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崇禧塔始由
理睬摄 图片来自肇庆市旅游局
说起崇禧塔,肇庆市市区无人不知。但要说出建造崇禧塔的始由,知者甚少。
关于建造崇禧塔的传说,历来是众说纷纭。其中,流传较广且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主要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
“一篙插竹排”的说法。
古时,西江流经三榕峡、大鼎峡后,分为三条水道,滔滔向东,昼夜不息。主干流经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府城出羚羊峡;一条支流经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市)金渡,再沿宋隆河流向高要县金利、高明县(今佛山市高明区)明城;一条支流沿北岭山脚的桂林,经七星岩流向高要县水基一带,到了高要县罗隐后,再与出羚羊峡的主干流会合。
肇庆府府城处于三条水道之间,是一块巨大且窄长的沙洲,状如一只大竹排飘浮在西江河中。在沙洲上建塔,犹如在“大竹排”插上一杆竹篙,使府城不被西江河水冲走。
说法二
“锁龙镇妖”的说法。
据说,每年春、夏季之交,西江河里的黄龙、妖怪就会兴风作浪,肆虐肇庆府府城,冲垮堤围,毁坏房屋,淹没田地,使农作物颗粒无收。黄龙、妖怪的所作所为,给人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灾难。
有人认为:“龙宜潜,不宜跃。”建塔乃希冀能够锁住黄龙,镇煞妖怪,永固堤围,遏止西江洪水泛滥。
说法三
三是“文运兴旺”的说法。
有人认为:“郡北故无堤,沥水环绕。自成、弘后,沥为堤捍,上自桂林,下至羚羊峡,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材遂如晨星,未可尽归于人事也。”(王泮《崇禧塔记》)如果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
话又说回来,建造崇禧塔之举,实际上是源于“瑶乱”、“僮乱”,激起了明朝廷统治者振兴文风的“教化”之念。
明代以前,地方土官与朝廷统治者一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地方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地方土官与朝廷统治者的对立,也越演越激烈,也越演越尖锐。
对于这种有损国家统一的行为,明朝廷统治者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故实施“改土归流”政策是势在必行。
明朝廷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的利益,对肇庆府瑶民、僮民的居住地区强制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设置行政官员。因为条件不成熟,遭到瑶民、僮民的强烈反抗,实施改土归流与反抗改土归流成为当地民族矛盾激化的焦点,进而演化为镇压与反镇压的对抗斗争。
史料记载:
宋徽宗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
洪武十四年(1381),四会县大罗山(今广宁县罗壳山)瑶民起义军攻打肇庆府府城,被千户徐旺率军击败。
洪武二十二年(1389),泷水县红豆山(今广东云安县镇安镇、罗定市金鸡镇一带)瑶民首领刘第二率众反抗朝廷,被广东指挥使刘备率军焚山夺寨,捕杀瑶民数百人。朝廷升肇庆千户所为“肇庆卫所”,统领千户所五个,实行“屯田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德庆州西山(今属广东郁南县)瑶民首领盘穷肠等,再次率众起义,被广东指挥使王浚率军收剿。
为此,明朝廷统治者开始委任当地的瑶民、僮民首领作为“瑶官”、“僮官”,统领“抚瑶甲总”、“抚僮甲总”,建立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实施“羁縻”和“怀柔”政策。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瑶民、僮民;另一方面是“縻”,对瑶民、僮民施以经济和物质方面的利益,予以抚慰。
所谓“怀柔”,就是用温和的政治手段对瑶民、僮民进行笼络,且施以小恩小惠,使他们臣服而归附于朝廷。
永乐五年(1407),赣州府石城县(今江西石城县)县吏冯原泰招抚高州府(今广东高州市)、肇庆府瑶民,泷水县瑶民首领赵第二和三千五百余户、七千五百余人受抚。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新兴县瑶民首领梁福寿等受抚。
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德庆州(今广东德庆县)古蓬都、下台都瑶民首领周十八、刘大等受抚。
次年,高要县瑶民首领周四哥受抚,所属七户共二百二十余人准予入籍。
正统十一年(1446),泷水县瑶民不堪地方官吏的盘剥,首领赵音旺自称“天贤将军”。他联合逍瑶山瑶民首领“大将军”凤广山,率众张旗鸣鼓,攻陷泷水县县城,杀死德庆州抚瑶判官冯述。
正统十三年(1448),泷水县瑶民首领赵音旺、逍瑶山瑶民首领凤广山率领起义军,联合广西岑溪县等地的瑶民,响应广州(今广东广州市)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黄萧养,千军万马,声势浩大。影响范围波及肇庆、雷州(治今广东雷州市)等府,以及广西部分地区。
黄萧养像
黄萧养(1410-1450),广州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原名“懋松”,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人。因事下狱,领导同囚数百人越狱举旗起义。明正统十四年(1449),率众十余万,船只千余艘,围攻广州府府城。自称“顺民天王”,年号“东阳”,以广州府城南的五羊驿为行宫,封部下为公、侯、伯、太傅、都督、指挥等官爵。起义的革命烈火,如疾风暴雨般席卷珠江三角洲地区。
次年,高要县东南境(今佛山市高明区一带)瑶民首领邓宗远聚众起义,占据杨梅、大幕、清泰、上仓、下仓等都。同时,他还接受黄萧养建立“大东国”的封职。
景泰四年(1453)六月,泷水县逍瑶山瑶民首领凤广山被巡按御史盛昶招降。
次年三月十三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两广总督马昂率军攻破泷水县瑶民首领赵音旺的山寨。
天顺元年(1457)四月,泷水县逍瑶山瑶民首领凤广山之子弟吉,自号“凤二将军”。他继承父辈的事业,联络各地瑶民,举起造反大旗,攻陷城邑,烧毁衙署,吓得地方官员纷纷向朝廷请求救援。
叶盛像
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蜕庵,又号泾东道人、澱东老渔,自号白泉,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人。“自幼颖异,博学强记,下笔如神,且其志不可量。”(徐成《皇明臣言行录·叶盛》)明正统十年(1445),考取第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正统十四年(1449),协助兵部尚书于谦击退瓦剌军(西部蒙古族),迁兵科都给事中。景泰二年(1451),擢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督宣府镇(今山西大同市)钱饷。次年,被巡边御史李秉推荐,辅佐独石、马营、龙门、卫所四城军务。
天顺二年(1458)四月,叶盛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巡抚广东。
是年,叶盛调集两广地区(广东、广西)兵马,在德庆州开建县连滩(今郁南县连滩镇)成立“中军都督指挥府”。朝廷官兵分为阳春、岑溪、鸡骨岭(今属郁南县)、罗旁水口(今属德庆县)四路同时并进,对各地瑶民起义军进行疯狂剿杀。
是年八月,新兴县瑶民首领萧韶、萧满、丁乌咀等率众响应广西僮族起义军,攻克县城。
次年三月,德庆州鸡笼岭瑶民联合广西僮族起义军,攻陷开建县县城(治今广东封开县南丰镇),杀死知县朱鸾一家和典史苏善,夺取库银而去。
是年四月,广西僮族起义军攻陷肇庆府府城。西江流域各州、县瑶民,纷纷举旗起义响应。德庆州鸡笼岭和泷水县罗旁山瑶民的反抗斗争,尤为炽烈,如火如荼。四会、广宁、新兴等县,原来已经受抚的瑶民,重新揭竿而起,朝廷下令全力镇压。
是年六月,叶盛再次奉命派兵镇压瑶民起义军,攻克泷水县和德庆州部分瑶民的山寨,捕杀三百四十余人。“凤二将军”弟吉被俘,解往京城处死,罪名是“伪称总管,焚毁衙门,劫掠乡村,杀虏人财”。
对于朝廷统治者的镇压与屠杀,西江流域各州县瑶民、僮民并没有屈服。反而,他们与朝廷统治者的斗争是越演越激烈。
是年十月壬戌,泷水县逍瑶山瑶民配合广西僮族起义军,攻克德庆州州城。
摄于1929年的崇禧塔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云:德庆州知州周刚奏,“都指挥佥事韦俊,不理军务,每日淫酗为乐。闻知流贼将至,辄先弃堡入城。及贼临城,又携妾媵弃城先遁,遂致城陷”。朝廷下诏,将韦俊“斩首示众,以为主将弃守者之戒从之”。
天顺四年(1460)五月,广西僮族起义军攻克德庆州封川县县城(治今广东封开县江口镇)。
成化十年(1474),朝廷改变对西江流域各州县瑶民、僮民的起义实施打打停停的“剿抚并用”政策,决心以武力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在归顺瑶民、僮民较多的地方,朝廷新置县、乡、都政权,以加强对瑶民、僮民的统治。
次年,高要县绅耆麦茂等人,陈请肇庆府知府黄瑜,奏准朝廷,析杨梅、大幕、清泰、上仓、下仓等二十四都,设置新县,县衙设在明城青玉山。因此山原是巡检司驻地,故取名“高明”,隶于肇庆府。
弘治四年(1491),泷水县后山瑶民屡反,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总督秦纮指挥镇压,先攻泷水县各地,再取后山,杀死瑶民二千四百多人。
正德元年(1506),泷水县瑶民起义军攻克德庆州都城(今郁南县都城镇),杀死千户林熙、高谦和都城巡检牟智。
正德五年(1510)六月,新兴县瑶民起义军攻陷县城。十二月,瑶民首领吴凤、邓一山率领起义军潜入县城纵火,夺取库银而去。因此事,知县和下属皆被降职。
正德十四年(1519),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总督杨旦调兵镇压新兴、恩平、阳春、阳江等州县瑶民起义军,斩杀九百七十多人。
是年,德庆州都城僮民首领郑公厚、韦公丙率众起义,自称“通天通地天王”;封川县归仁都僮民首领蒙公高聚众三千多人,自称“刬平王”。他们联合起来,攻打封川县县城。
嘉靖五年(1526),西江流域各州、县瑶民群起反抗,联合广西僮族起义军,袭击肇庆府府城和各州城、县城。五月,被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提督兼巡抚姚镆所破。
嘉靖二十四年(1545),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张岳率军八万,兵分两路,镇压封川县归仁都、文德都等地的僮民起义,捕杀二千五百余人。
《平岭西纪略》碑记
《平岭西纪略》碑记
《平岭西纪略》碑记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一月二十六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谈恺,以及征蛮将军王瑾,率军三万,“会兵于端州”(谈恺《平岭西纪略》),分道镇压在新兴、恩平等县一带活动的瑶民起义军。功成后,谈恺镌刻《平岭西纪略》碑记载其事,今存于肇庆市市区梅庵的前廊西壁。该碑镌刻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三块高1.90米、宽1米的端砚石组成,字体为行书。
原文:
平岭西纪略
岭西故多盗,新、恩之间尤甚。宋以谪罪者,其所由来久矣!迩年,风靡俗敝,盗日以繁,御史郭文周请讨之。制曰:“可。”越二年,恺奉命督抚。谕以言,弗听;怀以德,弗服。乃诘戎兵,峙糗粮,既有备。卜以正月丙戌,会兵于端州。越翼日丁亥,克沙峒,诸盗震骇,蚁聚于双石顶,据险以拒。利镖毒矢,炮石箛签,莫敢先登。我兵午夜蓐食,分三道衔梅以进。天忽大雾,逾险,盗尚未觉。爰举火,三道兵集,杀声振山谷,俘馘千余。二月丁巳,克塘茶。四月丙申,克良塘。三穴素称天险,自昔用兵,罔有至者。天威所临,势如破竹。于是,青蓝角有十三寨,布平、小水诸村,相率面缚乞降。凡数千人,悉为编氓。是役也,督饷则参政王国祯,督军则佥事林应奎,纪功则佥事经彦采,统军则参将朱昪,领哨则指挥宋俊等。若同知宗周,通判吕天恩,知县张济时、陆汤臣、魏希贤、尹思,主簿刘叔芳,皆与有劳焉!凯旋之日,士民壶浆以迎。佥谓不可无纪,遂书诸石。
嘉靖三十五年乙卯,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敕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锡山谈恺书。
嘉靖三十六年(1557),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王钫率军七万,分为岭西、岭南两路,镇压位于四会、怀集、清远三县之间大小罗山瑶民的反抗,捕杀八千六百余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朝廷官兵平定四会县大罗山瑶民的反抗后,析四会县境内之地,设置新县。取“平息战乱,广求安宁”之意,定名“广宁”。
摄于1984年的崇禧塔
嘉靖四十四年(1565),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吴桂芳奏请朝廷,派兵镇压泷水县罗旁山瑶民的反抗。
万历四年(1576)十月,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凌云翼调集两广地区兵马十万,镇压泷水县罗旁山瑶民起义军。经过四个多月的围剿,朝廷官兵攻破瑶民山寨五百六十四个,捕杀一万六千一百余人,俘虏二万三千一百五十一人。
为了防止瑶民再次起义闹事,朝廷将泷水县升格为“直隶州”。取“罗旁已平定”之意,定名“罗定”,直隶广东布政司。
近二百年间,西江流域各州县瑶民、僮民与朝廷统治者展开持久的浴血奋战,反抗斗争一直没有间断与停息。“瑶乱”、“僮乱”的不断发生,激起了朝廷统治者振兴文风的“教化”之念,“塔文化”由此而兴起。
肇庆四塔(文明塔、巽峰塔、崇禧塔、元魁塔)
置身于肇庆市市区,伫立在西江河畔,能够同时看到建于明代的“肇庆四塔”(文明塔、巽峰塔、崇禧塔、元魁塔)矗立在西江南、北两岸。四塔收于眼前,遥遥相对,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四塔遥遥相对、相互辉映的景观,在广东境内罕见,甚至全国少有。
王泮(1539-?),字宗鲁,号积斋,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人。明万历二年(1574),考取第二甲第三名进士。万历八年(1580),任肇庆府知府。万历十二年(1584),迁广东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岭西道,仍驻肇庆府。
万历十年(1582),肇庆府知府王泮在西江北岸石顶岗建塔,取名“崇禧”。
崇禧塔落成之日,官绅、百姓无不欢呼雀跃,王泮深受感触而赋诗《崇禧塔成志喜》。
诗中所说“羚羊”,是指西江羚羊峡。
万历十五年(1587),王泮回顾建造崇禧塔的前前后后,似有所悟,不惜提笔作《崇禧塔记》,将建塔的因由、来龙去脉和目的表述得淋漓尽致,且勒石留念。
原文:
崇禧塔记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兵备,兼分巡岭西道王泮撰文。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南直隶镇江府同知,郡人陈一龙书丹。乡贡进士,文林郎,北直隶新城县知县,郡人何其中篆额。
肇庆郡治,地脉自西而东,南有大江,北有沥水。顺流东下,若建瓴,然非所以聚风气,钟灵秀也。万历十年,诸生言:“郡北故无堤,沥水环绕。自成、弘后,沥为堤捍,上自桂林,下至羚羊峡,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材遂如晨星,未可尽归于人事也。石塘故有水道通江,请复之。”无宁兹洼下田塘,亦藉以杀潢潦泛□,业凿渠导沥,自北而南,由东郊至小市石顶入江矣。诸生复言:“小市石顶,隐然郡之左臂,其趾方丈,其石磊砢,其地绾长江下流。赖大夫之灵,通沥于江,如形家言,则此乃捍门哉?请建浮屠其上镇之,便。”余难之曰:“若何淫于佛氏之说乎?”诸生曰:“天倾西北,故水东南驰。夫其驰于东南,天地无如之何也。然则河有砥柱,于入海则有碣石;江则有滟滪,于入海则有金山。若以障其澜而回之者,碣石、金山,人之所不能为也;浮屠,人所能为也。辅相天地之宜,非大夫谁任?乐有龠,橐亦有龠。其物虽同,其为用则异。苟吾用而便,吾何以其名为?”余曰:“诺。”既一年,穧(禾秉)丰登,萑苻衰息。乃布命竟内,若□居族姓鄙师□长以迨。黄耇闻命奔走,庀材鸠工者不谋而合。于是,奠趾廓基,为梯者九,觚而面者八,高以尺计,可二百所。糜银以两计,凡三千有奇,皆醵金不出帑一钱。董之者,邑人、知县谭君谕也。始壬午九月,迄乙酉四月告成。远近观者,举欣欣色喜。余曰:“天下也,孰非时为之哉?”夫天地之气,浑(氵亟)磅礴,郁而复流,其灵粹所钟,清淑所畜,恒需久而泄。迨其泄也,不能无助于人。则人与天交相赞者,不能违乎时也。浮屠议非一日矣,往往格于道谋,今一倡而举,事不三年而成。拔地摩霄,金碧辉映,其基磐势拱,不巘不泐,峭然若卓笔,若端笏,若奇峰之峙。说者以为文运之应,非耶?西江之水,千流万派,汪洋奔湃。至于石顶,若拱若揖,去而复留,(氵亟)精萃气,斯固融洁于千万载之前,于兹而发。济济多士,应运而兴,仪上国而祯王家。故令鸿造,创于一时,而余适遘其时也。况倡一和万,如响斯应,富者输财,窭者出力。子来丕作,无寙无堕,可卜人心之和矣!夫作事者时,倡时者气。一时人士踊跃奋迅,思振其旧而新之,图文运之昌,殆非虚语。不然,孰鼓舞?是诸生勉,无负昌期哉。
万历丁亥孟秋吉旦。
(按:以下人名不录。)
碑文所说“陈一龙”(1528-1614),字见甫,号雨寰,别号湖洋逸叟,肇庆府高要县桂岭乡水坑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取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进士。隆庆二年(1568),授文林郎,任金华府(今浙江金华市)推官,后迁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同知。万历三年(1575),因与权贵道义不合,被罢官。
碑文所说“何其中”,今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人。举人出身,授文林郎,任保定府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知县。
四塔之首“崇禧塔”(吴勇强摄)
崇禧塔巍峨壮观,直插云霄,气势非凡,堪称“四塔之冠”。1962年7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崇禧塔参观游览,挥笔题书“崇禧塔”匾额,并题书一副对联。
崇,乃作“聚集”之意;禧,乃取“福禧”之寓。聚集“人气”与“福禧”,寄托了肇庆百姓的期盼,以及对人气长盛、文运兴旺、人才辈出、福禧无疆的向往。
据说,崇禧塔建成后,真的是人气长盛,文运兴旺,人才辈出,福禧无疆。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此后,西江南、北两岸相继建成了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
位于西江南岸的文明塔
文明塔,位于西江南岸的新兴江口西侧。明万历十六年(1588),为了振兴文风,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及点缀风貌,肇庆府知府郑一麟在镇塘岗顶建塔。因该塔与肇庆府学宫文明门隔河相对,故名。民间称:凡是该塔的上空出现乌云翻滚,高要县南部一带和周边地区必定有风雨,故又称“云雨宝塔”。
元魁塔
元魁塔,位于崇禧塔东侧,南临西江。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肇庆府府城东郊金津坊(今黄岗街道办事处渡头村)的梁挺芳、梁挺高兄弟俩同科中举,轰动乡里,好不热闹!天启三年(1623),兄弟俩仕途畅顺,回乡建塔,取名“元魁”,以作纪念,一是报答家乡的培育之恩,二是鼓励梁氏士子考取功名。
元,是取“状元”之意;魁,是取“独占鳌头”之寓。
巽峰塔,又称“乌榕塔”
巽峰塔,又称“乌榕塔”,民间有“文峰塔”之称,以所在的方位命名。矗立在西江南岸的乌榕岗顶,位于新兴江口东侧,地处于肇庆府府署东南方。该塔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由广东巡按御史王命璇倡建,后由广东布政司右参政蔡善继续造,于天启七年(1627)落成。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易经》所说“方位”,谓东南方是“巽”,属“木”,乃“风”。堪舆学说认为:凡是不利或不发科甲者的地方,宜在“甲”、“巽”、“丙”、“丁”之处立“文笔塔”。只要该塔高于别处,即可有利或大发科甲者。
由此可见,矗立在西江南、北两岸的明代“肇庆四塔”,都是以兴文为目的的“风水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