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1)

当图像的传播存储与文字一样便捷,当视觉媒介同样可以传达文学的意义和情感时,更直观、更易被海外读者、观众理解接受的图像、影像等也可以成为很好的传播载体。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2)

原文 :《视觉化改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者 |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丁濛

图片 | 网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诗经》一直是海外汉学的研究热点。《诗经》早期的海外传播以语言译介为主,新时代背景下,伴随新媒体、新科技对文学的介入,我们开始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利用图像和文字之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缝合关系”,借助多媒体手段,《诗经》的图像化、影像化等多种视觉化改编从不同角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经典文学所蕴含的诗意情境与璀璨文明。

《诗经》的“天然视觉基因”

生物学和脑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人类大脑对文字和图像的处理分属不同区域,文字对应逻辑思维,而图像对应形象思维,大脑可以直接处理图像信息,文字进入大脑后则需要转换为语言进行处理,因而当文字和图像同时出现时,大脑更愿意接收处理图像信息。在实际的生活中,文字和图像的分工并非泾渭分明,两者都可承担叙事的功能,记录人类的行为活动。

《诗经》虽以文字形式保存和流传,但大多篇幅简短,情节简单,内容主要描绘中国周代社会生活风貌。作为反映中国古人生活的“镜子”,《诗经》具有天然的“视觉基因”,进行从文字到图像的视觉处理并非难事。法国评论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埃(François-Xavier)曾表示,中国的诗歌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诗歌是美好的书法,是极具诗意的绘画,吸引人去阅读、感受。在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往往同时也是画家,这形成了中国诗歌的独有特质:诗歌首先是一种形象艺术,一种自然主义绘画。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3)

而从《诗经》的海外接受史可以看出,晦涩难懂的古汉语从译介到理解对于传播者和接受者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一直以来海外汉学家对《诗经》的误读时有发生。视觉媒介与文学的结合可以打破语言桎梏,让抽象的语言实现直观展示,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帮助西方读者更准确地解读《诗经》,了解东方文化。

视觉盛宴下的跨文化传播

文学自诞生以来,其视觉化表征一直存在,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文字比图像更容易传播,相同体积的纸张采用文字能存储更多信息,因此,文字是最高效的信息载体,图像只能作为文字的辅助手段,以插图、绘画、雕塑等形式存在。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都有将《诗经》以文入画的传统,但是这些画作并未与文学联合走出国门。直到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相继推出英汉、法汉两个版本的《精选诗经与诗意画》,对促进《诗经》的对外传播与接受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先生的翻译完美呈现了《诗经》的语言特色与文化魅力,同时该译本里的插图几乎都是选自中国优秀传统画作,包括仇英的《沙汀鸳鸯图》、马和之的《绸缪》、赵孟頫的《幽篁戴胜图》、沈周的《清园图》等,中国古典画结合《诗经》向西方社会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多维之美。

2019年,以许渊冲先生《诗经》英译本为底本、上海中国画院陈家泠等19位艺术家联合打造的汉英对照版《画说诗经》更是为西方社会带去了不可多得的视觉体验。众多著名海派画家倾情创作,不断探索,寻找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性表达,《诗经》中的花鸟虫草在他们的笔下更加鲜活、动人。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4)

海外也有艺术家将《诗经》绘制成画。早在18世纪,日本儒家学者细井徇就从自己的角度解读《诗经》,创作出插画集《诗经名物图解》,他以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推动了《诗经》在日本的传播。

当今社会,人们将大量时间花在视觉媒介和模块化知识上,视觉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已经深刻改变了普通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近年来,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戏剧等各种视觉呈现形式,这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诗经》也不例外。以《诗经》为素材的电影《关关雎鸠》,具有科教意义的动画片《诗经》,展现《诗经》注释传人毛亨传奇故事的动画片《诗经传奇》,融汇了九首诗歌意境的歌舞剧《诗经·关雎引》等,都是《诗经》视觉化的改编成果。

2019年,大型原创音乐剧《诗经·采薇》在北京上演,这也是我国首次将《诗经》与西方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融合。同年9月该剧在希腊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连演三场,这部以中国古诗为创作灵感的音乐剧并未在西方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相反,它收获了大量好评。主创团队用创新的方式传承文化之美,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碰撞、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因素的结合、具有东方神韵的舞美设计、帮助海外观众更好理解内容和情节的英文字幕都展现了《诗经》视觉化对外传播的另一种可能,促进了中外艺术文化交流。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5)

古典文学视觉化的对外传播新路径

早期西方国家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先发优势,通过图像、影视、动画、游戏等媒介手段塑造了无数风靡全球的文学IP,小王子、哈利·波特、于连、白雪公主等化身为西方文化的“代言人”,深受中国大众喜爱。近些年,中国在文学意象视觉转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突破,孙悟空、花木兰、哪吒等文学IP开始走进西方视野,甚至融入他们的创作当中,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汇通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学的载体,文字只是一种传播形式,文学的对外传播工作应当坚守捍卫的是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而非文字这种媒介载体。当图像的传播存储与文字一样便捷,当视觉媒介同样可以传达文学的意义和情感时,更直观、更易被海外读者、观众理解接受的图像、影像等也可以成为很好的传播载体。当然,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视觉化改编和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坚守文学的思想性、社会性和民族性,避免空泛、庸俗的视觉化呈现。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6)

在视觉文化空前繁荣的今天,《诗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作品在视觉化改编与对外传播方面仍有巨大拓展空间。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经》在法国的译介、传播及影响研究”(2020SJA1583)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0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7)

拓展阅读

视域 | 寻找中国学术外译“走出去”的契机

文化遗产纪录片: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 社会科学报

视觉化呈现是什么意思(视域视觉化改编)(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