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1)

题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三藏法师义净作

前几年,有个明里卖灵芝,暗地从事“宗教生意”的附佛W道灵芝师姐,通过网络,散播了很多恶意歪曲事实真相,针对大乘佛教的邪知邪见,有的观点我认为具有普遍性,见同心同者众,的确是那些怀抱偏见者吠影吠声者常犯的认知错误,所以本文我重新整理了一番,把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摘出来,与众研习,希望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导正作用。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2)

佛经非佛亲笔写就,通过结集、翻译的佛经是假的。

虽然灵芝的矛头所向主要瞄准的是大乘佛教,但此言论一出,南传佛教也莫名躺枪,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确实没有下笔写过任何一部经典,作为证得无上圆满的正遍知妙觉者,佛陀弘法的特点是随机教化应病与药,是因材施教述而不著的,述而不著,这点很关键。

述而不著语出论语:“子曰:‘述而不著,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尽其所知继续起来流传下去,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籽,没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就是继承、传承、解释,而“著”当然是要自己加工创造了。

释迦佛所证之法,乃依过去诸佛修行所得,诸佛之法,也都不是诸佛的发明创造,而是法尔如是,名曰佛法,所以当灵芝师姐质疑佛经文字过亿佛一生不可能书写那么多经典,佛经必然是伪造的时,我觉得可笑已极,一个号称曾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三皈依破尽就不说了,佛不是创作者不是作家难道这也不知晓吗?

一个人穷其一生埋头创作固然很难写出字数过亿的著作,但教授口述经典(知识)要达到语言过亿简直绰绰有余,何况释迦佛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人天皆化,就算现在的园丁,从业几十年来说过的话,倘若整理成文,字数量也不止一亿吧?!

正因为述而不著,所以佛陀涅槃前,一代时教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典籍,多是在弟子间口口相传,现在的大小乘三藏,全部是佛涅槃后诸弟子结集而成,佛经叙述的内容,是佛向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时对话交流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佛说三乘法,有显密之分,实是佛陀观机逗教的结果。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3)

那么问题来了,诸弟子为什么要结集三藏?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杜绝异说邪见渗入佛法,为了防止三藏教义日久散失,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续佛慧命,三藏整理成册,可以流传后世,可以福泽未来。

大乘典籍是一次性结集圆满的,佛灭度的当年,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尊者于铁围山进行结集,谓之菩萨藏,但大乘的根本结集者并非声闻众,而是文殊、弥勒等大菩萨。

由于情况特殊,小乘方面先后经历了四次结集,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是在佛灭度三个月后正式开展的,三藏的结集,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小乘在初次结集后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了教理,是故才有了后来的三次结集。四次结集彼此间隔的时间较长,总共耗时四百年才大功告成,虽然后三次结集皆有不得已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结集的宗旨正是为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因此,大小乘之三藏,都是佛陀金口宣说,诸弟子结集而成,绝非伪造。

结集经典,工程浩大,其严谨严格,非同一般,仪式倒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公认与佛当时所说相符,即算全体通过,再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小心保存,今天所流传的佛经,最初都是这么结集而来,只有大藏所不录者,才要警惕是后人伪造,学人不宜信从。

而且,几乎所有结集出来的经典,甫一开篇就具足了六种成就,拿经文之首“如是我闻”举例(有些经典作“我闻如是”或“闻如是”,翻译不同,意思一样),“如是我闻”代表的是闻成就,证明了经是阿难亲自听闻佛说非从他闻真实无谬的。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也是佛的遗嘱,佛入灭前,阿难尊者特意向佛请教了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佛咐嘱阿难尊者,所有经典应用“如是我闻”作开头语,“如是我闻”有着断除众疑、息诤、区别外道典籍、有利于修行的功用。阿难尊者身为佛之侍者、佛之法藏,依教奉行,理所当然,故当年阿难尊者初升高座发声唱言“如是我闻”时,迦叶尊者及在场一切圣众,皆堕泪悲泣不能自胜。

尽管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经名各各不同,叙述千差万别,但后世学人不管读哪一部经,大多是从“如是我闻”开始,纵观各宗教之经,只有佛经如此独树一旗别开生面。

事实上,结集经典也是佛陀的遗嘱之一,佛陀入灭前,对大迦叶和阿那律说:“你们替我教诫佛子,在经律论及宝杂藏诸经集结整理完成前,莫取灭度。”诸事交代完毕后,才入大涅槃。

佛法东来,我国的译经大业从缘起到圆满,跨越历史长河八百多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东汉至西晋为萌芽期,史称古译(音译),代表人物是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东晋至隋朝为发展期,其中罗什大师最为杰出,史称旧译(意译),唐朝时步入成熟,走向巅峰,史称新译(直译),以玄奘大师为首。

翻译佛经,工程之艰巨,过程之严谨严格,绝不亚于三藏结集,例如玄奘大师主持的译经院,规模宏大,组织完善,高僧云集,参与者多达三千人之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译主、度语、笔受、缀文、参译等职位,所译出的经文,文文句句都务必保证反复核实准确无误皆无异议全票通过才最终定稿,既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又必须遵循梵本切合原意,如与梵本原意不符,则与佛说相违背,这种情况是决不允许发生的。这些前辈译经师们都是梵汉皆通,文学素养登峰造极的超一流僧才,尽管风格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哪位译经师,采取的是哪种译法,其主导翻译出来的汉文佛经,都是精益求精,与佛说无有差别的,为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时候的佛经翻译工作,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方可进行,所以除了直接参与译经的佛教“内部人员”外,朝廷往往还派有“监护大使”,一般由朝廷高官出任。监护大使在佛经翻译完成后,担任监阅的职务,此时其实已不需要译文巧拙的审查,仅仅是一种荣誉监督,当某部经典译成后,译主如果认为已经完善妥当,即交给监护大使,由监护大使上呈朝廷,以供皇帝阅览。

有的皇帝,也赐以御制的序文,如玄奘译大师译出瑜伽师地论后,唐太宗曾赐以大唐三藏圣教序,因唐太宗的序文,当时身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也跟着写了一篇述圣记。每部经论的翻译,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履薄冰,谨慎从事,非一人之力单枪匹马能够胜任。据记载,义净大师译场用“二十馀人次文润色”,翻译婆沙论时,有“三百人考正文义”,所以印光大师才会说,“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万世师表孔子没有执笔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道德经究竟是否出自老子之手,至今存疑;穆罕默德目不识丁,古兰经是经他口述弟子们笔录汇集的,圣经的作者也不是耶稣。

由此可知,圣人出世教化众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述而不著,其“言行语录”是弟子或隔代弟子整理成“经”流传后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经中所述都完美体现了圣人的伟大思想。何况佛教的大小乘三藏,首次结集均是由佛陀的亲传弟子完成,虽然小乘方面其后又经历了几次结集,但意在清除混入教中之外道所改窜的佛典扰乱的教义,是挽救之举,而非重新再造经典。

我们后世学人,真的应该遥礼感恩谨记那些结集者译经师,没有他们的良苦用心,恐怕我们今天纵得人身,也无缘听闻佛法。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4)

怀疑经典结集者译经师有没有开悟,所以佛经是假的。

这么荒谬的疑问,是灵芝门徒传达出来的,与其“恶见”一脉相承,有必要拎出来掰扯掰扯,不幸的是,这次南传佛教依然躺枪。

大乘三藏的主要结集者,是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为主导的十万菩萨摩诃萨。文殊菩萨是过去久远劫前的龙种上尊王佛,现在的北方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当再成佛号曰普见,他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只因一佛一世界,二尊不并化,故示作菩萨,为释迦佛之大法王子;“佛之长子”普贤菩萨,也是古佛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助佛弘化的,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他的十大愿王是学佛人成就佛道的必修课;弥勒菩萨目前是一生补处菩萨,次补佛处,今在兜率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即当来下生之弥勒尊佛,其余诸大菩萨数量广多,就不逐个列举了。

小乘三藏第一次的主要结集者,是以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为掌舵的五百大阿罗汉。大迦叶尊者在佛成道后的第三年随佛出家,只八天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平生以苦行著称,头陀第一,灵山会上,佛陀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于他,后世尊他为“西天禅宗初祖”,未入涅槃,现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佛出世。

佛陀的十大上首弟子中,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强,多闻第一,他为佛侍者二十五年,专注服侍佛陀,谨记佛陀的一言一行,佛陀所说之法,他无一不知,无一忘失,文殊菩萨赞叹阿难尊者说:“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大迦叶入定后,阿难尊者继承其志,率领徒众继续弘扬佛法,后世尊他为“西天禅宗二祖”;优波离尊者证悟以后,因其个性拘谨,最注重生活中行住坐卧的威仪,佛陀所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遵守,秋毫不犯,被誉为持戒第一,律藏的结集,他功不可没。其余诸大阿罗汉,数量亦广,不便一一举明,其后三次结集的领导者参与者,也都是学养渊深解行并重的大成就者。

汉文佛经的译经师们,像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等高僧,无一不是通达三藏,博大精深的大善知识,他们的译场,多是国家设立,帝王护持,以举国之力支持起来的译经大业,为我们华夏民族民族及子孙后代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5)

所以,我想问问灵芝,上述这些大菩萨、大阿罗汉、大善知识,他们开悟了吗?恐怕不只开悟了吧?好歹你也学过几年大乘佛法,对于文殊普贤弥勒等菩萨的真实身份一定不陌生,那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等阿罗汉呢?他们只是阿罗汉吗?他们不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的大菩萨吗?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等译经师,他们在世时不曾显露本迹,但一生德业隆盛,饮誉遐迩,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人天罕见,难道没有难以测度的秘密身份么?

可见汝号称开悟是假妄语是真,分明也是旅泊三界以苦为乐的迷途羔羊,邪知邪见,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编造的W理X说不描自黑,越描越黑,哪里有一点开悟者应有的姿态。再说开悟一事,本就是说不得不可说的,一个真有修行的开悟之人,就好比是富可敌国的富豪,深刻明了才(财)不外露功德隐藏的道理。所以,如果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犯的便是大妄语了,谎言重复千万遍也不会成为真理,因为假的永远真不了,因为明白人永远比糊涂人多。

真开悟者在生活中必定是自然而然的低调谦虚,和光同尘,老实修行,默默的用正知正见正能量去影响他人,有人询问自己是否开悟,肯定否认说没有,不会开口承认,更不会闭口默认,因为默认等于承认,一样是大妄语。反观灵芝的徒众,一致对外炫耀灵芝是“开悟者”,我看要么是其亲口承认的,要么是其闭口默认的,否则徒弟是怎么知道师父开悟的?不知道灵芝是怎么开悟的呢?有师印证么?无师自悟者都是天然外道,你悟的是哪门子的道?名闻利养?酒色财气?

印光大师说:“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即使这个人真的是佛菩萨阿罗汉应世,如有必要显露本迹,也只会在舍寿命终前当作遗言交代一下,以此增加信众学人的信心,凡是那些莫名其妙自称开悟,自称佛菩萨转世,自称已成仙了道的人,不问可知都是假冒伪劣邪心取利者。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6)

佛教历经数次法难,佛经已被彻底销毁,现存的佛经是伪造的是假的。

很遗憾,南传佛教再次躺枪。

通过上述两点分析能够得出结论,佛经是无法伪造的,大小乘三藏的结集,汉文三藏典籍的翻译工作,背后都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古印度的阿阇世王、阿育王、迦腻色加王、中国的汉明帝、姚秦王室、唐太宗、武则天等都是为佛经结集佛经翻译保驾护航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护法,要让这些帝王们不约而同前赴后继兴师动众的去弄虚作假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的护法行为,如果不是源自于信仰的力量,不是为了实践菩提心,又是为了什么呢?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7)

当然,有护法的明王,就有灭法的君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起生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逃不过如是法则,佛教也不例外。“三武一宗”制造的灭佛事件恰好应验了这个道理,但实事求是的说,三武一宗法难,史实俱在,证据确凿,绝非像灵芝信口胡扯的那样“灭得很彻底”。

四次法难中,魏太武帝与周武帝灭佛仅限于北方,南方佛法仍然昌盛,周世宗柴荣彼时也未一统天下,势力有所不及,所以尽管他们的灭佛运动声势浩大,但随着自身性命的凋零,其继任者上台后,依旧大力倡导佛教。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例子,当时柴荣灭佛,他就倍感不妥,北宋政权建立之初,便一反前朝北周的政策,下诏复兴佛教,先停止了寺院的废毁,后普度童行八千人,继而又派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前往印度求法,又令内官张从信于益州(成都)主持刻经大业,历时12年,利用当时最新的印刷术雕刻了中国第一部官刻本的佛教大藏经开宝藏,开宝藏刻成13万张板片,收书1076部(有说1085部),为卷5048卷,分装480帙,因始刻于开宝时(太祖开宝四年(971)--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合计12年),后世遂称宋开宝刊蜀本大藏,亦称开宝藏。开宝藏也是中国第一部木版雕刻的大藏经,其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更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经共同依据的祖本,太祖之后的各帝对佛教的政策大体不变。

相比前两武后一宗,唐帝国信奉道教的武宗皇帝发起的灭佛运动才是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连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一并株连。但是,我前面提到,玄奘译大师翻译完瑜伽师地论后,唐太宗曾赐以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任太子高宗李治也写了一篇述圣记,以此称扬佛教和玄奘大师,是以后来老李家的不肖子孙武宗灭佛毁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都保留下来了,因为上面有太宗皇帝给写的序呢,小武子必须得表示孝顺尊重啊,对不对?玄奘大师的智慧和方便真不是盖的,有先见之明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宗早逝,灭佛之举后继无人,后续即位的宣宗皇帝号称“小太宗”,他可是位圣明君主,崇信佛教,所以恢复佛教也在情理之中。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水深火热的法难中为保全经像而做出努力牺牲身命的四众弟子,没有他们不惧强权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佛教就不会有后来的顺利复兴,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佛教,佛弟子应该知道,北京的“房山石经”就是应对法难的产物,是前辈高僧们的心血结晶。当然,中国佛教能屡屡实现“多难兴教”,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佛教自东汉正式传入以后,思想已深植民心,哪怕屡遭重创,也能涅槃重生。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8)

但是历经这些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国佛教也确因元气大伤一度暂衰,大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已不复再见,两大重要支派南传佛教、西传佛教受到严重打击,佛教至此再也不复国教气象。

幸运的是禅宗因其特殊教规(自耕自食),契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因缘,在法难中损失最小,之后迅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门,引领诸宗全面崛起,影响深远,不得不说这是得益于禅宗祖师们的先见之明和敢于大刀阔斧深化改革的勇气。

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当事帝王,动机不一,情况不尽相同,但真实目的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经济利益矛盾方面等问题。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后来的高僧们也格外懂得吸取教训,从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到近代太虚法师提出的“人间佛教”理念,再到今天佛教界倡导的“爱国爱教”思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佛弟子都在为佛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宗教形象”而奋斗不息。

关于历史上的佛教法难,本打算只谈三武一宗点到为止即可,但考虑到灵芝是以反佛谋利利欲熏心的“教科书式”的演技派,向来无视真相,不讲究实事求是,最为擅长断章取义误人子弟,我料她决计不会这么轻易善罢甘休,是以发生在古印度的那场特大法难,仍有必要梳理梳理。这件事情,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记”时也提及过。

过去玄奘大师留学那烂陀寺,于即将回故国前的某天晚上忽然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不由自主的走出了寺院,当转头回望的一刻,竟看见宏伟壮观的那烂陀寺烈火燎原,大为不解,这时,文殊菩萨影应梦中,解析因由,玄奘大师才恍然大悟,醒来后嗟叹不已。

现实中,也就在玄奘大师求学那烂陀寺期间,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诞生了另一位世界级的宗教领袖穆罕默德,公元647年,也就是玄奘大师回到大唐的两年之后,戒日王逝世,公元1193年,正值中国南宋绍熙四年,终于玄奘大师的梦境成真,历史也见证了印度佛教被伊斯兰教毁灭的事实,那一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率领大军势如破竹,侵占了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到严重毁坏,大批僧侣逃往藏地避难,从此那烂陀寺辉煌不复,化成废墟,渐被遗忘,全世界的佛教中心也由古印度正式转移到了中国。

但是,在这场特大法难来临之前,经过中印两国历代高僧大德的共同努力,佛法东传的大事因缘早已圆满完成,佛陀的经教早已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源远流长,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并非悲剧,反而是佛法光大的一种方便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9)

恶意歪曲“真经不在纸上”的真实之意,自欺欺人,证明佛经是假的。

“真经不在纸上”,是灵芝体系的口头禅,表面上针对的是大乘佛教,但遍观灵芝所有涉及佛教的谬论,无不是将大小乘佛教一网打尽,用心之毒,细思极恐。

佛住世时,同弟子们说法开示,的确没有依靠现成的文字材料,说句实话,那时候的四众弟子,累世修行,因缘和合,才等到了这辈子以佛身得度的殊胜际遇,加上佛善巧方便教导有方,只要稍微解惑答疑,几乎都能即身成就,甚至很多是直下承当,有没有文字对这些上根利智者来说真的无关紧要,佛说的法在弟子间口口相传,纵使日月岁深也无须忧虑变味或者忘记等问题,即使遇到争议,佛也能扭转乾坤,但佛涅槃后情况就有变化了。

所以菩萨罗汉们发心结集三藏绍隆火种,就是为了给后代学人提供方便,让他们有经可读,有法可依,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毕竟芸芸众生,能以佛身得度者上根利智者永远只是少数,无法脱离文字的学人却多如牛毛。比如我本人,当初未入门不知佛经为何物时,被影视剧误导,以为佛教就是烧香磕头吃斋练武,嗤之以鼻,学经之后才懊悔从前的傲慢偏见是何其顽固,见闻觉知因此更新换代。

灵芝歪曲“真经不在纸上”的理由有四点,逐个来看。

佛经里的文言文晦涩难懂,是译经师故意愚弄世人,应该译成白话文好懂。

这个理由一看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文已经提到过汉文佛经翻译的三个主要时期,宋代以后,佛经的翻译逐渐减少,但是由于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相应的加快了许多,元朝灭后,汉文佛经的翻译便宣告停止,因为高山已立,大业已成,已无经典需再翻译。

由此可知,汉文佛经的翻译都是在古代完成的,用文言文天经地义,论语、道德经是文言文,史记、孙子兵法是文言文,五四运动以前的典籍,都是文言文写就,文言文就是那些时代的白话文。

我们总不能要求古代的译经师们穿越到现代学完白话文后再回去译经吧?总不能把自己读不懂的书都说成是假的吧?总不能因为自己证明不了万有引力相对论就棒杀牛顿爱因斯坦吧?总不能因为高考失利就否认孔子吧?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古文没学好,不能怨教材,不能怪老师,何况,今天已经有不少佛经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了,我们是可以参考着读的啊!

②很多法师也读不懂佛经,所以干脆提倡念佛,简单明了。

法师者,以法为师,讲经说法是法师的终身事业,奋斗不息,岂有读不懂佛经之理?这个理由简直就是栽赃陷害,是对法师这个尊称的极端轻蔑,是对念佛法门的严重曲解。

我不否认佛经确实非常之深奥难懂,光是字面意思,没有些古文底子的人都很难吃透,何况了悟经中的殊胜法义,诚如佛陀所言“我法妙难思”,一般人就算活到老学到老,尽此报身也未必能“略知一二”。但如果妄下判断,认为某些法师是因为读不懂佛经才提倡念佛法门的,就是在颠倒黑白贬低净土宗了。

释迦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问自说,特别讲了净土法门,代表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就是说,第一个推荐净土法门的法师正是佛陀本人,且以慈悲哀愍,独留大本,止住百岁。

当然,佛时代并没有大范围形成专门的念佛法门,念佛一法正式成为法门,得力于我国“净宗初祖”东晋慧远大师的大力弘扬,以及后来十二位净宗祖师的踵事增华,净土宗也因此应运而生,净土宗的诞生,具有超时空划时代的意义。古往今来的法师们很多都习惯提倡念佛,此乃遵佛之教,有何不可?华严经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往生,难道有假?无量寿经(净土法门)释迦佛嘱咐给了未来的弥勒佛,难道是虚?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句“南无阿弥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是释迦世尊在五浊恶世所得的三藐三菩提法。专念阿弥陀佛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等于总持总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念念之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往昔都是因念佛而成就的,十方诸佛也是因念佛而成佛的,如此稀有之法,法师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提倡?

相比其他的“难行道”法门,念佛法门是横出三界的“易行道”,特别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但佛又说他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到众生若无善根福德因缘很难遇见,即使遇见也未必生得起信心,更遑论行持,难到唯佛与佛乃能彻知,所以“难信易行和契理契机”才是法师们主动提倡念佛的初衷,耳提面命,生怕众生因缘错过,生死难了。

但你若认为法师们提倡念佛得度是想放任自己不学无术就又大错特错了,净宗十三祖,哪一个不是精通三藏法财无量?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即使寻常的念佛人中,也是人才济济,净业行人固然是以信愿持名为主要功课,但不代表他们就放弃了六度万行,四弘誓愿从来就不是口号。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10)

③佛菩萨是因救度众生而成就,非诵经学经之功。

“救度”是救助众生出尘俗离苦得乐的意思,也就是说佛菩萨普度众生,旨在令众生解脱生死免受轮回证大涅槃,这种救度是无漏救度,方式就是“说法”,如其他解救诸苦诸难诸厄等等,均属授人以鱼的有漏救度,治标不治本,只有说法才是救度的最高标准终极目的,众生应以何身得度,便现何身而为说法,一切诸佛菩萨成就的动力就是为众生说法,所区别的是说法的细节各有不同而已,佛菩萨们都是“思想家”“教育家”。

但是,说法者需有法可说才行,也就是说说法者要有知识储备,要有真实的修行经验,要有智慧证量,如果佛菩萨们因地修行时没有以法为师信受佛语,没有听经闻法修六度万行,他们是如何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的?他们是如何获得无量智慧的?他们是如何掌握权巧方便的?他们是如何自我成就的?

一个人励志做栋梁之才报效国家,却不肯按学校的既定教材为辅导好好学习,反而去外面学些歪门X道的东西,连最基本的“修身”都做不到,他将来靠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一个人空有度生之心却不肯依靠经典如理如法修行,而是放弃正法大道接近恶知识广学邪法非法,最终的结果不问可知,要么是横冲直撞找不着北,要么是病急乱投医,如灵芝一般颠倒梦想,自以为行善积德修成功果,殊不知已然被众生所度,自取灭亡了。

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灵芝所谓“佛菩萨是因救度众生而成就,非诵经学经之功”的理由,和今天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如出一辙,不过是无能之辈的自我安慰,是井蛙之鸣。

④供养三宝不能得无量福,诵经持咒不能消灾免难。

昔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某日遇缘殊胜,亲见文殊菩萨显圣,于是作为发起众礼拜请问:“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这里文殊菩萨除了谈念佛,还谈到了供养三宝,并表示此二法门是“福慧双修”的捷径,实际上也提醒了我们,修福修慧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供养一法当与净土法门相结合,不应求人天福报,要让供养成为净土之因、华藏世界之因,佛果之因。当然,本事例有它的侧重点,供养主要是修福,念佛主要是修慧,但事实不可能是如此绝对的,信受念佛法门需要多善根福德因缘,而供养三宝如果能跟理体相应,一样能够智慧开显,两者是圆融无碍的。

“一切世间诸安乐,皆由供养三宝生,故当恒勤供三宝”;“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镜,速成无上佛菩提”。佛经中有关供养三宝的开示不胜枚举,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只要众生奉行不悖坚持不懈,不管多少随心量力,就算只供养一砖一瓦,一香一花,粒米茎菜,然则滴水入海同海广大,微尘落地同地辽远,纵海有枯地有尽,但其福无有穷尽。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案例可证明供养三宝得无量福是真实不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从古到今已然千锤百炼,无数修行人从中受益,成就慧命。

不能不提的是,佛教接受供养的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四事供养”,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衣服、饮食、汤药、房舍,佛时代就是以此标准执行的。虽说万行以供养为先,但具体的供养形式还是会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只是到了现在到了中国,大多数人更习惯“金钱供养”了,大概是觉得用钱方便吧,佛教只得开缘随众了,如此一来,也招致了许多口舌非议,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成见颇深针锋相对,而佛教饮水思源回馈社会的慈善之举,常被忽略不计,比如灵芝等众,他们对供养的理解就是肤浅至极的,认为佛门接受供养就是贪图金钱敛财至上,所以灵芝才敢大胆吹嘘不收供养,炫耀出淤泥不染,却从不审视自己有无资格接受供养。

对于供养三宝,我们应该庄严心态正确认知,佛法僧作为世出世间的无上福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能让一切众生入大乘道圆成佛果,众生发心供养三宝,是因为众生必须通过供养三宝才能积资净障培植功德福报,并不是三宝贪求众生的供养,供养者若以“恩主”自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诵经持咒能否消灾免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有人浑然不觉,应该自我检讨,据我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我非常相信诵经持咒是现前当来受益无量的,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福慧业力截然不同,所以受益的时间方式大小多少迥然有异。甚至很多时候因为努力精进反而导致对境频生,不是业障现前,就是逆缘来扰,往往越是发大勇猛,越是磨难重重,让你误以为前途渺茫,解脱无望,连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也无法感知。其实西天路上,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难不是考验呢?欲至桃源圣境,必经山重水复,与其垂头丧气失去信心,不如顺其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岂不快哉?何况这些对境,本就是消灾解难的表现,只是一旦磨难来临你丧失了正见退转了初心,那就只能怨自己了。

很多人诵经持咒无法获益乃至学佛修行走火入魔的根源所在,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们对佛法缺乏正信,正信缺失,愿行便沦为空谈,信愿行三资粮不具备,修行无异是做无用功,轻而易举就沉醉在了轻慢佛法偏激反智的迷局。所以修行路上的种种磨难,对他们而言不是天将降大任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是欲作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而是佛菩萨的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付出一点就巴不得立竿见影兑现福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修行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既然上了如来的法船,就要做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思想准备,勤发菩提心向利己主义宣战,不达涅槃城誓不罢休,把一切的艰难困苦,当成助道因缘,切莫执着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切莫奢望坐收渔利,不劳而获,切莫忘记我们诵经持咒是为了明心见性,不是盲目追求消灾免难,舍本逐末。

是故,行持善法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撒网无有是处,佛不是一生修成,是行六度万行经百千劫渐修而顿悟的,菩提路虽远,只要勤行精进,终须有到之日,我们信佛学佛就是在走佛走过的路,所以说佛经是成佛的路径,是导引众生破迷开悟的明灯,众生唯有持经修行,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不走弯路明理了义。

最后回到论题“真经不在纸上”,真经真的不在纸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法显大师、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等取经人,不惜长途跋涉为法灭身也要义无反顾西行天竺求取的经典,自然是真经无疑,古印度的高僧们为了佛法东传苦心孤诣费劲艰辛辗转带来的经典,自然也是真经无疑。佛在经轮利益具十万功德经中说:“阿难勿忧恼,我于未来时,转作文字形,而利益汝等,于后五百岁,我住文字体,应作世尊想,于彼生恭敬。”可见佛经是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我们见到佛经如同见到如来本身,皆应恭敬、礼拜、供养。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但为什么祖师大德也会说类似于“真经不在纸上”的话呢?祖师大德当然不是灵芝,他们说“真经不在纸上”,不是信口开河混淆视听,不是认定佛经是伪经,而是教导学人读经学经不能死记硬背照本宣科,要用心体悟明理了义,要活学活用解行并重,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化有字经为无字经,只有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才能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祖师大德说“真经不在纸上”,是在用“破相”的方便法教化学人,不是诱人破见制造信仰危机,丹霞烧佛的良苦用心也在于此,灵芝等众道听途说,鹦鹉学舌,不求甚解,以小儿之智揣摩成人心理,以凡夫常见测佛知见,实在可悲可怜!

佛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佛经的形成与流通远比我们想象的专业和艰难)(11)

中国近代晚清时,学术界受欧美一神教排他主义消灭主义的影响,疑古之风盛行,此风先刮的是日本,又从日本吹到了中国,时值国家风雨飘摇,列强的文化霸权跟着军事强权趁虚而入,大有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举剿灭之势,所幸天道公正,宵小之辈未得逞,然时至今日,流毒已根深蒂固,释道儒、中医、汉字等传统文化深受其害。

有人就曾评价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大乘经典属于伪经,说这些话的人,多数是别有用心且没有实际修持,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是未全生信就是狐疑不信或者不能解了,只是以字释字,冒充内行,评古判今,他们不受持佛戒,对于破坏佛法的因果根本无所畏惧,胡言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佛法的真伪并非没有办法辨别,通常二乘法的印定标准是“三法印”,大乘法的印定标准是“一实相印”。

三法印出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一实相印亦出大智度论,以为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是指诸法的真实相,诸法是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诸法本来之真实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说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觉之所知境,其余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圆满。初发心菩萨,虽未能证知诸法实相,而能依佛之智觉察,亦可通达诸法实相,其实三法印即一实相印,以皆明诸法因缘生,无自性,依一实相之三方面分别解释,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贯通为一实相印,唯与三法印不同的是遍一切法即毕竟空,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遍一切法即八识二无我,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碍。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很好的贯彻了三印与一印。

神医扁鹊有次和徒弟谈论医者救死扶伤的问题,扁鹊告诫徒弟说:“信者医之,不信者不医。”徒弟不解:“医生的职责不是救人么?”扁鹊说:“信者,患者本人意愿强烈配合治疗,身体机能恢复得快,不信者,患者内心潜意识就暗示这肯定不行,又怎么肯积极配合?分明是他喜欢疾病缠身,你为何要夺人所好呢?”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去对照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是不是有一种豁然顿释的法喜?

同理,佛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佛如善导,导人向善,行与不行,过不在导,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是故,学佛人如果不信佛语,讳疾忌医,修行是不能成就的。因此,大乘非佛说,可以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