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首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注释: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也叫黄莺,羽毛呈黄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柳:绿色的柳树。
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中鸣叫。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也是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青天:指蔚蓝色的天空。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窗:指窗口。含:衔。西岭:泛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面。窗含:指从窗户里所看到的景象。打开窗户,如同人的口张开那样,窗外的景物都含在张开的口里。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户里看到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泊:停船。东吴:指长江中下游一带。万里船: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要到此上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祎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他送行。他对费祎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把眼前的景物和历史事实熔铸于诗,就得出“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门外停泊着要航行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枝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云天。从窗户里可以看到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草堂门前的江边,停泊着去东吴的船。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广德二年(公元 764 年)在成都时写的。当时正当天宝之乱时期。天宝之乱爆发,杜甫即开始逃难,经过多年的奔波流亡,最后到了成都,不久成都的军阀发生了混战,那里也不平静了。这首诗是写诗人一方面对春光的无限喜悦,反映了他生活上的闲适;另一方面又想离开这个不宁静的成都,远游吴地。
这首诗一、二句从近到远,写了两组动的景物:第一句写黄莺在翠柳中辗转鸣叫;第二句写白鹭在蓝天上飞翔。这两句通过悠然自得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充满生机的明媚的春天景象。第三、四句则从远到近写了两组静的景物;从窗口望去是远山的积雪,和草堂门前的江面上停靠着一排排将要远去东吴的船只。这种如画一般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他的草堂的喜爱之情,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遥远的东吴之地的向往。
全诗四句,每一句都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四句并列又是一个整体: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确是一个优美的境界,使人感到恬静、闲适、喜悦而又引人遐想,可谓尺幅千里。诗的一与二,三与四为对偶句,对得十分工整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