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预言(清明上河图的盛世危言)(1)

清明上河图预言(清明上河图的盛世危言)(2)

清明上河图预言(清明上河图的盛世危言)(3)

欢迎扫码加入北青副刊国学群,与作者互动

◎田玉彬

上期我们看了一棵怪异的老柳树,它的树冠和树干完全断开了,树冠却还好端端悬浮在空中。这棵怪树给《清明上河图》增添了几分超现实色彩。至于断柳的含义,我认为是表达某种不安。这是我的错觉还是画家张择端的本意?越往后看,我越相信,不是错觉,张择端是有意识地表达不安和警示。下面再举几个小例子。

请看图一,图中红色箭头所指是一个简易的亭子,亭子建在一个高台上,高台两侧都有台阶,从台阶来估计,这个高台还挺高的。从高台与亭子的比例来看,二者有点不协调:高台有点过于“隆重”,而亭子有点过于“简陋”了。有学者指出,之所以不协调,可能是因为亭子是后来改建的,此处高台本来是望火楼。

望火楼是什么?就是政府用来登高瞭望火情的建筑。望火楼很高,请看图二,那是传为南宋《西湖清趣图》里的望火楼;望火楼的基座是“砖砌”的,图一中的亭子基座的确是砖砌的。经过仔细观察,我想应该会有不少读者同意亭子前身是望火楼的推断。今人不熟悉宋代望火楼,因此对画中的“亭子”不敏感,但当时的人肯定一眼就能看出它原本是什么,因此不存在认识障碍。试想,城市管理者看到消防用望火楼改成了休闲亭,如果他是负责任的好官,那一定是触目惊心的。如果看到的人是皇帝呢?理论上,一定更震惊,从而重视胡改乱造的问题。上期我们说,《清明上河图》是要给宋徽宗看的,看来,张择端是想以图来警示皇帝,而不是一味画繁荣、美好的景象来讨好皇帝。

有读者可能会说,望火楼这一处的解读,毕竟基于推测,得出“警示”的结论来是有些牵强的。是的,基于推测的观点,有争议是难免的。但下面这一处画面,争议应该就比较小了。

请看图三,首先说,这是一处官衙。何以知之?最明确的标志,是靠在墙上的青伞、旗帜(图中是卷着的),特别是长矛!要知道,宋朝施行严格的兵器管制政策,禁止民间私有、私造兵器,徽宗朝尤甚。长矛属于管制兵器,能堂而皇之地摆列在墙外,说明他们是官兵无疑。官兵值守的地方,当然就是官衙了。

刚才说到“值守”一词,再看那些官兵的样子,也许你会忍不住一乐。是啊,看他们,有的靠着树睡觉,有的用手臂拢头睡觉,有的趴在地上睡觉(这位的红裤头都露出来了);没有睡觉的,有的跷着二郎腿,无所事事地待着,有的正在——哈,正在缝衣服!他们在值守什么呢?有学者认为,这些士兵的身份可能是“快递员”,当然,不是为普通百姓服务,而是专门传递官府公文。这处官衙就是递铺,院子里卧着的那匹马就是递马。如果这里真是官方递铺,这些快递员的懒散表现可真是太讽刺了。如果我们以游客心态看,可能觉得没什么,甚至觉得他们有趣、好笑。但是皇帝看了,理论上他是笑不出的,理论上他应该大发雷霆才对。张择端一定预设了皇帝是个好皇帝,看到图中反映的问题,一定会加以解决。可惜,据说宋徽宗并没当回事,转手把《清明上河图》赐给他的舅舅了。也许,这就是眼不见为净吧。

官衙前的情形反映了政府效率低下、公务员懒散怠工的问题,对此,我想大多读者应该是同意的。像这种揭示问题、表达不安的画面还有很多,全卷从头到尾都有分布,因此可以说“示警”是《清明上河图》的主题之一。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请看图四,那是汴京的城门。城门处没有士兵把守,什么人都能随意出入。城门上也没有士兵警戒,只有一个大概是更夫的人,趴在栏杆边看街上的热闹。这个更夫平时就睡在城楼内,张择端为了让我们确信这一点,特意在门口画了一面席子和一个矩形(应该表示枕头)。显然,这个细节表示城门上很少有人光顾,否则怎会把枕席放在门口?

看完了城门,再看城墙——哎,你能找到城墙吗?有人找不到城墙,可能是先入为主,以为城墙是砖墙。不是的。张择端笔下的汴京城墙,是土筑的,看上去不仅单薄,而且长满了树木,要想靠这种城墙来防御外敌、调运兵力,呃,还是别想了。在《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中,我称这座城门为“大宋之门”:大宋之门高耸、华贵,大宋之墙低矮、颓废,张择端通过对比所表达的警告,还不够明确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