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上,杨家将的男女英豪多而又多,代代相传,五世簪缨,位列朝堂。可是,这些根据小说史志改编而成剧目,却是真假虚实参半。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1)

京剧《清官册》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2)

京剧《李陵碑》

考之正史,杨家将中的老少爷们儿不乏史料记载,杨业(京剧中称杨继业)、其子杨延昭、其孙杨文广在《宋史》中皆有传。而且,所录史实与京剧戏中情节多有吻合。但其中的另一半,我们所谓巾帼英雄,包括其中名声显赫的两位老少女将——佘太君与穆桂英,正史中则无丝毫文字记载。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3)

京剧《太君辞朝》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4)

京剧《穆桂英挂帅》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芸芸众生崇拜讴歌的爱国女将,竟会是编造出来的虚假人物,这岂不大煞风景,令人扫兴!

实际不然,我们中国的女权只有到了清代才逐渐树立起来,一些杰出的妇女代表才逐渐地不吝见诸文字。南宋、元、明几代,对于女权是极为轻视的,所以,到了清代,才有了关于杨业的妻子折姓(后世读该姓为佘)太君的文字记载,而且还都是见之于方志、笔记等所谓的非正史之中。

据清代乾隆朝状元学者,官至兵部尚书之职的毕沅,在其《关中金石记》中言:“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氏家族是中国南北朝北魏帝国鲜卑皇室拓跋氏后裔,封地在今陕西府谷县、山西保德县之间,黄河河西这区折曲一带。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太君就出于此族,原名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可见,折氏是陕晋西北的望族,属于少数民族党项族中的大姓,折太君的曾祖、祖父、父亲及兄弟、侄孙等皆是抗击契丹、西夏、女贞族的扛鼎之将。

至于后人为什么称折太君为佘太君,通行的说法是:西北人读“折”音如“蛇”。还有一种说法是:折太君感慨夫子多丧,为图吉利,改“折”为同音字“佘”,以求子孙福禄有余。而丈夫死后,折氏以她的爱国襟怀,深明大义,责人宽责己严,撑起了老杨家一片天,是当之无愧的杨府核心,自然也成为了杨府上上下下、男女老少的领军人物。

京剧舞台上有关折氏的戏很多,多用佘赛花这个名字,以佘太君为主角的戏有《太君辞朝》、《雁门关》等,作主要配角的戏有《四郎探母》、《辕门斩子》、《洪洋洞》。这几出戏中的佘太君,人物形象鲜活,唱腔独具特色,主题思想也颇能传播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精神,尤其是这些戏造就了数代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5)

京剧《四郎探母》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6)

京剧《洪洋洞》

杨家将京剧是什么时候编的(京剧舞台上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7)

京剧《杨门女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