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视旧秩序,把权力放在第一位,自私,心狠手辣;自信,有治国大才。

详细可以看这篇材料:

在乾陵,品味无字碑折射的自信与豁达

史学上如何评价武则天(如何客观的评价武则天的功过)(1)

现在关于武则天的小说和影视剧,多数将关注点放在武则天的宫斗和私生活方面,毕竟八卦内容更容易吸引普通大众的兴趣。但其实作为共掌朝政的天后和建制称帝的唯一女皇帝,从政治人物这一主要属性,去研究武则天的政治得失,才是观察武则天这个特殊历史人物的最好的视角。

史学上如何评价武则天(如何客观的评价武则天的功过)(2)

从前期吹枕边风贬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首领,到公元660年因唐高宗李治风疾发作而开始代李治处理朝政,再到公元690年临朝称帝并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先后以皇后、天后、太后、皇帝的身份掌控朝政将近半个世纪。期间功过是非,历史争议颇多,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界和史学界评价相差甚大。客观地梳理一下,其施政举措大抵如下:

一是完善科举制度,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选用官员。武则天开创殿试体制,于公元690年在东都洛阳上阳宫洛成殿亲躬策士,开殿试之先河;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加考试科目,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寒门学子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为了确保科举考试公平公正,防止营私舞弊,武则天又发明了“糊名”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考官阅卷前必须用纸糊上试卷中考生的姓名,这一体制一直没用到今天的各类考试中;于公元702年首创武举制,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武艺、军事、科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提高庶族官僚的地位,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彻底打破了关陇贵族把持100多年的朝政垄断。这些重视人才、挖掘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举措,为朝廷选拔出狄仁杰、张柬之、裴行俭、唐休璟、娄师德等一大批才识之士,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储备了姚崇、宋璟等治国名臣。这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举措,因选官范围广泛,任用人数众多,虽然难以避免有滥竽充数的人,但瑕不掩瑜,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小小过失。毛主席评价武则天的用人之术说: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

二是以农为本,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武则天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加以惩罚。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她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督促地方官员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查找了唐高祖以来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共100多处,要求对其修缮,并另外要求再兴建40多处,这些工程都发挥了灌田作用。在农业税收方面,除了要求农民承担均田制的调庸之外,不曾增加苛捐杂税,也没有征收过汉代就有的盐税铁税。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虽有边疆战争,但无农民起义,国库充裕,家给人足,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数据。

三是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执政期间政治清明。今天纪检监察部门普遍使用的意见箱,最早的雏形就来自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鼓励群臣上书言事。铜匦设计得十分巧妙,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但投递者无法取出来。同时,还配备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充任受理官员。武则天在通过匦制接受大量告密信息的同时,也在当时实现了最高效率的下情上达、广开言路,各级官员颇为忌惮,再也不敢胡作非为、轻举妄动。因此,武周以后的李唐皇帝们并没有废除匦制,而是大体上沿用。她着力整顿吏治、严惩贪污,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整体而言,武则天执政期间政令严明,刑罚严峻,政治清明,但也滥用酷吏,冤杀者众多。就算对武则天极为不齿的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对武则天的吏治作出中肯评价:“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四是军事向内收缩,对外战争失利较多,但后期重置安西四镇巩固了西部疆域。武则天之前的两任皇帝(可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和继承其志的唐高宗)致力开边,兵锋一度西临咸海、东并朝鲜。到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前两任统治者扩张过度,国力损耗巨大难以为继,此时均田制也逐渐瓦解导致府兵急剧减少,再加上武则天为了巩固权力而滥杀程务挺、弃用王方翼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武则天时时紧绷的权力危机感使得能够让她放心给予兵权的优秀将领少之又少,对内还得防备李唐宗室和旧朝故臣的复仇,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几乎将太宗、高宗辛苦经营的安北、安西全部放弃。不过,作为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皇帝,她称帝数年建立绝对权威掌握绝对权力之后,积极准备收复失地,特别是在公元692年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到了她统治的晚期,大唐疆域大部分已经收复,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史学上如何评价武则天(如何客观的评价武则天的功过)(3)

五是身体力行,推动文化发展。武则天爱好文学,广涉文史,精通史籍诗文,颇有诗才,精于书法,还创作了一批诗歌乐舞。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宴会赋诗、应制赋诗十分盛行。就算是讨伐自己的檄文,她也能客观地为作文者骆宾王的才华叫绝,并感叹“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在她的统治时期,以陈子昂等人为代表,文风一改六朝以来的柔弱华丽,代之以质朴刚健,开创唐代散文格局;宋之问、沈佺期创作出第一批成熟的格律诗(律诗与绝句),成为后来唐诗繁荣的先导;朝廷组织专门人才,编辑了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文馆词林》及更大的《三教珠英》,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等人编纂《要览》、《字海》及《乐书要录》等书,《字海》中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随着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刺激了文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激发了老百姓读书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书”的社会风气。

从武则天的种种行为来看,基本可判断她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武则天是把个人权位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人。凡是对她攫取最高权位稍有妨碍的人,无论亲疏远近、忠臣名将,一概以无差别的狠辣手段处理,乃至不惜亲自弄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大量被冤杀的李唐宗室、朝廷大臣就更不值一提了。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皇帝颇有共识,无论是亡国昏君、还是雄才伟略的千古明君,在这方面倒是都高度雷同。比如,秦二世胡亥短短几年时间就让自己的老爹秦始皇断子绝孙,汉武帝听信谗言杀了自己的太子刘据,唐太宗也屠尽自己兄弟。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1.封建王朝能竞争当上皇帝的人皆是不择手段的狠辣之辈;2.不受约束的权力最终往往任性而为。

第二,武则天是有治国大才的人。她执政期间,知人善任、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其孙子唐玄宗打造中国封建历史最顶峰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政绩虽然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千古一帝,却也比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优秀太多。

非凡人成就非凡事。武则天从一个侍奉父子两代君王的后宫佳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成长到临朝称帝的唯一女皇帝,其思想之无畏、心性之坚韧、智慧之多谋、手段之狠辣,不用细究,也知非凡。按照正常运行的男权社会秩序,武则天无论才华如何非凡,永远不可能坐上皇位。要为不可为之事,必然采取非常手段。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成为她登上皇位的必然前提。伴随权力斗争的,历来都是腥风血雨。武则天用小人夺权的同时,能用君子治国,“收天下民心”,比普通帝王已不知高出多少。

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既难以做到完美无缺的好,也很少天生就是十恶不赦的坏。特别是历史上的政治风云人物,其统治举措往往让一些人受益,同步伴随一些无辜的人被牺牲。一味地神化,和完全地否定,都不客观,也不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