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了,在近1万人连续8天的搜救后,四名曾经是军人的年轻地质工作者永远离开了我们。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1)

哀牢山从此走进我们的视线。哀牢山地处云南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这个人口不到30万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公元前红河以东属滇国,以西属于哀牢国。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2)

著名的哈尼梯田,茶马古道,南恩瀑布,杜鹃湖,龙泉寺等等都因哀牢山孕育而名扬中外。在这个2018年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的地方,绵延500公里的古属荒蛮之地,其实,曾经的故事络绎不绝。“哀牢”一词系云南少数民族音译记音而来,原意为“喜欢喝酒的人”。可见南方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大碗喝酒,脾气刚直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3)

唐朝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从骆宾王的诗歌里,我们窥见了哀牢山区的雄奇与艰险,但大自然如果离开了我们可以随意改变的现状,那也就没有意思了。除了敬畏,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尊重。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4)

宋 方回的《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馀瘴多病意欲休官因读唐书南诏传为此二诗问其风俗》诗曰:

“汉代哀牢种,泸南大渡河。

深秋如夏热,穷腊亦春和。

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

已还生定远,犹类病维摩。

宦思轻髦梗,閒心愿涧阿。

此乡非瘴土,何幸小婆娑。

这首诗,把哀牢山中动物横行,毒气瘴气以及原始森林中恐怖的景象,描绘得让人后脊发凉。由此可见,哀牢山中险象环生,人迹罕至。很多当地的传说和现实发生的奇闻怪事不胜牧举。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5)

清 颜检的《由南山口至松树塘》叙之:

“忆昔官南滇,曾上哀牢山。

哀牢山头老松几万本,松花松叶落地如铺毡。

清阴下,跨骢马;

款段徐行神潇洒,飘飘一若登仙者。

今日坐松间,又似重游也。

乃知人间清闲真境不易得,得之往往在于寂寞荒凉之穷野。

作为一个地方官员,“难得浮生半日闲”的他,在滇之南发现的哀牢山却出奇的美丽和魅力。见哀牢山群山逶迤连绵千里,山涧白花盛开,薄雾飘渺,泉水宗宗,甚觉惬意。由此,当哀牢山为边民创造山珍海味时,还是无边春色。这叫“境由心生”。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6)

明 施武《永昌词》,记叙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故哀牢国边民生活的场景:

汉武穷边开永昌,哀牢部落散丁当。

流人不学花蛮语,城郭风烟半建康。

明初流放到此的很多官员 , 多从北方流落至此。身在异乡不忘家乡。客居人还是以家乡语言交流为主。这首诗中 除了流露的浓浓乡情,同时在当时的哀牢山中,把当地乡民看成蛮荒一族。同时也折射除了哀牢山地区的偏僻,荒凉,落后。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7)

明末清初 · 陈世祥《沁园春 裁白纻作春衫 》::

“哀牢细织兰干。

慢剪破秋江浪几湾。

任退红水碧,都嫌色腻。

轻容方目,且放纱单。

一抹双心,两当八撮,曾入诗人体贴间。

裁缝就,正佳人丽服,风日跻攀。

这首诗歌描绘了明末时期,哀牢山区男耕女织的盛世景象,那时,已经开始种植棉花织布。说明除了传统农耕,哀牢山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穷。也可以说,由于哀牢山区当地的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一方文化和民族的发展。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8)

我们鼓励有价值的科考,也倡导健康的户外,但,尊重自然,敬畏生灵,保护自己,同样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美丽的哀牢山等待你的光临,相信这一方热土和充满魅力的彝族和傣族村村寨寨一定让你不虚此行。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古诗中的哀牢山)(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