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2课《古诗三首》我对三首古诗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学习研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学要背诵的古诗词文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学要背诵的古诗词文案(引读带领学生们畅游古诗词浸润阅读的海洋)

小学要背诵的古诗词文案

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2课《古诗三首》。我对三首古诗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学习研究。

细读文本,理清内在逻辑

初读教材,不难发现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荀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己亥杂诗》是清朝的龚自珍所写的。他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再读教材,不难发现前两首诗《示儿》、《题临安邸》不仅都是宋朝诗人写的,而且两首诗存在因果逻辑关系。《示儿》中陆游穷其一生,苦苦期盼,至死未能看见祖国的统一。为何陆游至死未能看见祖国的统一呢?《题临安邸》中诗人林升对南宋统治者入木三分的刻画给出了答案。果在前,因在后。两首诗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从内在联系来看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第一课时应当教学前首古诗。

聚焦单元要素,明确课时目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单元导语页引用了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短短的一句话却饱含了诗人艾青炽热的爱国之情。本单元的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前三篇都是表现了古代国家危难,民族生死存亡时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作者唤醒人民,对振兴中华的期待!《小岛》则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海防战士们坚守国土,深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同为爱国主题,三古一今,试图多角度地把爱国的人和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地感受爱国之情,内化为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

因此,《古诗三首》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承担了铺垫国家危难,民族生死存亡宏大历史背景的任务。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大量历史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历史人物内心,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双线并轨在本单元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本课就是要以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和作者创作生平为学生搭建助学支架,从而学习结合资料来读懂文本的能力。所以本课课时目标应当紧紧围绕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来设计。

精选资料,巧抓诗眼,反复引读悟情感

教学《示儿》时,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关键。所以我在揭题后用了一张陆游临终示儿的插图作为铺垫,让学生大体感知陆游深切的期盼与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时,引导学生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抓住“悲‘’字反复引导诵读,感悟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痛。然后提问学生为何陆游会如此的渴望?如此的悲痛呢?这和他的一生经历密不可分。出示陆游从出生后两年北宋灭亡,他历经一生目睹金兵肆虐,遗民泪尽,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陆游一生都在经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从而理解陆游为何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坚定的期盼与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之后再补充陆游一生创作的爱国诗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67岁时,从军边关,陆游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68岁时,缠绵病榻,陆游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85岁时,陆游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层层推进,从创作背景到作者生平,再到爱国诗句。既补资料帮助理解,又交给结合资料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题临安邸》时,以“陆游为什么到临终的时候仍然不能看见国家的统一?而那些南宋统治者又干什么去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激发探知欲。巧妙渗透两首诗的”因果联系“从知识和情感上都得以连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南宋统治者在干什么?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此时的状态,你会用哪个字?——“醉”。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这是一幅怎样的醉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读让学生感受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然后话锋一转:在这些酒囊饭袋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紧接着出示《清明上河图》师介绍北宋都城汴州的资料,让学生感受汴州的繁华,人民的富足。画面再一转,金兵肆虐,山河破碎,城市萧条。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无情,感受统治者苟且偷安的龌龊行径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把满腔的愤怒、仇恨、担忧、无奈,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感受诗人情感,最终到达与诗人对话,情感共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两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题临安邸》,能背诵和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示儿》《题临安邸》,默写《示儿》。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四单元12课《古诗三首》,在本单元的导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选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短短的一句诗饱含了艾青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个单元我们所学的课文都是围绕爱国编排的。

同学们,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哪些爱国的诗句呢?

2.板书古诗题目,齐读两首古诗题目

(1)引导:这两首古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点?

(2)诗题就是诗的眼睛,借助注释,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孩子们让我们首先走进陆游的《示儿》,看着这幅插图你能猜到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吗?

2.自由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整体感知内容

此时的陆游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想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教师范读。(学生思考:陆游在遗嘱中写了什么?)

孩子们,这短短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生平最大的夙愿,临终之际,他对儿子说了什么呢?谁来说说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每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你认为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他悲的是什么?

为什么陆游如此渴望看到祖国的统一呢?这和他的一生经历密不可分。课件出示(材料三:宋朝历史及陆游的经历)

2.你们知道原因了吗?(生简单说,全班朗读)

3.悲之切,盼之深!所以他给儿子的最后一封遗嘱只留下了这两句话(教师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来一起读。

4.背诵古诗,体悟基调

(四)因果联结,引出《题临安邸》

1.自由朗读《题临安邸》,和同桌说说那些南宋统治者又干什么去了?

2.指名汇报,你是从哪儿读出来?(读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学习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

《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4.学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比较阅读,升华情感

1.比较《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诗的异同。

2.齐声背诵,诵读《满江红》,升华情感。

(六)作业布置,学法迁移

1.默写《示儿》

2.选择一个对象,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宋 陆游 宋 林升

忧国忧民

悲 醉

上课感悟,收获点滴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总是讲究字字落实,逐字逐句讲解,再是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但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古诗也就慢慢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在师傅龚老师“让古诗教学流淌文化气息”讲座熏陶下,在师傅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尝试寻求创新的方法,以读代讲,补充资料,反复引读来感悟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下面就说说我对这节课在备课和上课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示儿》时,1.狠抓字眼。在教学时,我抓住了“悲”和“祭”两个字来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陆游“悲”什么?学生很轻松地说出:悲祖国分离,悲国土沦丧,悲统治者醉生梦死,毫无理想……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没有为自己悲伤,却为国家担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很轻松地说出:强烈地爱过之情。然后我再次让孩子朗读诗歌的后一句话,再次问道:“你从这句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孩子们说道希望看到祖国统一的梦想。这就是一个“祭”字。从这个“祭”中,可以读出什么呢?那就是:就算自己将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对未来祖国统一仍然信心百倍。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歌,孩子们的朗读声音低沉,情感充沛,我心底明白,此次教学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2.资料补充。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通过搜集资料,来理解课文。所以课前我让孩子搜集了很多陆游,南宋,北宋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以前在教学宋词的时候说道的内容,孩子对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有很深后的历史积淀。再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更能够了解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更能够体现陆游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梦想缘由。

3.补充同类古诗句,拓宽视野。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再次补充陆游的另外几首爱国诗句,让孩子更深层次地明白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深切的家国之痛。

在教学《题临安邸》时,我改变了以前逐字逐句讲解的旧模式,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悟情感。如在理解诗中的“醉”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们整天沉迷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学生对文本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段历史,投身其中,恨朝廷之腐,怜百姓之苦,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还有,在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和金兵肆虐,山河破碎,城市萧条的图片,二者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图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汴州的繁华,学生在惊叹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时流露出繁华已逝的惋惜,更深刻领会了诗人一针见血的嘲讽!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赤诚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得以宣泄。此时,我想说,古诗短短的几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却是沉甸甸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而创设情境是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在教学本课时,我把对古诗的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我采用层层拔高的方法,大体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朗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步步引导,学生朗读的水平在逐层提高。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却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背景,时隔数数千年,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参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我借用前一首诗《示儿》了解到的历史创作背景,以及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来引出《题临安邸》,达到历史背景知识的联通,情感的联通,学法的联通。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最后集体诵读《满江红》,这首词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这些爱国诗篇的拓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教学确实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比如在创设“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时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探索古诗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我将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努力让古诗教学流淌出文化的气息。

,