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1901,科举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唐朝的科举内容有什么)(1)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唐朝的科举内容有什么)(2)

制举也称为制科。制举是由皇帝颁布举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拔有杰出才能的人,考试地点一般在皇宫内,有时也设在皇帝巡幸之处。

制举考试最初为口试,后改为笔试,一般情况下皇帝会亲临现场。制举是皇帝位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制举的科目繁多,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辞等科。制举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最为兴盛,后来逐渐衰落。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唐朝的科举内容有什么)(3)

制举是为了选拔有杰出才能的人,所以重在考察应试者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唐代制举及第者多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制举及第后的待遇也要比贡举高。制举及第且成绩优秀者当即授予官职。

贡举,又称常科。一是由州县举送的贡生。乡贡是考生自己到所在州县报名,通过州县举行的考试后,再由州县举荐到礼部,参加贡举的考试。另一类是学馆生徒,他们经学校考试后,成绩优异者被选送参加礼部考试。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唐朝的科举内容有什么)(4)

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熟读、北宋儒家经典原文及注释的能力,而进士科考诗赋,重视应试者的文学才华。在唐代科举史上,明经科的地位不断下降,而进士科的地位不断上升。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 一定程度上而言,进士科杂文用诗赋,对唐诗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代进士科一直到了唐文宗太和七年才停止了诗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