与引导,通过还原古人生活的场景和空间,把观众带进去,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互动,也能给展览加分不少。

记者:这几届展览各自从策划、展品征集、安排布展到最终展出,您与团队用了多久的时间?在这过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特点(凿枘工巧坐卧之间)(5)

刘传生:像这样大型的展览,按理来说,展览筹备起码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我们的时间比较紧张,几十个人的团队,大都是在半年以内完成的,到最后不说披星戴月,也差不多了,反正就是连轴转。为了展览的最佳效果,仅展品征集就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也就是说从发布邀请函征集、展品海选到学术委员会进行三四次的评选后,才能最终确定展品,这还不够,这之后还要依据展览的宗旨,看看是否有缺少,再有针对性地向藏家征求,工作量很大。

家具展品起码提前一个月到位,因为需要对实物进行各方面的审核把关,查验有否修改或是伪造等问题。我们选出来的参展家具,不是以它的价值或是等级高低来定论,我们不怕它没档次、不值钱,而是一定要保真。从展览全盘来考虑,主要是想向社会来传达古人制器的理念、文化,以及古人生活的一种状况。

展览之前最大的一个感触就一个字:累。因为总担心,老怕做不好。等一开幕,心情就放松了,因为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还是很欣慰的。

静下心来,去找一点丢失的东西

记者:在您看来,古典家具展览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刘传生:我觉得家具展览最大的意义是古典家具文化的意义所在。因为古人制器留下的这些丰富、宝贵的财富,能够带我们去回顾一下历史,这里边有历史的沉淀、有历史的痕迹、有艺术的呈现、有文化的体现、人文的故事等等,这是新作家具所不具备也不能代替的,这是它最大的意义和亮点所在。

记者:您最希望"凿枘工巧"系列展能给大众带来怎样的思考呢?

刘传生:家具是与人类密切接触的一种器具。尽管只是一种器具,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论从造型、制式,还是工艺上来看,它早已是文化的载体了。对于人类的生活、文明,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十分紧要。

但就家具蕴含的文化而言,其实我觉得,即便就目前全国各地制作中式仿古家具的很多人来说,对家具的了解都并不是太深。面对这一现象,"凿枘工巧"系列展希望能让大家静下心来,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古代家具史,去领略古人的制器理念和敬业精神等等,这对于家具行业的设计师、制造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再一个,对于消费者来讲,存在着一些盲目选择的消费乱象,也希望能借由展览,让大家看看古人是怎么择物、怎么生活的。说是回归也好,我们希望大众能够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去找一点丢失的东西。

记者:目前,"凿枘工巧"共推出了三次展览,后续展览比原计划有所推迟,能否透露一些最新的策划或安排?

刘传生:这三次的"凿枘工巧"系列展,我们收获了很多,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定的正能量,确实是件大好事。但是做这样的大型展览除了有学术基础和技术能力外,资金的支持也很重要。往届的展览都是这些爱好者无偿奉献与支持,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我们更希望得到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暂时的延缓不等于不做了,我们也还在酝酿着下一届的实施,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我们还是会继续。

总 编 | 邓雪松

主 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资料来源 | 《中国古典家具》2015年12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