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极不情愿地被朋友拉去参加聚会。

参加聚会,无外乎都是在说单位的一些事,然后把酒言欢、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能好到天荒地老,只是以后的日子多半会忘却这些无意义的社交。

这次聚会上,有一位穿着普通的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坐在那里,没有像别人那样玩弄手机,而是不时听着别人的话语,偶有眉头紧皱,应该是在思考。我悄悄问身边人:她是什么情况啊?

身边人稍有迟疑,说:“她离婚了,一个人带孩子挺不容易的,后来只要有机会就参加学习培训,现在是行业里挺有名气的讲师。这个姑娘不服命啊!”说完,一脸钦佩的样子。

人有很多种,有些永远是扎堆众人中,看着别人,随波逐流;而有一些人总是孤独无比,厌倦随波逐流,始终要与命运抗争,争取做自己的主人,在他们看来,或许这才是为人处世中真正的底气吧。

比如,民国才女陈衡哲,眼界宽广,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自强不息,打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民国才女之陈衡哲,陈衡哲民国才女(1)

他们

天行健,女子也当自强不息

在江苏常州出生的陈衡哲,没有按家里的意愿和大部分富裕家庭里的大小姐一样成长着,她的表姐走出闺阁,做了一个独立自强的新女性,因而认识的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比如梁启超、蔡元培、孙中山。表姐勇敢走出闺阁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她带来极大的触动,原来女子除了嫁给达官贵人做少奶奶,还可以这样的活着。

要说表姐只是带给她精神上的触动,那么她那个开明的舅父就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陈衡哲,成为她的造命人。

他对陈衡哲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希望你造命,我也希望你能造命——与一切恶劣的命运奋斗”。

1903年,十三岁的她离开了家,只身到广东投奔舅舅,开始了她的造命生活。她打算去一个新式女子医学院求学, 但是,她的年纪还较小,学校拒绝接收她,无奈之下,舅舅帮她收集进步报刊杂志和教科书给她,还专门请数学和卫生课的老师给她讲课,不仅如此,舅舅还骑马回家给她讲一个小时的课,然后再回去上班。在那个狭隘、封闭的时代,舅舅在少年陈衡哲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畅游世界的窗口,在她的心中钉下一颗思想要独立的钉子。


民国才女之陈衡哲,陈衡哲民国才女(2)

我想,她不仅是女子独立自强的榜样,更有舅舅耳提面命的启迪,她发誓“我一定要找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人,自己缔造美满的爱情生活。”

所以,十七岁那一年,父亲告诉她并与她商量,家里已为她物色一个女婿,高官家庭、人品优良,特来征求她的意见。

小女初长成,已有自己的主意了,她意识到父亲的做法与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和思想相违背时,坚决的拒绝了父亲的安排,表示“永远都不要结婚”,她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

女子一辈子不嫁人,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非常违背伦理纲常的,因为她大逆不道的话,父亲非常生气,但毕竟女儿是父母的心头肉,最后父亲还是妥协了,并开玩笑打算在衙门后面给她盖个尼姑庵。母亲告诉她,一个女子再聪明、再能干、再志向远大,最后总要结婚的。面对种种劝说,她的态度毅然坚决,最终父母默认了。

抗婚成功了,家里没办法待下去了,读书深造的机会也愈发的渺茫,身边的同龄女子该嫁人的都嫁人了,而她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怎么走。她慢慢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像堂姐那样强大,她对知识世界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1914年是她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报上刊载了一则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留美女生的消息,带着对认识世界的渴望,她奔赴上海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我国考取奖学金赴美的第一批公派女留学生之一,全中国只有十位。

随后,她留美6年,先后就读于瓦萨学院和芝加哥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

时势造英雄,她活出了自己。

她赢得了很多第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女生、中国现代第一位大学女教授、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第一位出席国际太平洋学术会议(连续4次)的中国女学者等等。她的代表作《西洋史》1926年问世后,连续再版,胡适盛赞该书“是一部带有创作野心的著作,中国治西史的学者给中国读者精心著述的第一部西洋史。”

终其一生,她被称为“才女之母”,她成为中国近代其他才女的榜样和老师。她的学生有苏雪林、凌叔华、谢婉莹、吴健雄、林徽因、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冯沅君、袁昌英等人,教书育人成为别人的典范,这才是绚丽多彩的一生。

民国才女之陈衡哲,陈衡哲民国才女(3)

胡适

她有一个追求者叫做胡适

胡适对她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算是他们一段情缘的继续。

民国三大史诗般的爱情,第一个是盛爱颐与宋子文的豪门恩怨,盛爱颐有自己的事业,斩断与宋子文的情丝,一生高傲的活着;第二个是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悲情恋歌,后人怨恨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所以,在常州天宁寺旁反而只立有徐志摩的铜像;第三个就是陈衡哲与胡适的传奇恋情,他们的传奇在于这是胡适的一厢情愿,被拒后,胡适介绍好朋友任鸿隽与陈衡哲结为伉俪,而三人成为终生好友。

所有的传奇,往往都是人性的大熔炉。

不婚主义的陈衡哲在中国留学圈中享有盛名,可即便如此,并没有阻止爱慕者追逐她的热情,着是一种对优秀女子的偏爱,还有对不婚主义挑战的好奇促使他们前仆后继。

其中就包括白话文先驱、民国时代无处不在的胡适先生。他热爱白话文,而陈衡哲对白话文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志同道合让彼此走的更近了。只是她一心向学,不愿意与已婚的胡适有更多的交集,当陈衡哲发现胡适对自己有更深层的想法时,便回绝了他。

感情这事强迫不得,胡适向后退了一步,大家做好朋友,他对她的欣赏和支持从未减弱,他把好朋友任鸿隽介绍给她,三人一生都是好友,相互携持。

胡适向任鸿隽介绍陈衡哲后,补充一句感慨:“一个女孩子,能来美国读书,真不容易。”

任鸿隽听完介绍,认为一个女孩子有这样的胆量和胸怀,放弃豪门太太的安逸生活,令人心生折服。

一个人能在寒门中奋起不容易,但在富贵中仍选择苦难、孤独的求知路,这需要克服多少人性中的懒惰天性才可以,尤其是女孩。

任鸿隽佩服这个女子,这是个有智慧、坚强、独立甚至清高的女子,尤其在见到她之后,他就彻底心服口服了,这个玲珑娇小的女子由内而外爆发的能量,让他震撼不已。

胡适从一个追求者成功转型为红娘。

1918年,毕业离开美国的任鸿隽,为了专门看望陈衡哲,他在当年10月又一次回到了美国。这一次相遇,任鸿隽认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陈衡哲颇受感动。三万里追妻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任鸿隽在求爱信中说:“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中间,为中国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两年后,他们把家安置在北京,胡适送了一副对联:无后为大,著书最佳。

前四个字是希望他们夫妻尽快开枝散叶,后四个字是希望这个曾经追求过,现在仍欣赏的女子不要因为结婚而放弃了事业。

民国才女之陈衡哲,陈衡哲民国才女(4)

胡适

人生最辉煌之际退隐家庭

1921年,北京大学出了一件大事:处于事业辉煌期的陈衡哲教授辞职退隐家庭,专心相夫教子。很多人不理解,作为曾经女性独立的榜样,现在就这样放弃自己事业了吗?

胡适在给他们新婚燕尔祝福对联中的提醒犹在耳,希望她不要因为结婚而放弃事业。

陈衡哲很早就认识到,在中国,男人有千万种能力就有千万条路可以走,而女人纵是有千万种能力,最后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她想起母亲在她抗婚时提醒自己的话,但是,心比天高的她,始终认为自己的人格和能为人妻母得到正比例的发展。

任鸿隽觉得妻子的牺牲太大了,她有才华、有名望、有想法,事业也正是如日中天,为了自己和孩子,甘为一名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他对她的牺牲终生感激,一家子过得和美甜蜜。

她从北大辞职后,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她开始思考妇女、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还出版了《西洋史》,当然大部分的精力是对孩子的教育,三个孩子也不负所望,用一生的成就回报了这位造命的母亲。

大女儿任以都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任大学教授,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华人女性终身教授;次女任以书从瓦萨大学毕业后回国照顾双亲,嫁给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程述铭;儿子任以安子承父业,成为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

陈衡哲不仅造命自己,更教育自己的孩子们走上造命之路,成为一个足够坚强、聪慧,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在命运面前,陈衡哲一直较为乐观和坚持,1961年,她的丈夫任鸿隽突发脑血栓去世,次年,他们共同的好朋友胡适病逝,接连失去亲友对她打击较大,此后,双目失明的陈衡哲,忍住悲痛为丈夫整理文集。

苦难一波接一波,文革期间,她又被抄家,她与任鸿隽的珍贵照片、书稿、诗作,几乎全被付之一炬,但是这些并没有打垮她,她挺了下来。

丈夫去世十五年后,在没有了丈夫这个屏风的支撑下她平静的离去。

民国才女之陈衡哲,陈衡哲民国才女(5)

治愈你

什么是让世人欣赏的女子?

陈衡哲曾说:“女性的双重角色即母职和独立人格应当得到正比例发展。我最不欣赏两类女子:第一,是嫁个有钱有势或者很有能力的丈夫而自鸣得意的女子;第二是有受教育机会却不持续求长进的女子。因为她们寄附在丈夫身上而成为分利之人。”

一个独立的女子,即便是面对迷惘、面对人们的质疑,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造命的梦想。

而这样的坚持恰恰是很多人欠缺的。

陈衡哲选择了自己的活法,走出了封闭的世界,进入更加广阔的天地,于是她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靓丽的风景。


-END-​

作者|蓝胖说说之《向上而生的民国女子》系列;字数|3660字;原创不易,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